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視覺文化傳播的背景下,網絡輿論呈現出了新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影響力逐漸增強,正改變著傳統的社會輿論格局。視覺元素滲透到網絡輿論的環境中,與網絡輿論的建構和作用交互影響,從而使網絡輿論也打上了視覺時代的烙印,充斥著群體性的狂歡和與魅惑。本文試通過分析視覺文化傳播與網絡輿論之間的關系,來厘清網絡輿論呈現出的狂歡和魅惑的成因,以供反思之鑒。
【關鍵詞】視覺傳播 網絡輿論 狂歡 魅惑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視像充斥并且極速膨脹的時代,各種各樣的視像符號正包圍著并且愈來愈深地影響著我們。不可否認,“圖像成為這個時代最富裕的日常生活資源,成為人們無法逃避的符號情境,成為我們文化的儀式”。①而“真正讓視覺文化迅速擴張并最終占據社會文化主導地位的則是網絡時代所引發的全新變革”②。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聚集和發散地,當下社會眾多熱點議題正是通過網絡的傳播才產生了強大的社會效應。而攜帶視覺符號偏重感性的視覺傳播方式,正在不斷地消解著原本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傳播范式。在這種傳播文化轉向的背景下,網絡輿論呈現出了新的形成和發展機制,視覺因素滲透到網絡輿論的環境中,使網絡輿論也打上了視覺時代的烙印。
一、視覺傳播與網絡輿論構建
1、視覺化傾向下的網絡輿論傳播
隨著信息技術和媒介的迅猛發展,以視頻圖像為主要載體的視覺符號充斥著大眾媒體,“視聽媒介構成了大眾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傳播主要內容和介質,視聽取代思考、聲像挑戰文字,視覺化信息流動迅速成為主導型的社會輿論傳播方式”。③傳播的視覺化傾向使得網絡輿論傳播范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視覺化信息成為構建網絡輿論的重要力量。視覺傳播的信息包含著各種刺激人們感官的影像符號,因而更容易引起受眾的注意。例如,在時下的微博傳播空間里,包含視頻信息的微博往往比單純的文字微博更能引起關注,獲得更多的評論和轉發次數,影像符號背后所隱含的價值和意見也在潛移默化中傳達給了受眾。大眾在影像符號建構的網絡世界里,容易沉迷于雙眼所見,思維淺化,因而輿論多含有非理性因素,缺乏事實判斷和價值思考,盲目性流動。
2、視覺信息傳播對網絡輿論的影響
在視覺化傾向下,視覺化信息成為網絡輿論構建和傳播的重要議題來源,與此同時,網絡輿論受到網絡傳播和視覺傳播固有屬性以及負面效應的影響,也出現了相應的表征。
(1)視覺信息占據網絡輿論議題來源的主導地位。視覺信息在廣度上拓展了網絡輿論的議題。圖像具備的直觀性、淺白性等特征,使它能最大限度的為網絡受眾提供共同話題,塑造共同興趣,不受地域和語言的限制。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民可利用的信息表達工具增多,可以進行更為便捷的信息接收和傳播——主要形式為將現場拍攝圖片、視頻上傳,對突發事件進行“現場直播”。“有圖有真相”已經成為輿論在網絡環境下爆發和傳播的重要特征。如微博興起的“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活動,以及之后引發的隨手拍系列:“隨手拍解救大齡女青年”,“隨手拍解救空姐”,網民們的熱情被激發,以上傳隨手拍圖片為樂趣,各種層出不窮的花樣帶動了網絡輿論的浪潮翻滾。
(2)視覺信息內含的感性因素引發網絡輿論的盲目狂歡。視覺傳播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感性傳播方式,容易導致人類思維的淺化。網民往往在直觀的視覺信息海洋里,陷入一種眼見為實的錯覺中,對于某個事件,并沒有經過太多思考辨別,就投入到輿論的大潮中,形成一種盲目的群體性的網絡狂歡。
大眾在網絡視覺信息中產生的這種群體性狂歡,恰恰說明視覺信息迎合了大眾潛在的心理傾向,“受眾愈來愈對網絡視覺符號、視像產生了一種依賴感,這種依賴感大大影響了網絡受眾對信息的獲取,思維、行為被視覺所把握并受其支配,”④從而產生了魅惑現象。
二、視覺傳播環境下網絡輿論的群體性狂歡分析
隨著視覺信息的泛濫,面對種種審美形象的刺激,人們“表現出見慣不驚的麻木,導致審美感覺鈍化,審美疲勞癥狀日益凸顯,審美鑒賞能力不斷退化”⑤,審美甚至發展出了“審丑”這樣的怪胎。在這樣的背景下,“芙蓉姐姐”、“鳳姐”等網絡紅人誕生,網絡輿論陷入一種近乎瘋狂的喧囂中。“形象的狂歡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儀式,追求視覺快感已成為我們的基本需求”,⑥其結果 “一方面是視覺文化產品對觀眾視覺的轟炸和沖擊,另一方面則是觀眾對視覺快感要求的不斷攀升。”⑦
三、網絡輿論的魅惑體現——真實與虛擬的模糊
在視覺傳播環境下,圖像所包含的視覺符號產生了與其原本性質不相符合的虛幻意義,而人們卻樂于去接受虛假的視覺符號帶來的感官刺激,過分依賴這種虛幻的符號信息,麻醉自我,塵封心靈,沉入虛擬的幻想世界從而逃避現實。
在大眾媒介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人們早已習慣于把媒介折射的現實當成是現實本身。生活在視覺符號充斥的世界里,“主體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及文化產品的生產,都受到了對人為符號模擬的制約”⑧。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形象不僅僅在塑造現實,同時也在塑造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方式。媒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好的現實圖景,但是這個圖景卻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飄忽不定,我們依賴視覺,依賴媒介帶給我們的感官體驗,從而信任媒介構建的社會現實,我們所發出的聲音依賴于我們所見到的符號傳遞的信息,而符號所具有的魅惑特質使得我們很容易失去方向,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假,于是魅惑就在這種不確定中愈演愈烈。
四、成因及反思
網絡輿論在視覺傳播環境下所呈現出的狂歡與魅惑特點,是由網絡傳播的固有特點和視覺傳播的表征以及社會理念的演進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1、網絡傳播的媒介屬性
復制和虛擬是網絡傳播方式和內容上的兩大特征,也是網絡傳播方式在技術層面對于視覺文化影響最深的兩方面。網絡營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身處其中,享受各種視覺資源帶來的快感,其可復制的技術性也為視覺文化的廣泛傳播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為輿論的扎堆提供了技術層面的條件。2008年沸沸揚揚的“艷照門”事件,照片剛一流出,就被網友瘋傳,在天涯和百度兩大中文平臺上,關于“艷照門”的帖子點擊率迅速突破2000萬。網絡傳播的可復制性使得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變成吸引眼球的爆炸性新聞。
2、網絡傳播中傳受互動關系
網絡媒介所具備的雙向傳播模式,加深了媒介與受眾的互動作用。在視覺傳播時代,這種互動作用更加明顯,并且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凸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圖像傳遞的技術層面變得極為簡單。但是圖像信息的傳遞過程復雜且持續,在傳遞過程中,圖像被不斷的編碼與解碼,這就意味著同一個圖像資源,經過數千次數萬次的“轉手”,已經面目全非。依據“編碼—解碼”理論,圖像的解碼過程是受眾對這些符號選擇、理解和再傳播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圖像本身也并沒有什么魅惑可言,傳播者對圖像的編排和設計賦予了圖像符號各種意義,受眾對其進行解碼時根據自己的經驗、觀念、知識水平等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在編碼解碼過程中,受眾具有主動性,尤其在網絡中,受眾的主動性更加突出,可以選擇對何種符號進行解碼,如何解碼,甚至如何重新編碼,于是網絡成為一張巨大的符號交織的網,各種符號流通其中,在這樣一張交錯復雜的網中,網絡輿論也紛繁復雜,同一件事會有多種聲音,但是在真實和虛擬之間,網絡輿論常常會在盲目中走向一致。
3、社會動因
任何一種現象都有其深刻的社會動因,我們正面臨著一個以視覺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出現與消費社會的背景密切相關。“消費社會的理論范式強調的是欲望的文化,享樂主義的意識形態和都市的生活方式。”⑨追求視覺上的快感成為消費社會的一大特色。我們的眼睛每天接受各種各樣的圖像資源,出于對感官的依賴,我們更容易被直觀的感性思維所引導。正是由于消費社會的內在屬性要求,“視覺因素凌越其他因素,成為文化發展的主因”⑩。網絡作為一個巨大的圖形圖像發生器,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求到各種視覺刺激,進一步加劇了思維的鈍化,在強大的輿論場前,大多數人缺乏自己的思考就迫不及待的融入了輿論前線。
網絡輿論在輿論新格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視覺傳播的環境影響下,網絡輿論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如何消解進而建構網絡輿論的健康秩序,或許需要受眾和媒介雙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受眾需提高媒介素養,提高認識和利用視覺媒介的能力。不論是狂歡還是魅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自身的本能欲望所引發的,受眾被媒介的力量牽引,活在虛擬世界中,思維和精神空間受到壓迫,主動性喪失。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主要是提高受眾的主體意識和主動能力。另一方面,媒介要加強輿論引導,網絡輿論較之傳統輿論更難把握,對輿論引導要求更高,傳統媒體加深與網絡媒體的互動或許能夠借助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優勢來克服網絡輿論構建和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弊病。此外,政府作為輿論引導的重要力量,也應參與到網絡輿論構建和引導的行列中,發揮積極的正面作用。
參考文獻
①孫士余,《視覺文化之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2008(10):373
②周敏、何謙,《視覺生產的狂歡與吊詭——論網絡時代的視覺文化傳播的價值與挑戰》[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3)
③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