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2011年學界關于假新聞問題的研究進行了梳理。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重新梳理了假新聞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假新聞這一概念在近年來實際運用中所涵蓋的多種形態;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析了新環境下假新聞的成因;三、總結了一些可供借鑒的、國外防范假新聞的經驗,并提出在當前形勢下,防范和治理假新聞的具體方式。
【關鍵詞】假新聞 失實新聞 職業道德
2011年,學界在重新審視新環境下的“假新聞”的基礎上,探尋治理“假新聞”的方法。
一、假新聞的新內涵、新特征
有學者提出,與假新聞或“虛假新聞”嚴格的、概念上的意義不同,實際在使用這一詞語時,往往涵蓋了各種不同的形態。在厘清假新聞的涵蓋范圍的同時,學者們也對新環境下假新聞的新特征作了描述和分析。
楊保軍提出,假新聞的指稱對象包括了失實新聞、假新聞和策劃性新聞。其中“策劃性新聞”這一概念與“自在發生”的“自然性新聞”相對應,是容易出現失實和假新聞的新聞類型。①趙振宇則提出,虛假新聞包括假新聞事件、假新聞報道、新聞炒作和新聞失實等幾種情況。②
董天策總結了近年來新聞理論和實踐中,使用“虛假新聞”一詞時可能指的形態:假新聞、失實新聞、可能出現失實的新聞。并且提出,對于失實新聞,應該從失實的程度進行具體分析;而可能出現失實的新聞(即所謂的“策劃性新聞”、“公關新聞”、“疑似新聞”等)是否作為假新聞還需討論,但這類新聞很容易出現報道失實,對此需要警惕。③
而對假新聞的新特征,童兵將其概括為:假新聞的報道對象的范圍更廣,造假者對此“無所顧忌”;各級各類新聞單位普遍造假,各種類型的新聞均有造假,體現為“無所不為”;造假媒體和個人不檢討、不受處分而形成的“無所畏懼”;受眾習以為常,“無動于衷”。④
王佳航從自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分析,提出假新聞的新特征有: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以微博為例,自媒體有一定自凈功能,可能在傳播假新聞的同時出現辟謠;公眾對假新聞的問責力度加大。⑤趙振宇也分析了近年來假新聞出現的新特征:純粹的假新聞數量增多,造假門檻降低;人為制造卻偽裝成真實的“假象新聞”多,且具有迷惑力;從目的或動機的角度分析,制造假新聞的根源復雜化;假新聞與技術的關聯度更強;假新聞危害和影響越來越大。⑥
二、新環境下假新聞的成因
《新聞記者》在2012年第一期推出了《2011年虛假新聞病理分析報告》,其中對年度虛假新聞的形成根源分別概括為:“信源差錯”、“網絡謠言”、“誤用數據”、“信源差錯”、“蓄意炒作”等幾種類型。其中,“網絡謠言”,又分為三種形式,即“報紙刊發新聞→網絡媒體轉載→廣泛傳播”,“微博首發→網絡擴散”和“論壇、博客等發布不實信息、草根流言→傳統媒體取材,在不經核實、不經求證或者難以核實和求證的情況下便發稿→網絡媒體再次轉載”。⑦
童兵從社會大環境的問題和編輯記者自身的不足兩方面分析了假新聞的成因。從大環境上看,主要是:“黨風不正”,即黨政機關借“表揚稿”的形式夸大業績;“商風勁吹”,指商家操控新聞生產(甚至有官商勾結),借用虛假新聞實現自身利益;“體制混亂”,即新聞體制改革沒有跟上市場經濟,造成管理混亂,缺乏對假新聞的監管和打擊。而編輯記者自身的不足主要有: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道聽途說的寫作方式、片面追求轟動效應、缺乏基本知識(甚至缺乏常識),此外還有寫作新聞時憑空捏造、信口開河等。⑧
陳力丹提出,“新聞真實”在我國的新聞實踐中的實際地位,是造成假新聞的重要原因。我國新聞生產中實際奉行的“把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合二為一”的邏輯,事實上使得新聞真實讓位于新聞“意義”,使得“新聞真實成為一個容易被放棄、被漠視的空洞的職業道德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種假新聞必然層出不窮。⑨
劉自雄、王朱瑩則從受眾的角度入手,探析了假新聞傳播中受眾接受心理:首先,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使受眾容易接受符合某種符合刻板印象的虛假報道,將其視為真實;其次,受眾為了避免認知失調,而主動尋找能夠證實自身判斷的信息,忽略與之相悖的信息。符合自身判斷的虛假信息,即使很容易證明是虛假的,也比與受眾判斷相悖的真實信息更容易被接受;最后,從眾心理作用下,受眾更傾向于放棄獨立判斷,“輕信主導的觀點”。⑩
楊保軍從新聞傳播主體的角度,分析了假新聞的根源:道德不善;職業新聞傳播者缺乏專業精神、專業素養。⑾董天策提出,分析虛假新聞產生的機制“必須緊密結合新聞生產過程及其社會語境”。⑿
三、對防范和治理假新聞方式的探析
1、借鑒國外經驗
王軍、欒絮潔總結了外國傳媒和行業組織頒布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中關于“消息來源”的使用規范,提出以下可供借鑒的舉措:新聞必須提供消息來源;消息來源應認真核實;盡可能少用匿名消息,不得不用時,必須提供對消息來源的描述;對于消息來源的有償交易一般禁止,特殊情況下也要經過嚴格的條件限制進行。⒀
周逵介紹了《紐約時報》防止新聞失范的具體做法:規范消息來源;設立公共編輯;規范和限制修改新聞圖片;規范使用社交網站相關信息。⒁何德功總結了日本媒體防范假新聞的手段:完善媒介內部自律體制;對假新聞嚴肅處理、深刻反省;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促使新聞從業者保持高度警醒。⒂吳長偉則介紹了英國傳媒業以媒介自律為基礎,行業管理機構、行業組織監管假新聞的治理方式。⒃
2、針對我國情況的解決方案
童兵提出,要從“凈化輿論環境”、“嚴格制度保障”兩方面治理虛假新聞,特別指出,凈化輿論環境要做到堅持以實際工作成績、而非媒體報道作為評價政府和官員業績的依據;而嚴格制度保障,要確立新聞造假一票否決的制度。⒄
陳力丹認為,治理虛假新聞,需要建立新聞職業道德機制。包括以下要點:“確立忠于事實的職業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新聞采訪、寫作和編輯的職業規范,以及相應的工作流程中的監督機制”;“形成失實后的‘更正與答辯’機制”;“傳媒內部要有具體的部門和專人,來監督本傳媒內各項職業規范的落實”。⒅
林溪聲提出了治理假新聞的系列方式,特別指出:“新聞傳媒公信力應被視作政府公信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打擊虛假新聞、提升新聞傳媒的公信力,也應成為提升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⒆曹鵬提出反對假新聞需要標本兼治,具體來說:調動政府資源、行業力量,抓反面典型;實行“零容忍”,對假新聞的責任人,在全國范圍內終身取消從業資格;專業媒體開展行業內的監督。⒇
劉自雄、王朱瑩則從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防止受眾相信假新聞的角度進行了探析,特別提出:輿論引導工作應該尊重常識和規律,充分考慮公眾的信息需求;“鼓勵異見,培養新媒體把關人和意見領袖”,防止輿論出現一邊倒、繼而出現從眾行為。(21)
結語
總的來看,2011年學者們對假新聞問題的研究,有以下特點:
第一,緊扣時代脈搏,針對新環境形成了新看法。社會環境的變化、傳播技術的發展、新聞業的發展變革……許許多多的變化,使得假新聞無論是內涵、特點,還是成因,都與以往有所不同。而學者們在研究中,亦緊密結合了新環境的種種變化,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新看法。
第二,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互動更多。學者們在研究假新聞問題時,從當前的新聞實踐出發來看問題,研究了近年新出現的假新聞案例,從不同角度分析給出了一些防范、治理假新聞的可行的舉措。2011年10月,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其中不少具體規定,正與學者們此前在研究中給出的建議相同。
第三,搬來“他山之石”,未言如何攻玉。如果說2011年在假新聞問題的研究中,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那應該就是在研究國外防范、治理假新聞的經驗時,學者們過于關注“他們是如何做的”,而沒有足夠地分析“這些經驗是否適用于我們當前的情況”。
隨著自媒體的繼續普及,信息發布門檻會更低、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都會更廣。可以預料,假新聞也會隨之產生新變化。同樣可以預料的是,學者們對假新聞問題的研究也會繼續跟進,在2011年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①⑾楊保軍,《認清假新聞的真面目》,《新聞記者》,2011(2)
②⑥趙振宇,《進一步厘清虛假新聞概念的幾個層次》,《新聞記者》,2011(6)
③⑿董天策,《虛假新聞的產生機制與治理路徑》,《新聞記者》,2011(3)
④⒄童兵,《凈化環境,嚴格制度,確保新聞完全真實》,《新聞記者》,2011(3)
⑤王佳航,《自媒體繁榮圖景下的虛假信息治理——以微博假新聞“金庸去世”為例》,《新聞與寫作》,2011(4)
⑦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2011年虛假新聞病理分析5f2f4d981d599661fd50dc8fc8f66d6a0f5840d646818075252e3336ef7f5540報告》,《新聞記者》,2012(1)
⑧童兵,《假新聞屢禁不絕的緣由——〈新聞記者〉“年度十大假新聞”評選十年分析報告之二》,《新聞記者》,2011(5)
⑨陳力丹,《新聞真實,一個并不復雜的職業要求》,《新聞記者》,2011(3)
⑩(21)劉自雄、王朱瑩,《被信任的假新聞——虛假信息的受眾接受心理探討》,《現代傳播》,2011(7)
⒀王軍、欒絮潔,《從消息來源的核實看西方媒體如何防范虛假新聞》,《新聞與寫作》,2011(4)
⒁周逵,《〈紐約時報〉防止新聞失范的一些認識和做法》,《中國記者》,2011(2)
⒂何德功,《尋找共因 完備手段——日本媒體如何嚴防假新聞》,《中國記者》,2011(5)
⒃吳長偉,《自律與行業管理結合——英國傳媒業如何治理虛假新聞》,《中國記者》,2011(7)
⒅陳力丹,《新聞記者首先要對真相負責》,《新聞戰線》,2011(4)
⒆林溪聲,《構建杜絕虛假報道的長效治理機制——〈新聞記者〉“年度十大假新聞”評選十年分析報告之三》,《新聞記者》,2011(5)
⒇曹鵬,《反對假新聞要標本兼治三管齊下》,《新聞記者》,2011(1)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