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登·布朗:離開唐寧街的日子
2010年6月18日,英國《每日郵報》專欄作者理查德·小約翰發布了一則尋人信息:
姓名:戈登·布朗
年齡:59歲
身高:約1.8米
出生地:蘇格蘭格萊斯哥市
特征:左眼失明
酬勞:香檳一瓶
方式:如果你在旅途中有幸邂逅布朗先生,記得拍下照片,發送到英國《每日郵報》郵箱。
此時距戈登·布朗5月11日離開唐寧街10號已經一個多月,這段時間他一直沒有出現在公眾視線中,人們擔心他被外星人劫持了。這位英國前首相在經歷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之后,就遠離了倫敦權力核心圈。布朗帶著妻兒回到了故鄉蘇格蘭東部的法夫地區,擔任當地的國會議員,關心公益慈善、國際和地方事務。英國歷史上曾有14位首相在下野后仍然選擇為下屆政府服務,但布朗沒有選擇這條道路。3年首相時間,讓他“最真切地了解了人的本性,也很大程度上了解了人的脆弱性,也包括我自己人性的脆弱”。他曾說過,自己只對公益慈善和志愿者的工作感興趣,對那些利潤豐厚的肥差并不感冒。
這年8月3日,英國《每日郵報》公布了對英國100名歷史學家的問卷結果,戈登·布朗則被評為“英國二戰以來三大無能首相”之一,而同為工黨“政治雙子星”的前任首相布萊爾則位居戰后最佳首相第三位。政治充滿無數吊詭,布朗是英國150年來任期最久的財政大臣(10年),是英國經濟實現低通脹、低失業率、低利率和高增長奇跡的締造者,但是公眾記住的只是他在首相任期內的失敗和無能,而忽略了其作為財政大臣所作出的功績。
相比于有著絕佳溝通才能、如明星般的布萊爾,布朗更像是個有著完美主義癖好的學者,不善交流,處事謹慎猶豫,性格喜怒無常。在他離任后很長一段時間,英國民眾仍對他表示不滿。在故鄉的幾個月,布朗親自走訪這里的工廠,在志愿者服務中心幫助人們獲得文憑和工作機會,為當地青年開展“午夜足球”體育項目……“過去兩個多月我在這里所從事的活動,不僅僅是走親訪友式的表面工作,而是去這里尋找有什么事情是我們可以去改善的。”布朗似乎很享受這樣的生活。
2010年12月,戈登·布朗謀得了一份新差事:在紐約大學任教。不久前,英國利茲大學教授、研究首相退休生涯的權威專家凱文·希克斯頓在接受采訪時說,布朗有可能去美國名校做訪問學者,而且憑借金融管理能力和國際聲望,他也是第二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和歐洲央行行長的最佳候選人。戈登·布朗16歲時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歷史,是英國二戰后最年輕的大學生,并在愛丁堡大學繼續獲得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是英國歷史上唯一擁有博士頭銜的首相。辭職后,布朗接到了愛丁堡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好幾所知名大學發出的邀請,不過他最終選擇了紐約大學。紐約大學向外界宣布了布朗的授課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一年共4周,兩周時間待在紐約大學本校區,一周前往阿聯酋阿布扎比的分校授課,另外一周前往紐約大學12所海外分校的任意一所授課,授課方向主要是關于民權社會和國際道德。
成為老師的戈登·布朗,在紐約大學的教學任務更多是主持“全球民間社會對話”系列講座。去年9月,他與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羅姆、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喬納森·海特等人就展開了“道德精神如何幫助和阻礙了大規模的合作”的討論。他獲得紐約大學首屆“全球杰出領袖”,參加有關世界金融危機和全球化的討論和演講。雖然當初透露布朗在紐約大學任教是零薪酬,但他仍從紐約大學獲得了超過18萬英鎊的費用和開支。
2011年4月,原本有望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任主席的戈登·布朗,卻因首相戴維·卡梅倫的反對而落選。不過,這并未對布朗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他一邊在英國、美國、阿聯酋之間頻繁來往,一邊繼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離開唐寧街后,布朗擔任了“全球教育運動”高級委員會會議召集人的職務,致力于在發展中國家推廣教育運動,尤其是關注女性教育。2010年9月,他發表了《要想富先讀書》的文章,呼吁上學是抗擊貧困、饑荒、疾病和失業的最佳途徑,并為非洲國家如何發展教育出謀劃策。今年3月,布朗又撰文呼吁關注童婚問題,建議設立教育基金救助女孩和被邊緣化的兒童。2012年7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戈登·布朗為聯合國全球教育特使。9月26日,潘基文與布朗、世界銀行行長金永吉共同發起“教育第一”項目,旨在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全球公民。
2012年2月,BBC曝出戈登·布朗自卸任后已經賺了超過140萬英鎊,包括各種費用和開支在內。雖然不能像布萊爾那樣在全球各地演講走穴撈錢,但他也不乏機會在世界各地演講。他在尼日利亞的演講贏得了74936英鎊,算是他最賺錢的講話了。另外他在俄羅斯、韓國、沙特阿拉伯等地的演講也獲得相關報酬。不過布朗的大部分收入都捐贈給了相關慈善機構和教育基金。
卸任后的布朗希望能多留點時間陪伴妻兒,因為他的家庭相比普通的家庭更加需要關心。布朗年幼時左眼失明,右眼視力也不佳。2001年12月他和妻子薩拉的第一個女兒早產出生,不到10天就夭折。不久他們有了兩個兒子約翰和弗雷澤。2006年11月,《太陽報》報道弗雷澤被診斷患有遺傳性的囊腫性纖維化,隨時有可能喪命。很多時候他和家人待在鄉間別墅,那里經常有很多朋友光顧。他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的朋友,羅琳如此形容他:“我認識的他和藹可親,有趣合群,是一個偉大的聆聽者,一個善良忠實的朋友。”
賴斯:重回斯坦福大學
在美國,政界名人和大學學者之間的職位轉換非常普遍。像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任國務卿之前,曾是哈佛大學教授,不過他卸任后想返回哈佛繼續任教卻遭到哈佛校長的拒絕。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前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進入政界前曾在耶魯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任職。當然最受關注的轉戰大學的政要非康多莉扎·賴斯莫屬了。這位“白宮黑玫瑰”進駐白宮前曾是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教務長,2008年卸任國務卿之后,她又回到了學術界,并加入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
賴斯1954年出生于種族隔離最嚴重的城市伯明翰,但她的父母竭盡全力給她提供最好的教育,她從小就開始學習彈鋼琴、滑冰、吹長笛、跳芭蕾、法語等,15歲時成為丹佛大學鋼琴演奏專業的學生。在聆聽了約瑟夫·科貝爾教授的國際政治課之后,她毅然轉到了國際政治專業。27歲時她成為了丹佛大學最優秀的博士生,而后受聘于斯坦福大學,從助教一步步升到副教授再到教授。38歲時她成為斯坦福大學教務長,職位僅次于校長,是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教務長,也是該校第一位黑人教務長。2001年,賴斯被小布什總統任命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家安全顧問,2005年1月出任國務卿,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
2009年1月16日,賴斯正式離開華盛頓國務院大樓。1月29日,斯坦福大學確認,賴斯將在未來數月內重返校園,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并在胡佛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里根總統時期的前國務卿舒爾茨也在胡佛研究所。到斯坦福大學任職前,賴斯先集中精力寫書、演講及從事商業活動。因為她已與好萊塢的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簽約,安排進軍商界的事宜。不過,賴斯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教學研究上面。在斯坦福大學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賴斯的個人主頁,與學校其他教職人員不同的是,她的主頁上沒有附上個人郵箱。
8年后重返斯坦福大學,賴斯表示感覺就是回家了,“我熟悉教書,也熟悉斯坦福,還熟悉斯坦福的體育運動,所以再轉回以前的角色,對我來說沒什么困難。”然而她回到斯坦福,迎接她的是師生們的強烈斥責和反對。2009年5月,斯坦福大學150名教師和畢業生聯名在斯坦福大學網站發起簽名運動,要求對賴斯進行審判,因為她主張實行酷刑和誤導美國政府發動了伊拉克戰爭。賴斯為布什政府的政策作了辯護,對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說:“我們沒有對任何人施以酷刑。”時隔半年多后,賴斯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時依然表示:“我堅信推翻薩達姆·侯
rEsSgbSxPaKI3aRplijS0Nvi29C+SkikB4GaMVTsSps=賽因是正確的,但我們應該早點制定正確的伊拉克戰略。”2010年9月,賴斯成為斯坦福大學研究生商學院的教師,以及全球商業經濟中心的董事。
從政府高官到大學教授,面對職業生涯的重大變動,賴斯表現得很平靜。她認為:“人不應沉湎于過去,無論你以前當過什么,都不要老想著回到以前的那個自己。”受同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影響,賴斯說她最關心的是教育,尤其是來自較低社會和經濟階層的孩子。2012年7月20日,包括賴斯在內的由外交關系委員會組成的30人專家委員會發布一份報告,稱美國的教育如再不改進,將威脅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賴斯在報告中提及了布什政府時代參與制定的有教無類教育法,今年1月正是這項法案頒發十周年。9月4日,“國際關系、國家安全和全球競爭力中的人文與社會科學”論壇在斯坦福大學舉行,賴斯在會上提出,現今人文科學在美國處于弱勢地位,她對這樣的現狀深感不解。人文教育在培養創造性思維和有說服力的寫作技巧方面蘊含強大力量,應該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設定更嚴格的寫作方面的訓練。
離開了華盛頓,賴斯有了大量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她曾表示自己不是一個工作狂,她對許多事情的熱愛要超過對工作的熱愛。賴斯擅長彈鋼琴,曾是花樣滑冰選手,是“美國偶像”節目的熱心觀眾。她熱愛體育,對體育管理很有興趣,一度傳言她職業生涯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全國橄欖球聯盟總裁,上世紀70年代她也差點嫁給橄欖球運動員。2009年4月,她以記者的身份采訪了高爾夫圣地奧古斯塔的美國名人賽,采訪首要目標是老虎伍茲。當然,她也喜歡高爾夫運動,她住在斯坦福大學內距離高爾夫球場5分鐘的地方,每周要打3次球。今年8月22日,奧古斯塔國家高爾夫俱樂部主席宣布接受賴斯和投資銀行家達拉·摩爾成為首批女性會員,結束了該俱樂部長達80年的純男性會員政策。
2012年是美國大選年,賴斯再一次聚焦了世人的眼球。7月18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公布了一項最新民調,前國務卿賴斯是美國選民也是共和黨人最青睞的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其支持率遠高于羅姆尼的其他副手人選。此前也有多家媒體透露賴斯是羅姆尼的首要副手人選,但均被賴斯否認。8月29日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賴斯現身并發表演講,贏得滿堂彩。盡管退出政治核心圈已經三年多,她的魅力依然不減。
至今未婚的賴斯很少提及私人生活,沒有政治事務纏身,她似乎有了更多時間來尋找愛情。但她曾表示:“我曾經與嫁人只差一步,要結婚,必須要找到能共度生活的人才行。”去年8月,利比亞反對派在搜查卡扎菲住所時發現了大量賴斯的照片,卡扎菲暗戀“非洲公主”賴斯的消息震驚全球。賴斯在去年10月20日出版的新回憶錄《至高的榮耀》一書中,詳細回憶了她和卡扎菲的過往糾葛,并寫道:“這是一份挺純潔的照片集錦。當時感覺是有點詭異,但說起來,至少算不上淫穢。”只要她還沒有結婚,人們對她的感情生活的關注依然熱切。
除了戈登·布朗、賴斯,還有許多政要人物都在離開政治舞臺后進入大學,擔任教職或研究工作,時間或長或短。美國前副國務卿、世行行長佐利克在結束任期后加盟了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離任后則出任哈佛大學校長。在歐洲,西班牙前首相阿斯納爾2004年黯然下臺后,遠赴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當代歐洲政治學和跨大西洋關系課程,不過兩年后他成為默多克新聞集團的董事會成員。2006年6月,卸任一年后的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約施卡·菲舍爾,決定前往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年,講授國際危機事件外交斡旋課程,并開設國際關系講座。
對于習慣了在政壇叱咤風云的政要們而言,進入大學象牙塔的生活顯然要平淡低調許多,如何調整好職業轉換的心態,也需要極大的智慧。當然,一些政要們并不會安分于清貧的學術界,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似乎更符合他們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