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近幾年得到廣泛研究和重視,但是廣西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和媒介接觸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本論文著眼于對廣西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態和媒介環境及影響的實證調查,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 生存現狀 媒介環境
本課題以廣西自治區農村留守兒童為主要研究對象,考察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進程中受到媒介(主要是電視)的影響程度。課題組以桂北、桂東南、桂西三個區域的農村留守兒童為對象,按留守兒童、監護人、教師三個類別各200份,共計600份調查問卷。其中留守兒童問卷回收184份,回收率92%;監護人問卷回收165份,回收率83%;教師問卷回收170份,回收率85%。為保證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和嚴謹性,調查中還以直面訪談、現場筆記的方式進行抽樣調查訪問。
一、現狀調查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
1、家庭照料情況
從調查的總體數據來看,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人是祖父母。68.4%的留守兒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的留守兒童和其他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還有約8.5%的留守兒童則自己照顧自己。由此可見,廣西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撫養情況非常普遍,而且在調查中發現,這種隔代照養在生活條件、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其中親情教育缺失最為突出。
2、監護人
留守兒童監護人主要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89%的監護人小學畢業或文盲,加之在農村文化教育欠缺的大環境下,留守兒童監護人未能更好的在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更多的積極作用,大多注重的是兒童的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甚至有的祖父母因為疼愛孫兒而產生對兒童溺愛現象,對兒童的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做法聽之任之,甚至對學校教師的批評不能有正確的認識,片面甚至是偏袒小孩的現象普遍存在,未能起到有效的監護和管理作用。
3、生活條件
留守兒童主要分為寄宿和非寄宿兩種情況,其中非寄宿的留守兒童占所調查數據的72%,這部分的留守兒童在生活條件、生活環境上相對寄宿的兒童要好,認為生活條件好或比較好的約占67%,其中非寄宿留守兒童約占52.9%,而寄宿在校的留守兒童們普遍認為生活條件差或者比較差。
4、生活希求
大多數留守兒童對于生活希求表現出“希望能得到學校關懷,希望父母在自己身邊”,約占64%,其次是“希望能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占48%,再次是希望“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和“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調查中,也有少部分留守兒童希望“能擺脫這個痛苦的世界”。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普遍出現希望溝通、交友的念頭,說明這些兒童生活中孤獨和較為封閉的現實狀況,并且在長期的父母親情缺失環境下過早地萌生出較強的獨立意識,容易使兒童的性格偏執。
(二)心理狀態
1、性格及自我評價
留守兒童的性格方面約占58%的人認為自己“性格內向”,11%的兒童自認為性格開朗,另外有8%的留守兒童性格“任性”或者“柔弱”,約有4%的兒童性格屬于“暴躁”或者“其他”。在自我評價上,只有18%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很棒,73%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還有少部分認為比別人差。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留守兒童普遍表現出更為低調和自卑的現象,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往往也更容易陷入孤獨和幽閉。
2、對社會的理解
認為社會對自己公平的約有20.4%,認為社會對自己不公平的兒童占12.2%,約占67.4%的留守兒童普遍認為社會對自己屬于一般,既不公平也無所謂不公平。認為學校、社會對自己很關心的占8%,很少關心的占70.4%,不關心的占22.6%。
3、不良情緒
在對社會的理解上,“我總是害怕被身邊的人欺負”占45.1%,“如果政府努力幫助我們,生活會好起來”約17.2%,“覺得社會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留守兒童占到10.3%,“社會,別人都不關心我,我也不會去關心他們”約有9.6%,“我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或者發脾氣”約8.3%, “我很有同情心,幫助,愛護、保護小動物”約6.2%,產生“社會,別人都很關心我,我將來要回報他們”的孩子占到3.2%。
(三)媒介環境及其影響
1、媒介條件及接觸情況
約有98%的留守兒童家里都有電視機,電視普及率很高,99.5%的兒童能夠分清電視世界不是真實世界,“你及周圍伙伴喜歡看電視”的約占87.6%;在接觸電視時間上,一天一個小時的占8.4%,2個小時以上的占65.1%,半天的占24.3%,一整天看電視的占10.2%。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空閑時間大多數是和電視相伴的。在喜愛的電視節目中,新聞類節目約占1.4%,愛情類節目的占12.1%,戰爭類節目的占37.3%,動畫片占49.2%,戰爭和動畫片是兒童普遍喜歡接觸的電視節目類型。認為看電視不會影響自己心情的留守兒童約占15.4%,認為會影響心情的約占18.2%,認為有一點影響的約占66.4%。在能否模仿電視中的人物和主持人方面,約有55.1%的留守兒童認為會模仿,20.3%的兒童認為不會去模仿,25.6%的兒童認為自己想去模仿但是卻模仿不來,由此可見,電視節目內容的好壞極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2、留守兒童、監護人和教師對電視世界的不同認識
留守兒童對電視世界的認識:電視世界不是真實世界,看電視對自己心情會有一定影響,大多數兒童認為自己在看電視節目后會有意或無意地去學習模仿電視中的人物或者主持人,認為看電視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有時還可以增長見識。
監護人則認為:電視世界不是真實世界,看電視會影響孩子心情,尤其是看愛情類電視節目影響會很壞;孩子一定會去模仿電視中的人物;孩子看電視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不建議孩子看電視。
教師的看法: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父母關愛,心理相對較脆弱,很容易受到電視節目和內容的影響,甚至是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一些孩子出現一些偏執、孤僻、封閉的性格特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長時間面對虛擬的電視世界而缺乏正常的社會交往;但是也不能一概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進行簡單的否定,適宜的接觸電視時間和內容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有時還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有助于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因此,建議留守兒童在監護人的監管下適當適量的接觸電視節目。
二、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及學校教育方面
1、家庭因素
作為兒童的主要監護人的父母要在外出打工情況下,盡量想辦法多與自己的孩子交流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和更親情化,譬如除了電話溝通之外還可以采用郵寄實物的方式,定期寄給孩子一些喜愛的小物件等等,可能的情況下定期回家看望小孩,與孩子的聯系間隔時間不能太長,而且交流溝通時父母的話語應該充滿關愛,話題可以涉及小孩的生活、學習、心理等多個方面,總之,盡量讓小孩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親情和關愛。
除此之外,父母還應該盡可能與學校和班主任取得聯系,時刻了解小孩在校的基本情況以加強對小孩的監管力度。
2、學校
學校教育作為兒童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途徑,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上更應該受到充分重視。在一些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中心小學,應該重視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呵護,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開設心理教育輔導課程;通過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手段鼓勵和促進有問題的留守兒童走出孤獨和封閉,養成開朗積極的性格;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行針對性的情感交流活動,增強學校的親和力,使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一定的歸宿感和安全感。
(二)地方政府及社會經濟方面
1、地方政府機構。各地可以根據實情,充分發掘地方的各種經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或者根據市場實際進行適當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地區的產業結構,提高企業、農業的產能;改善地區的投資環境,多渠道吸引外來投資解決地區經濟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對于先富起來的地區或者家庭、人員,應盡量鼓勵其回鄉投資,建設家鄉等。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應擔負起這個責任和義務,并在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2、社會因素。在有條件的地方,相關部門應盡可能地組織相應的知識講座,提高當地農民的文化素養,消除對外出打工者及其留守子女的偏見;加強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輿論宣傳工作,建立農村社區少年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對地區的社會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運用,建立起比較合理的鄉村、學校、家庭的網絡式教育監管體系,讓全社會都能參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管。
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渠道建立或者創辦留守兒童心理咨詢機構,或者建立兒童活動中心或者圖書室等公共設施,讓留守兒童在這里可以自由交往、增進互動,為留守兒童創造比較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此外,有關機構也可以組織一些人員以互助隊的方式進行生產互助,幫助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減輕勞動負擔等。
但是,問題的最終解決途徑只能是大力發展地區經濟。只有當地的經濟得到充分發展,才能使廣大農民不再成為民工,解決農民工與子女被迫分開的局面,兒童也不再成為留守兒童,只有通過各種途徑,父母才能真正承擔起對其未成年子女的監護和教育責任,孩子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父母的關愛,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文系廣西教育廳課題(201010LX
44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郝萍瑞、岳瑞芝,《關注留守兒童,優化成長環境》[J].《當代教育論壇》,2007(7)
②李斌強、趙鵬程,《和諧社會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06(1)
(作者:楊斌成,欽州學院副教授;許珍花,欽州學院教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