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10年開始以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等為代表的相親類節目帶動了各衛視之間婚戀真人秀節目的激戰,但由于節目中部分嘉賓的出位言論和挑戰倫理底線的熱辣話題,相親類真人秀節目陷入了備受爭議的尷尬境地。隨著相親熱漸退,求職類真人秀節目開始興起,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職來職往》、天津衛視的《非你莫屬》等求職類節目備受矚目,本文以《職來職往》為個案,試解析這一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創新點。
【關鍵詞】《職來職往》 求職類真人秀 節目創新
一、《職來職往》誕生的背景
《職來職往》是江蘇衛視和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聯手打造的一個全新職場真人秀節目,被稱為職場版《非誠勿擾》。這一節目最初是由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在“快樂學習·幸福教育”的頻道品牌定位基礎上于2010年12月推出的話題交鋒式真人秀節目,作為一檔求職節目,《職來職往》聚焦社會熱點,每期出場的選手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2010年4月1日《職來職往》的5位求職者中就包括海歸女生、網吧網管,80后新媽媽以及優秀大學生等。
《職來職往》聚焦求職方面的社會熱點話題,套用婚戀節目《非誠勿擾》的形式,一個求職者和來自18家企業的高管在現場觀點沖突碰撞不斷,不合格者將被滅燈,而只要能夠贏得高管們的認可,就有權選擇自己中意的企業所提供的職位?!雹?br/> 大眾傳媒的職能之一是娛樂功能,尤其電視媒體為普通人提供了表演的舞臺。《職來職往》雖然各環節的設置也增加了娛樂性和戲劇性,但節目還是希望能最大程度還原真實的面試過程,力求通過求職者與面試官的言論來呈現多元化社會,體現電視媒體的積極引導作用。
二、《職來職往》節目分析
?。ㄒ唬┕澞坷砟詈褪鼙姸ㄎ?br/> 《職來職往》緊緊圍繞“人”來做文章,通過“第一印象”,“職業技能測評”,“求職故事”、“職場誘惑”4個環節的設計,形成了“表現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多重傳播架構,吸引了廣大受眾。受眾是電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要擴大市場占有率,就要使節目在內容、形式、主持人等各個環節主動適應受眾收視的行為和心理特征?!堵殎砺毻窓谀恐饕鼙姸ㄎ挥?8-35歲之間的求職人群,長遠的目標受眾則是所有有求職需求的人群?!拜^之四年前央視的《贏在中國》、《絕對挑戰》等高端職場類節目,《職來職往》走的是零門檻的平民路線,每期的5位求職者各具特色,既有名牌高校在校生和拿著洋學歷的海歸,也有不愿接受父母安排的‘富二代’,還有住地下室吃饅頭咸菜的‘北漂’等。”②定位的受眾與節目內容的準確對位,能參與的開放模式,將觀眾的視線從“婚戀”轉到“就業”上,引發了新的關于社會熱點的討論。
?。ǘ┎邉澕軜?br/> 1、注重服務功能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為2000萬,每年將出現200萬富余勞動力。此外由于擴招和經濟衰退等因素,從2009年到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一路攀升,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為660萬,到2012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80萬人,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就業問題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媒體如何發揮自己積極的社會引導功能,中國教育電視臺及時抓住求職這一社會焦點問題,從2010年年末就開始打造《職來職往》這檔全新的求職節目,借鑒相親類真人秀《非誠勿擾》的形式,節目功能定位于服務性,力求為廣大求職者和職場精英提供大量真實的工作機會。
2、倡導正確的求職觀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學擴招及新技術的傳播應用等,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趨突出。求職類電視節目應發揮良性傳播效應,建構積極的就業觀。《職來職往》不僅真實還原面試的過程,展現求職雙方斗智的精彩過程,更通過職場達人的求職建議,幫助求職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求職觀。
3、收視潛力大
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現出專業化、細分化和個人化趨向,這種信息傳播趨向也反映在電視節目中,各衛視紛紛開設娛樂、家裝、證券、地產等資訊類節目,同時,就業信息仍是社會關注焦點,受眾對于求職類節目具有直接的功能需求?!堵殎砺毻饭澞渴找暆摿薮?,發展空間向好。
?。ㄈ﹥热萏卣?br/> 1、節目結構——邏輯順暢結構緊湊
《職來職往》作為一檔全新打造的求職節目,在結構上一改傳統求職類節目的古板,節目規則設置更加娛樂化,整個流程設為4個環節,依次為“第一印象”,“職業技能測評”,“求職故事”、“職場誘惑”,18位行業先鋒在這四輪面試中通過亮燈滅燈形式來表示對求職者的態度。其次,亮燈滅燈的節目形式在熒屏上更具視覺沖擊力,同時4輪面試的規則也讓節奏顯得更加緊湊。③
2、節目的戲劇性——人物關系與矛盾沖突
《職來職往》舞臺上的18位面試官涵蓋了銷售、行政、人力資源、策劃、設計等多個行業,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鮮明的個性特征,他們能用犀利的眼光一針見血地指出求職者身上的問題,發表獨到的觀點,節目中雙方思想言論交鋒的過程,社會熱點話題和不同的價值觀都得到充分展現。正如主持人李響在節目中所說“這里沒有標準答案,卻有很多真實答案”。
?。ㄋ模┬问椒治?br/> 傳播總是發生在一種情景架構中,它包括物質層面、社會層面和時間層面等。物質的情景架構通常是指實體環境。《職來職往》多層次藍色背景的演播大廳,藝術美感的節目標識和變幻的背景墻帶給受眾強烈的視覺沖擊。
情景架構的社會層面包括參與傳播人員之間的社會關系,人們所扮演的角色和內容,他們所賴以進行傳播的社會規范和文化習俗。《職來職往》是圍繞求職者、面試官、專家、觀眾和主持人角色化視角展開的職場文化中的人際關系。同相親類真人秀一樣的面試流程,但面試官與求職者“18對1皆站立”的新模式,又打破了面試官絕對權威的傳統局面,視覺上更刺激,話題上更容易產生碰撞。同時,節目中還設一位職場分析師,從客觀角度對求職者給予正確引導,強化了節目本身的教育引導色彩。
情景架構的時間層面包括傳播發生的具體時刻以及歷史時刻。電視節目訊息安排的適宜性和重要性主要依賴于它們編排的時間?!堵殎砺毻返牟コ鰰r間在江蘇衛視為每周二晚21:10分,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為每周四、周五晚21:38分播出,兩個時段均為新聞和娛樂節目的黃金時段,更符合受眾的收視習慣。
(五)主持風格
主持人是節目的靈魂,主持人的個性與特點是否與節目的性質和特點相吻合,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一檔節目的成敗。李響主持風格輕松睿智,略為尖銳的言談給予面試雙方嘉賓提出自己的見解,雖多次表現出對弱勢求職者的理解和支持,幫助求職者更好地展示自己,但又始終保持適度平衡的原則不破壞節目的游戲規則。
三、《職來職往》節目成功啟示與存在問題
《職來職往》節目自播出以來,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些求職者更是將節目視為職場寶典,但電視性質決定了電視的功能首先是傳遞信息、娛樂輕松,然后才是指導教育。有學者提醒,目前的求職真人秀節目雖然有利于重塑求職者的求職觀,但節目內容過于注重戲劇沖突的煽情,以及節目形式的娛樂化可能使節目本身異化為一種另類的作秀,在價值觀的引導方面可能會出現一定偏差。
此外《職來職往》等求職類真人秀套用婚戀節目的模式,跟風克隆成為目前國內很多綜藝節目共有的弊病,在形式上節目還需進一步創新,內容上從符合受眾的訴求點出發強調服務性,避免過分的戲劇沖突而流于形式。
一檔節目的生命力是否長久在于它是否從受眾心理出發,滿足受眾的訴求。2011年以《職來職往》為代表的一批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熱播,正是抓住了就業這個社會熱點問題,對資訊類節目重新定位的全新嘗試,但電視媒介不僅僅是反映社會現實,如何參與和諧社會機制的建構,媒體須兼顧責任與利益的均衡?!堵殎砺毻饭澞咳杂写M一步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賖ttp://baike.baidu.com/view/
4503413.htm,《職來職往》
②http://www.tvsou.com/xinwen/a
/20110322/183614.htm
?、踙ttp://baike.baidu.com/view/
4503413.htm&sa=U,《職來職往》
(作者:韓彤彤,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宗州,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