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融合對新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聞教育在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但是無論技術和其它媒介生態發生了何種變化,新聞教育的一些核心內容是不變的,如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保障新聞真實客觀和平衡的技能也不變。
【關鍵詞】媒介融合 全能型記者 核心能力
無論是在大眾傳播領域還是大眾傳播教育界,媒介融合已經成為當下一個熱門話題。業態的發展需要相應的人才去支撐。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入,傳播業界渴望兩類人才,“一類是能在多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①我國的新聞傳播院系只有少數幾家設有媒介經營與管理專業,絕大部分只開設了幾門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與實踐相比都顯得滯后,再加上媒介融合在業界也興起不久,其發展規律和對人才的需求,都還沒有在專業教育中得到體現。本文主要結合新聞采編人員展開。
全能型記者(有的叫全媒體記者)不僅要會采、會寫,還會拍攝照片、制作視頻、音頻,會編輯整合各種信息,將一條新聞作多樣化處理,為不同形態的媒體提供信息產品。多媒體整合傳播策劃與管理人才,必須精通各類媒介的特性,知道技術發展為傳播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運用各種技術使傳播內容得到更好的表現和獲取最大收益。
我國的新聞傳播院系通常是按照傳播學、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有的把廣告專業放在傳播學名下)、編輯出版學設置專業。除了廣告學,其它專業都主要以培養采編人員為主。而且專業的疆域分明,如新聞學的培養目標是為報刊培養記者和編輯,與此相應,專業的核心課程是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評論、報刊編輯等,不開設數字音頻技術、廣播節目編輯與制作、電視編輯與制作這些課程,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也一樣不開設報刊編輯之類的課程。媒介融合所要求的全媒體記者如果按照傳統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顯而易見是培養不出來的。可行的辦法是改革——根據傳播業界的發展對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進行改革。這就是“變”。死守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體系無法適應變化了的媒介融合現實,不能培養出符合傳播實踐需要的新聞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所以,“變”是必須的,關鍵是在哪些方面“變”。我認為以下兩個方面迫切需要改革。
首先,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課程的設置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設置什么樣的課程決定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既然媒介融合要求全能記者和編輯,那么,課程的設置就必須體現“全能”性。如新聞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除了傳統的采寫編評外,還應該設置手機媒體、網頁制作、廣播節目制作、電視編輯與制作、網絡傳播基礎等課程。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也需要增加新聞學方面的課程,比如特別需要增加各類消息、通訊、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的寫作課程,這是由于廣播電視新聞運用聲音和畫面進行表達,學生在思維習慣上往往具有直觀性、淺顯化的特點,在思維的抽象性、深刻性上需要向以文字為表達符號的報刊新聞學習,否則讓他們以文字為符號,遵循文字的線性思維方式,寫作以深刻見長的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時,會顯得別扭。由于媒介融合大多以數字技術為平臺(如平面媒體的網絡化),因此,跟大眾傳播密切相關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新技術課程要多開設。
其次,要對實踐教學(主要是實習)和實驗室進行改革。
以往由于專業的界限比較分明,導致課程體系和教學要求也因為專業的不同而有差異,比如,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多選擇去報紙和期刊等媒體實習,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多選擇去電臺和電視臺實習。而媒介融合的現實卻要求記者和編輯掌握多媒體,具備多種能力。要做到這些,在實習時,就必須要求學生分階段在不同類型的媒體進行,比如二年級在報社,三年級在電臺和電視臺,四年級在網站和具有融合媒體平臺的媒介集團。總之,在教學計劃里,要體現這個要求。為了滿足這個要求,新聞院系必須有意識地建立不同媒介類型的實習基地。另外,由于大多數新聞院系還沒有媒介融合方面的課程,在實驗教學上就沒有這樣的教學項目,實驗室也就沒有媒介融合方面的設備(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等少數院系有這樣的實驗室和媒介融合實驗教學項目)。沒有的,就要盡快建立(或與有融合媒體平臺的媒體建立共建),設立多媒體傳播的實驗教學項目,只有這樣,才能使媒介融合的理念和知識不僅僅停留在意識中,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動手能力。
需要明確的是,在業界,真正的全能記者和編輯是非常少的,一個融合媒體記者(或叫全能記者)在新聞現場既要文字采訪、記錄、寫作,又要攝影、攝像、錄音,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新聞信息稍縱即逝,容不得記者一個一個的換采訪工具和采訪方式。對于文字記者來說,他在采訪時還能夠兼顧的大致是錄音和拍一些照片,再要去攝像就比較困難了。教學方面也是一樣,在四年的時間里,其實無法把學生培養成樣樣精通的全能記者或編輯,而只能以一專為主,盡量多能。如果要求全能,處理不當的話,很可能造成什么都是淺嘗輒止,沒有一門深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結果最多只能成為一名新聞技工。我國的全日制新聞本科院系并不以培養這樣的新聞人才為目標,技術和學術兼備仍然是本科新聞教育的追求。無論媒介生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新聞教育對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始終不變的,這就是面對媒介融合新聞教育的“不變”。有的研究者已經認識到了這種“不變”——李建偉認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把握“融”這個度,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不管怎么融,學生應該有一種專業精神。金月成提出,在全媒體時代,如何從萬變中找到不變以應萬變?大融合媒體時代,是不是代表學生什么都要學?他認為這個不變就是“采”和“專”,采是廣義的采寫,專是專業性。劉笑盈表示,在當前實踐熱的教育背景下,我們應當有一種清醒。實踐這東西很簡單,三個月就會了,學不會的是知識,是理論。他認為,媒介的融合只是一種戰略形勢而不是本質,如何在變化的形勢中挖掘并發展一種不變的本質,才是新聞教育者們要做的。②
那么,哪些是不變的呢?
這應該是新聞職業不同于其它職業的知識結構和技能,也就是從事新聞業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它包括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將新聞信息進行編碼制作成一個個由不同符號組成的新聞文本的能力、將這些文本傳播到特定的對象以達到效果的最大化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在任何媒介生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要求不變。
這種能力就是新聞敏感,是從事新聞采編必須具備的一種特殊的的能力。西方學者布倫特認為,新聞畢竟與法律、物理、歷史有很大的不同,知識體系并非新聞的全部內容,判斷能力才是新聞教育的核心所在。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是整個新聞傳播活動的起點,沒有對事實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以及這種價值大小的判斷,就沒有后面的采寫和傳播。無論傳播環境如何改變,只要是新聞傳播,這都是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對這種能力的培養無疑是新聞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不變的主題。
其次,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不會改變,保障這些要求的技能教育也不會改變。
新聞報道要真實、公正、平衡,這些要求在媒介融合時代也不會改變。需要注意在媒介融合中,不能讓技術的進步沖擊新聞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比如,在任何條件下,扎實深入的采寫作風都不能丟。“新技術與‘三貼近’本來并不矛盾,但是現在很多記者依賴電話和互聯網采訪,有的甚至養成網上來、網上去的惰性,靠粘貼、拼湊、剪輯來完成報道任務。新聞報道必須落實‘三貼近’,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卻對三貼近形成挑戰。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不可不變。但還有不可變的,就是堅持‘三深入’,落實‘三貼近’。”③
新技術并不必然影響“三貼近”,也不必然沖擊新聞的真實、公正等,關鍵還是要扎實進行新聞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的教育。這種教育對作為準記者和編輯的新聞專業大學生來說,就顯得更加重要。當然,僅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理想還不夠,還必須具備實踐它的能力和技巧。比如,平衡報道就有一些特定的技巧,這些技巧在報刊新聞中可以用,在網絡新聞中也可以用。把特定的素材寫成符合傳播要求的特定的文本,也是一項不變的任務,“無論技術如何改進,媒介如何融合,編輯和新聞專業人士無不認為,如何撰寫好故事仍然是排在技能學習的首要位置,而且寫作是新聞專業人士需要學習的最基本技能。”④因此,對新聞業務中的基本技能的教育也不因媒介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總之,保證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以新聞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職業理想,以及為實現這些理想和道德的采寫編評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教育不變的任務。這基本上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內容。此外,盡量使學生豐富人文、自然各學科的知識素養,特別是通過哲學、邏輯學等學科的學習,形成扎實、深邃的思維能力,也是新聞教育不變的目標。
【本文是2011年度廣州大學教研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和教育部“2+2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①蔡雯,《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從美國新聞傳播的變化談起》,《新聞戰線》,2005(9)
②楊成杰、嚴功軍,《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對策思考——2010年全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年會會議綜述》,《新聞研究導刊》,2011(1)
③陳芳,《復雜環境下端正新聞觀的意義與方法——專訪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專項教育活動負責人翟惠生》,《中國記者》,2011(3)
④徐沁,《泛媒體時代的生存法則——論媒介融合》,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134
(作者: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文學博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