【摘 要】廣播錄音報道和報紙新聞、電視新聞、網絡新聞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它必須要具備“適宜聽眾聽覺”的特點,更高的要求是它還要和聽眾收聽廣播新聞節目當時的狀態相契合。因此,筆者認為只有把“宜聽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廣播錄音報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顯出來,廣播新聞宣傳才能更具魅力。
【關鍵詞】廣播 錄音報道 宜聽性
在廣播界,非常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聲音是廣播的特色和優勢”。這種說法乍一聽,的確沒錯,廣播是聲音媒介,聲音當然是廣播的特色啰!但實際上,這樣的推斷也不盡然。電視有聲音、電影有聲音,如果我們說,聲音是電視、電影的特色,是不是也可以呢?
聲音并不是廣播所獨有的,因此,說聲音是廣播的特色并不準確。那么什么才是廣播的特色呢?筆者比較贊成的觀點是,“宜聽性”才是廣播的特色,是和廣播“伴隨性”收聽的特點緊密相連的。具體到廣播錄音報道,筆者認為它和報紙新聞、電視新聞、網絡新聞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它必須要具備“適宜聽眾聽覺”的特點,更高的要求是它還要和聽眾收聽廣播新聞節目當時的狀態相契合。
但遺憾的是,在目前廣播新聞采寫中,“唯音響論”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為音響而音響”的廣播新聞報道大量充斥。這里面有兩種表現:一是“無效聲音”過多。所謂“無效聲音”,就是稿件中有沒有這段同期聲都沒什么關系,拿掉同期聲后,對稿件本身沒有任何影響,換句話說,“同期聲”沒有提供任何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曾經有人把這樣的報道稱之為“偽錄音報道”。二是同期聲質量殘次。具體表現為:一篇錄音報道中,被采訪對象的方言很重,或者記者的播報口齒不清,或者背景噪音過大、電平不均衡等等……實際上,聽眾是沒有耐心,也沒有精力來專心致志地分辨這樣的“同期聲”到底在說什么的,聽眾沒聽懂,實際上就是廣播傳播的失敗,也就等于這篇新聞報道毫無價值可言。
當然,擺出上述現象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對于廣播新聞人來說,當前首要的是需要我們廣播記者澄清過去的錯誤認識,以“有效”為廣播錄音報道的第一前提,這里面有這樣幾個環環相扣的邏輯層次:
一、第一個層次:廣播錄音報道,必須用“聲”奪人
心理學上有一種規律叫“視聽聯覺規律”,它的意思是特定的聲音往往能在人們的腦海中喚起相應的立體畫面,雖然這種畫面沒有電視傳播圖像那樣直觀具體,色彩斑斕,但卻可以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廣播錄音報道在采寫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先聲奪人”,作為廣播記者,就是要試圖運用多種聲音的組合來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這是每一個廣播記者都必須牢記和努力的方向。
二、第二個層次:廣播錄音報道采用的應是“宜聽”的聲音
喜歡聽廣播的聽眾都有這種體會,大家在聽廣播新聞的時候:播音員、主持人語速過慢,我們會感覺信息量不多;而播音員、主持人的語速過快,又會影響我們對信息的有效接受。因為廣播新聞,它首先是以一定的“物理”形式,也就是“聲音媒介”呈現于聽眾面前的。因此廣播新聞必須要采用“宜聽”的聲音,這是廣播錄音報道采寫必須堅持的原則。
三、第三個層次:只有“有效音響”才能增加“宜聽性”
其實任何一個記者,作為傳播者,在其心里面都有各自的傳播期望,無論你是想通過提高稿件的感染力引起更多聽眾的共鳴也好,還是僅僅向聽眾傳達一個信息也好,首要的是,你必須要讓聽眾聽得明白才行,而“無效音響”是起不到上述作用的。因此,“有效”才是廣播錄音報道的第一前提。那么,什么樣的音響才是有效的呢?筆者認為:有效音響至少應包含這樣幾個要素:
從內容上說,有效音響應具備一定的信息含量;
從形式上說,有效音響是清晰、簡潔、精煉的;
從與文字的關系上說,有效音響與文字的穿插應流暢自然,并保持合適的頻度。
四、第四個層次:提高廣播錄音報道的宜聽性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廣播新聞中,音響不是單一的,而是包含環境音響、記者現場播報和采訪對象同期聲等多種。記者應根據報道需要,盡可能多地選擇音響種類,而不僅僅依賴采訪對象同期聲。有時候,環境音響、記者現場播報比采訪對象的同期聲更具感染力。如2008年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廣播錄音報道:《救援》,其環境音效占據了整篇稿件60%的篇幅,成為這篇稿件的靈魂所在。
在一篇廣播新聞報道中,同期聲音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稿件的語言風格,新聞提要的設計,稿件內文字的合理編排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音響”是為稿件整體服務的,它必須要與稿件整體反映的意思、風格相一致,而不是被采訪人“說什么”,都可以不加選擇地放上去,有時候,同期聲與要表達的意思南轅北轍,這就斷了“文氣”。好的同期聲放在稿件里,它和稿件的整體肯定是前后照應的,同期聲是稿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一個辦法,大家可以用來檢驗,就是寫好稿后,把某段同期聲錄音蒙起來,如果前后不相連,“文氣”接不上了,那就說明稿件存在邏輯混亂問題,必須要對整個的文字表述或者“同期聲”部分進行重新修正。
在音響這個問題上,即使被采訪對象、或者現場、或者記者的口播內容再好,但如果錄音質量不好,也必須無條件地加以割舍。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廣播錄音報道是為聽眾存在的。有“硬傷”的廣播新聞,信息含量再大也只是一些“死信息”,只有讓聽眾聽清楚的廣播新聞,其蘊含的信息才能得到有效的接受和充分的釋放。獲得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廣播錄音報道《巴勒斯坦送別阿拉法特》中,現場音響多達8處,有巴勒斯坦國歌聲,飛機聲、哭聲、示威聲、禱告聲、挽歌聲等等,清晰豐富的現場音響營造再現了一個比文字感染力要強百倍的自然情境,將一幅宏大的送葬場景展現在聽眾耳邊,給聽眾以巨大的沖擊力。如果試想一下,8處現場音響以噪音的形式出現,它肯定是不能夠達到好的傳播效果的,更不可能獲獎。
綜上所述,只有把“宜聽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廣播錄音報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顯出來,廣播新聞宣傳才能更具魅力。
參考文獻
①危羚:《廣播音響報道實用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②劉堅:《新聞報道現代方法》,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