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觀察:中國人特別喜歡用“寵愛”兩個字,日本人則很少使用,漢字中的“寵”也很難翻譯成日文的日常用語。“寵愛”一詞日語中雖然也有,大概意思是很喜歡,略帶一點放縱的味道,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和用法與中文大為不同。
比如中國人常叫的家里的“寵物”、父母“寵”小孩、得領導“寵”等,這些在日本是不能叫作“寵愛”的。在日語中,“寵愛”專指古代皇帝或朝廷官吏們對喜歡的女人的鐘愛,民間不可以用,至今依然如此。
而在當代的中國,“寵”字卻用得非常普遍;仔細一想,這背后其實是有文化和社會原因的。
中國家長“寵”孩子是全世界有名的。不但上下學親自接送,而且特別碰到重要考試的時候,學校門口通常都會站滿等候的家長。在我這個日本人看來特別不可思議的是,我所在公司的員工,碰到下班時下雨,居然會叫自己父母來送雨傘!
記得我自己的孩子在中國讀小學的時候,一年冬天,突然降溫,我們父母因為工作忙沒顧上他們,沒給他們加衣服就讓他們去上學。結果學校老師居然打來電話,批評我們家長“太不關心孩子”。
愛孩子是中國人的美德,我不反對,但愛到“寵”的地步,在我們外國人看來就有些過分了。比如我坐地鐵或公交車時常常發現,年老的家長拿著大包小包地站著,老大不小的孩子卻坐在椅子上舒適地玩著手機。
還記得有一次,公司因業務繁忙需要加班到很晚。一位女員工到了晚上10點多居然哭了起來,說要下班,我沒有同意。過了半小時,這位女員工的男朋友氣勢洶洶地沖到公司,拉著女朋友的手說:“我們不干了,回家吧!”并且揚言說要去勞動仲裁委員會告公司。
疼惜女友固然是好的,但把一個成年人按照嬰兒的方式“寵”著,只能讓對方成為無法應對社會正常壓力的“不健全人”。
從更大的社會層面來說,中國人對于一些本該嚴格懲罰、毫不姑息的錯誤,也表現得太過“寵愛”。前幾天在電視新聞里看到,某市一位領導去工商局視察,要求他們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加強力度,并“高度肯定”了他們已取得的工作成績,特別表揚了他們今年上半年的工作。
這在我看來,又是一種過度“寵愛”——“寵愛”與愛護應該是邊界分明的。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勢如果移到日本,領導不破口大罵已是萬幸了,要聽到他的好話是絕對不可能的。管理得好是本分,管理得不好要嚴懲,這是被普遍接受的原則,官員永遠處在膽戰心驚、如履薄冰的狀態。
“寵”是否能讓人變成龍,又讓中國龍真正騰飛?我覺得很難,因為一旦被“寵”,也是一半被關進了牢籠。中國人應當克服過度的“寵愛”和“保護”心態,以更大的平常心讓個人與社會真正經風雨、見世面,走向更大的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