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的發展,讓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進入“電梯時代”:上班、下班、回家……電梯幾乎成了我們的“必經之路”。然而,從2011年的北京奧的斯“電梯門”事件,到重慶的“火箭”電梯事故,再到最近北京西單新一代商城電梯夾死男童事故,有關電梯的壞消息從未斷過。
就在電梯安全再次牽動國民神經之時,許作名所領導的永大電梯在2011年底推出了“抱閘力偵測”和“溜梯自救”兩項安全技術專利,此舉宣布中國電梯將從根本上解決安全隱患問題,極大地提高中國電梯乃至世界電梯運行安全水平。
10多年前,臺灣人許作名來到大陸開電梯廠,當時的永大電梯是和日本日立合資的。隨后,他率領永大電梯走過與日立分離、自主創新的艱難時期,探索出向產業鏈兩端縱深發展的垂直一體化模式,專注技術創新與優質服務,最終使永大電梯成為電梯行業十強企業,位列中國大陸地區電梯行業前五大生產商。
許作名深信21世紀創造價值的最佳途徑就是“人文關懷+科技創新”,他給永大立下的座右銘是“永遠為您多想一些”。聽他講述電梯經,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勢。
記者:隨著國家對房地產調控加強與銀根緊縮,今年房地產市場普遍陷入低迷期,對電梯行業景氣度造成多大的沖擊?
許作名:應該說,電梯市場在某種程度是看房地產市場臉色的,電梯的主要銷售對象包括住宅類地產、商業地產與體育場、地鐵等大型基建項目,但最主要的銷售市場還是集中在房地產項目。現在我們的確看到個別房地產項目的開盤價格已較以前下跌,住房成交量一直是低位徘徊,開發商的項目開發進度開始往后拖了,按理說電梯行業景氣度應該會跟隨下跌。
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我們發現去年以來政府大力推出的保障房與安居房工程,同樣大量激發住宅類項目對電梯的需求,比如今年可能有1000萬套保障房住宅需要開工,這個增量是完全可以彌補商業類住宅項目開工進度放緩帶來的電梯需求下滑量。我們預計明年中國大陸電梯行業的成長速度仍在8%以上,如果今年中國大陸電梯整體銷量新增量在37萬到38萬臺,明年銷量新增量就應該在40萬到41萬臺,其中30-40%的銷量將主要銷往中國大陸保障房工程。
記者:我們也發現,永大電梯似乎總喜歡在市場處于低迷期加快產能擴張,最近聽說永大電梯可能會選擇在成都新建生產基地,進展如何?
許作名:永大電梯的確有這樣的經營習慣。我們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時期選擇了產能擴張。當時我們準備在天津新建生產基地,有同事問我這是不是冒險,我想都沒想就決定要投建生產,因為我當時知道,次貸危機可能會對中國出口業有損傷,但中國大陸基建類投資項目與房地產項目未必會受到沖擊,而且中國政府一再表態要保障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后來我們看到了4萬億刺激經濟政策的出臺,也看到很多地方都加大基建項目的投入建設,可以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機。2011年我們銷售額在28億元,2012年我們的目標是再增長20%接近33億,尤其是市場占有率,要從現在的約6%有所提高。
再回到成都建廠方面,我們的確在和當地部門有過很好的溝通,他們也給出很多支持政策與措施。但我們經營團隊現在還處于建廠調研的最后討論階段,一方面我們也要對今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有一個準確判斷,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景氣度,保障房工程的市場容量,未來數年由哪些需求來支撐我們產能擴張的銷路等,但相信我們很快會有不錯的討論結果。因為我們已經準備購買土地,現在討論何時建廠,得按照我們公司的長期經營戰略與電梯市場景氣度。
記者:去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公司遇到最多的困難,除了銀根緊縮造成貸款難融資難,還有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與出口環境惡化,這些不利因素對永大電梯造成多大的經營沖擊?
許作名:對永大電梯而言,最大的困難倒不是企業貸款難或融資難。原材料價格上漲,對我們的沖擊相當大。但我們覺得,我們現在最需要提高的,是加大科研力度并提高生產環節的效率,以緩減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額外經營成本。
在電梯行業,現在最緊缺的是電梯安裝工與保養工,一個優秀的安裝工如果工作勤奮,每月賺到8000至10000元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我們除了開設安裝工、保養工培訓基地之外,也會給他們很豐厚的薪水待遇留住他們。但我是企業家,必須想辦法壓低經營成本,所以我們去年花了很多精力去改善業務流程,如此就能抵消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經營壓力。
記者:談到企業的科研投入,我們記得在2006年永大和日立的合作協議終止后,日立公司退出了永大電梯股份并大幅度減少對你們的科研技術支持,那時永大電梯是如何挺過來的?
許作名:2004年永大面臨一次重大轉折,到2003年底永大與日立的合作協議已滿8年,如果繼續打“永大日立”的牌子,日立方面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即要控股上海永大,但我們董事會討論了很久,決定不賣!這樣的話,日立方面可能不再給我們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與品牌方面的協助。
我記得當時有個很有趣的細節,那時我去臺灣公司董事會開會討論永大電梯今后發展方向,提出我們要自己建一個科研公司搞電梯技術研發創新,當時內部對此有不同意見,有同事覺得在大陸賣電梯,能賣掉就行了,搞電梯動能或安全方面研發投入很費時間與精力,還不如從其他廠家買來技術或產品使用。而我后來也去請教我在美國的專攻馬達等機械設備的好朋友,就問了一句,做電梯動能等方面的研發真的那么難嗎?我朋友回復了一句:這是很基礎、很普通的技術,不是什么高科技,看上去很不起眼,但缺它不可!
自主技術研發的前兩年,我們的日子真的不好過,但兩年后,吉億電機產品已迅速成熟并實現盈利,并帶動永大電梯銷量大幅增長,2011年我們銷售額應該能做到28億元左右。
記者:但擺脫日立而自主創新,永大電梯可能在行業競爭方面會遇到某種尷尬,因為當前中國大陸電梯行業前八名里,除了永大,其他基本都是有外資大集團背景,如三菱、奧的斯、日立、通力等,永大電梯又如何與這些國際行業巨頭競爭呢?
許作名:的確,這些企業都很強大,而且他們善于集團化作戰,比如他們可以動用整個集團的科研力量或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去完成一項電梯新技術的研發或某種電梯營銷業態的變革,所以他們的優勢很明顯,尤其在某些國際大型運動會,如北京奧運會與廣州亞運會場館的電梯安裝與周邊整體項目的電梯招標時,這種優勢會更加凸出。但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優勢,一方面我們決策能力與執行能力,要比大公司的復雜審批流程更快,另一方面我們也把經營重點放在二、三線城市項目,那里可能他們深入情況不夠,是我們可以突破的重點。但從長遠而言,我們得把我們在電梯行業的市場占有率提高,要爭取盡快做到年收入40億到50億元,這樣我們會有更多投入放在電梯研發層面,能培養我們自主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我們知道,在培養核心技術競爭力方面,永大電梯已有所突破。這回永大電梯將有兩項重要的電梯安全技術出臺,您會把這兩項技術拿出來和同行分享嗎?
許作名:當然,我們很樂意,因為這是對中國大陸電梯安全保障有很大的好處,能促進中國大陸電梯行業更快更安全地發展。不過,我們也是企業,在兼顧社會責任的同時也要考量自身一定的商業利益。我們會很樂意和同行分享我們的專利,只要我們能收獲合理的專利使用費就行。但我更想說的,是近年中國大陸電梯各類故障不少,我們整個行業都需要對此加以重視,尤其在電梯安全方面,要給公眾一個對電梯安全的信心。
許作名,上海永大電梯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吉億電機有限公司(上海永大電梯投資設立的子公司)總經理;永大機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上市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