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網絡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也感到了競爭壓力與生存危機,紛紛進軍新媒體領域。傳統新聞編輯也要做好網絡新聞編輯的轉型。本文就是針對新安傳媒網“人文”專欄淺談一些網站新聞的編輯。
【關鍵詞】新安傳媒網 人文
一家門戶網站進行新聞閱讀調查咨詢: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PAD屏,你選的是哪一屏?結果發現,現在哪一屏都擁有自己的用戶,哪一屏都不能“一枝獨秀”了,因為這是一個“全媒體”時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各種新媒體都有市場了。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傳統媒體紛紛感到了競爭壓力與生存危機。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北京電視機開機率從70%下降到30%。也就是說,過去100戶家庭中70戶有看電視的習慣,現在只有30多戶。那么原先的用戶都到哪里去了,自然是分流到網絡、手機、PAD等新媒體里了。新媒體發展形勢逼人,廣播、電視臺不得不轉變戰略,搶灘網絡,爭著去開拓廣播網站、網絡電視臺。2010年,作為傳統平面媒體的新安晚報也在全國報業中較早打響了建設全媒體戰略,以新安傳媒網為樞紐的多媒體數字業務平臺應運而生。
目前,幾乎所有新聞網站都開設了“文化”一類的專欄。本文就是通過我在新安傳媒網的從業經驗,與大家交流一下關于“人文專欄”的幾點淺見。
一、人文專欄,其實就是網站的“副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提及的概念就有“人文地理”、“人文科學”、“人文中國”、“人文關注”等等,甚至我們辦北京奧運時也提倡“人文奧運”。由此可見,人文是當今社會中一個比較“時髦”的概念。
那么,人文是什么呢?《辭海》的解釋:“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它應該涵蓋哪些呢?“百科詞條”里指出:即包括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和社會等。從這些不太嚴格的分類來看,人文其實是一個非常綜合的概念,涉及的范疇也較廣泛。
因此,人文專欄就跟報紙副刊有些類似了。主要關注不是時事政治的更迭、娛樂明星的行蹤,或者某一社會事件的經過,而是以人為本,關注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人類的思想靈魂,探秘的是歷史真相,是關注社會的文明和進化,是對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的深度關注。換言之,關注的不是某一個新聞事件,而是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
縱觀目前國內的新聞網站,很少有設置“人文”專欄的,只有中國網設有“人文中國”以及新安傳媒網的“人文”專欄,與之相近的專欄幾乎都是“文化”專欄,或者是“文史”專欄,比如大眾網的“山東文史”。有的直接就設置“副刊”的,比如新華網。較之于新安傳媒網的“人文”專欄,后三種專欄內容大致相同,都是些文史、民俗、圖書、評論和藝術等信息。不是內容太雜,就是容易將“文化新聞”與“娛樂新聞”等混同,“文史”給人感覺也缺少一點時代氣息。“人文”還是相對新聞化一些,較為準確地定義了這個專欄的意旨。
二、人文安徽,就要從文化視角來看安徽的變化
近來,國內幾大新聞門戶網站為了搶占地方的信息資源,都主動上門游說,積極拉攏地方傳媒大佬與之合作,你方唱罷我登上。本地新聞網站更是應該做好地方新聞,新安傳媒網的人文專欄的重中之重,自然也就是“人文安徽”。
做過地方新聞網站的編輯都知道,網站發布的新聞,除了一部分自采新聞,大部分都是從網上的海量資訊轉摘過來的。如何抓住熱點,發掘好新聞,并適時地將熱點新聞本地化,這就要真正考驗編輯的內功。
我在編輯“人文安徽”時,首先要關注一下新安晚報當天的新聞稿件,看有沒有本地的“人文”亮點。如果沒有,我就要瀏覽一下國內一些新聞網站的新聞,發掘一些關于安徽人文的好新聞。如果還沒有,就得主動找選題、搞策劃了。
比如,近期合肥女人街改造工程就是一個熱點。這個由專門以女性消費者為目標的商家自然發展而形成的商業街,算得上是合肥“特色一條街”商業文化的一個最初的標本,她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溫馨記憶。合肥女人街就是合肥的一個文化地標。如何從文化的視角來觀察女人街的改造就是一篇“好文章”。但網上沒有記者的原稿,我只得在網上一點點搜索相關的素材,2012年2月1日,編輯整理發布了一篇《那些年,我們一起逛過的合肥女人街》稿件,并受到了許多好評。
三、人文新聞,也可以成為新聞網站的熱點新聞
東方網曾經做過一次網友閱讀興趣調查,發現網友除對地方新聞網站的實用性新聞、突發新聞以及時政新聞高度關注之外,還偏向于閱讀一些帶有獵奇性質的報道,比如涉及色情暴力的。
那么,什么樣的人文新聞會受網友關注呢?據我觀察,那些宮廷秘聞、歷史內幕、傳奇故事,以及名人佚事都會引起網友一定的閱讀興趣,但較為引人關注的,還是新聞人物的傳記,文化名人的愛情故事,還有當代社會文化思潮,甚至是中外文化比較。這些都可以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會成為網絡爭議的熱點。當然,本地化的人文新聞更能吸引網友“共鳴”。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在選稿、編輯人文新聞時,我總結了以下經驗僅供大家參考:
1、選稿要善于“社會熱點本地化、時政新聞故事化”
2012年2月10日,正值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紀念。當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第三次提及了年廣久和他的傻子瓜子,“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100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因為這次點名,被羈押三年多的年廣久因經濟罪不成立而獲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紀實,《鄧小平談保護年廣久:有人不舒服他掙百萬要動他》一文就很好地將南巡講話熱點本地化了。2012年2月13日,習近平抵達美國訪問。之前就傳出美方要贈送當年習仲勛訪美的相冊。摘錄新華網的兩篇文章《習仲勛1980年的訪美之行(組圖)》和《彭麗媛回憶與習近平初識 稱其純樸又很有思想》,就登上新安傳媒網當日“新聞排行榜”的榜首。
2、人文新聞要會為節日文化“拾遺補缺”
每年的文化節日,往往迎來法定長假,新聞記者都要調休,網絡上的新聞“產量”也會驟減。但是,節日文化新聞卻是人文新聞的“熱土”。因此,人文專欄就應該發揮優勢,做好節日文章,為節日期間的新聞網站“拾遺補缺”。今年是龍年,龍年尋龍的文章《尋覓合肥“龍”:那些與龍有關的地名由來及蛻變》既關注了龍年的話題,又向人們介紹了許多合肥地理人文。情人節期間,各類相關新聞不斷。人文專欄應該如何應景呢?《探秘中國大富豪背后的“徽州女人”(組圖)》也為情人節的新聞平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