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公民新聞始一出現就引起了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本文從公民新聞的概念展開,從傳播學視角對我國的公民新聞及其發展進行剖析。
【關鍵詞】公民新聞 傳播范式 新媒體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時代而言的,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手機等多種媒介形式的出現,新媒體傳媒環境已然相當成熟了,這種新傳媒環境為公民新聞的不斷發展和豐富無疑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由公共新聞運動發展而來,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公民新聞”也稱為“參與式新聞”,“它是公民‘在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和信息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行為。以上定義里的所謂‘公民’,是特指以往沒有充分機會參與媒體專業運作的普通人。”②對于“公民新聞”的定義,實際上學界存在不同的表述,沒有統一的定論,比如邵培仁總結為:“(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通過大眾媒介和個人通訊工具向社會發布自己在特殊時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發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③新媒體專家郭濤將其定義為業余新聞工作者通過大眾媒介和個人攝錄、通訊工具(諸如移動電話、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計算機網絡等)為廣大受眾選擇、撰寫、分析和傳播新聞信息的行為和現象。④雖然缺乏權威的注解,但是基本意思大同小異。若將公民新聞的生產看作是一個傳播過程,從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及傳播效果等幾個方面展開對公民新聞的傳播模式研究,那么從中可以看出其傳播模式中包含了許多“新”的要素,并表現出與以往傳播范式的不同。
一、傳受界限模糊
公民新聞改變了傳統傳播過程中“一對多”的傳播模式,轉換為“多對多”的多點交叉傳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已經從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變為信息傳播與接收的共同體。在傳統的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信息經過傳媒組織過濾后發表,傳達到受眾,受眾表現為被動接收,主動性較弱,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的角色定位在整個過程中依然是清晰的。而在公民新聞的生產過程中,得益于技術的進步,互聯網計算機無線終端無處不在,“傳受”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公民記者、草根記者們通過互聯網、手機、數碼相機、掌上電腦等高科技便攜設備把自己采寫到的新聞第一時間傳播到網絡上,有些甚至進行現場直播。微博、博客、論壇、貼吧、拍客、即時通訊工具等則成為普通大眾的傳播、獲知、跟蹤新聞事件的主場地,這些草根新聞草根記者們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實現了傳播主體的位移。比如“微博打拐”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公民新聞事件,起于中國社科院學者于建嶸教授所發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后經網友們不斷轉發,吸引了傳統媒體的跟進與關注。因此說,在公民新聞傳播這里,傳統傳播過程中不是作者就是讀者,不是廣播者就是聽眾的涇渭分明的劃分標準已經悄然隱沒,“傳受一體化”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二、“互播模式”淡化“把關人”角色
美國新聞研究所媒介中心兩位學者在他們的電子圖書《我們媒介》一書中針對網絡博客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提出了兩種傳播模式:由上至下的“廣播模式”和由下至上的“互播模式”?!啊畯V播模式’中新聞由上至下經過‘廣告商—媒介組織—網站、電視節目、報紙等—受眾’,受廣告商影響的媒介組織采集信息進行編輯,經過網站等媒體平臺播出,最后到達受眾,所有新聞信息在到達受眾之前,都要經過各種組織的‘過濾’;‘互播模式’又被稱為‘點對點’、‘社會網絡’的傳播,最大特點是所有參與者均以個人身份參加,并且可以隨時改變角色,新聞不經過任何中間人且不需要經‘過濾’即可到達受眾?!雹蒿@然,公民新聞以非專業的普通公民參與到新聞傳播、傳受主體角色互換為特色,它的運行機制毫無疑問是一種由下至上的“互播模式”。這種模式區別于“廣播模式”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新聞傳播過程中“把關人”角色的設置:“廣播模式”中不同利益集團進行層層篩選過濾,反映出一種由權利關系所預先控制的級權制度;而“互播模式”另一種則是并行的、點對點的、動態的開發模式⑥,由傳者、媒介、受眾互相作用,互相傳播,“把關人”作用在這一模式中被弱化。眾所周知,在傳統媒介環境中,新聞生產和發布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把關人”,海量的新聞信息經多個機構的層層篩選過濾,在“把關人”們審核同意后,信息再通過特定常規的傳播渠道面向受眾傳播。受眾對于新聞內容沒有選擇的權利。而“公民新聞”的興起,其平民化色彩使得每一個網絡用戶都擁有了信息的傳播權,都成了自己的“把關人”。公民新聞的發布不需要經過“把關人”層層的審核,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隨時隨地隨寫隨拍隨發,同時,信息以這種方式的層出不窮以及自主隨意也使得“把關人們”無法進入信息的發布空間進行及時的干預和修改,受眾在一定程度上貼近了現實信息源。
三、“無處不在”的傳播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播信息傳送的工具。傳播媒介的發展歷經早期符號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網絡媒介,公民新聞的興起離不開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網絡時代人們可以方便地隨時隨地在微博貼吧論壇上傳播信息。隨著互聯網和無線終端的結合,可以說,每一個公民都是媒體,以“自媒體”傳播為特征的公民新聞時代,傳播模式也實現了“從上至下”向“從下至上”的轉變。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說:“互聯網提供了一個無處不在的眼睛和評判的平臺?!雹呒幢闶亲铨嫶蟮男侣劽襟w,也不可能在世界各地擁有自己的派駐記者,而突發事件具有瞬間性和不可預測性,這就決定了專業新聞從業人員無法親自參與報道事件的全過程,而那些處在現場的普通公民便即時以手機或圖片或錄像或文字記錄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再將其發布到互聯網上,公眾依然可以獲知新聞現場信息。
四、議程設置呈現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引領和控制社會輿論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進行議程設置,對媒體自身希望公眾知道的問題進行報道,彼時公眾生活在一個完全由媒體所渲染出來的擬態環境當中。而出現在網絡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議程設置進行了改變。盡管議程設置在“公民新聞”領域同樣存在,但是議程設置的主體和議題均發生了根本改變。
1、議程設置的主體多元化
在公民新聞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主體變成了普通公眾,因此就如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的主體是媒體組織一般,議程設置的主體也由原來的大眾傳媒變成了公眾,公眾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關心的話題與興趣點各異,于是這些獨立的個體就自主設置了自己的議程,并經由網絡這一平臺以期達成廣泛的社會認知和認同,最后形成社會輿論。但是,這并不是說公眾完全主宰著媒介議題的設置,而是公眾與大眾傳媒共同決定著媒介議題的設置,他們是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在網上被熱議的新聞事件會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從而兩者共同進行議程設置。比如,2010年被天涯論壇首先發布的“犀利哥”新聞,最后由公眾與大眾傳媒共同進行議題設置。
2、議題設置碎片化
相對于傳統媒體議題的設置內容受到政府、廣告商及各種利益集團的左右,公民新聞的議題較為單純,它所關注的內容主要出自于公眾自身對某個話題或事件的興趣,其內容集個人化和公眾化于一體,更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公民意識的覺醒;相對于傳統媒體設置總是圍繞著一個議題展開討論,或為營造某個社會輿論而進行特定的議程設置,公民新聞的議題則更具有多變性,它常常是始于一個議題但不知不覺中就轉向了另外一個議題,如此一來,公民新聞報道中的議題很難完全單獨的被某個媒體所掌控。網上流傳一個經典的表達:因為達芬奇,郭美美只火了兩個星期;因為賴昌星,達芬奇只火了一個星期;因為動車,賴昌星只火了半天。這既形象又傳神地概括了設置的議題在公民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碎片化。
參考文獻
①熊澄宇:《新媒體與創新思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②范東升,《公民新聞的興起和啟示》[J].《國際新聞界》,2006(1)
?、凵叟嗳?、章東軼,《顛覆還是重建:市民新聞學的興起、特點及其應對》[J].《當代傳播》,2005(1)
?、芰治膭偩帲蔚缹捵g:《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蓐愷B凱,《公民新聞的理念與實踐》,暨南大學,2008
⑥方興東、王俊秀,《博客—E時代的盜火者》[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
?、邚埑?《互聯網提供無處不在的眼睛和評判平臺》,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8-12/11/con-
tent_10490265.htm
?。ㄗ髡撸喊不沾髮W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