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餐廳里用餐之后,桌上剩下很多菜肴,人們大多都會說“真浪費”,因辛苦得來的食物被扔進泔水桶而產生惋惜之感。但是,如果食物已經基本吃完呢?是否真的如人們所說的那樣,吃進肚子里就不會浪費?
這話卻不一定對了。吃進肚子里的食物,如果比例和數量不合理,很可能會造成食物的“隱性浪費”。因為,人們攝入食物,歸根到底是為了獲取對身體有益的營養和保健成分。如果所吃的食物與人體的需求不相符合,那么麻煩就會更大。
多余的營養反而帶來負擔
一方面,身體需要的某些營養和保健成分,比如維生素A、維生素C、鈣、鎂等元素,如果得不到足夠供應,就會造成“隱性饑餓”狀態。同時,人體預防慢性疾病和癌癥所必需的抗氧化成分和膳食纖維,也要從食物中獲得。如果食物中缺乏這些成分,身體也會出現種種問題,比如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發生便秘、腸癌等多種癌癥的危險上升等。
另一方面,身體用不完的某些成分,比如過量的蛋白質,過多的鈉、磷和硫元素,都要經過腎臟的處理,然后排出體外。這些多余的營養成分,不僅不能給人體發揮健康作用,反而會給身體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有食物中多余的脂肪,會輕易地變成身體中的肥肉,并帶來肥胖、血脂異常、脂肪肝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在餐廳里用餐的時候,人們常常都會處于這種“隱性浪費”的狀態。餐桌上葷多素少,大魚大肉海鮮蝦蟹通常會占到八成,蛋白質和脂肪供大于求自不用說,“夠味”的調味配合當中,所含的鈉必然會過多,烹調油嚴重過量。同時,蔬菜、豆類、粗糧、薯類比例都很少,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太少,鈣和鎂嚴重不足。也難怪很多經常在餐廳就餐的人腹部脂肪高度發達,而身體卻仍然缺鈣,仍然缺乏維生素。
點菜,遵守“1:1:1”原則
如何避免“隱性浪費”?首先,餐廳應提供更多的粗糧、薯類、蔬菜等有益預防慢性病的食品,以及少油烹調的菜品。點什么菜是消費者的選擇,而提供健康食物選擇則是餐廳的責任。
消費者在餐廳點熱菜的時候,可以遵守“1:1:1”的原則。也就是說,1份純葷菜,1份葷素搭配菜,1份純素菜。而在點涼菜的時候,建議做到2素配1葷。這樣做,雖然還不能達到一葷配三素的理想比例,但已經大大改善了食物結構,有利于減少動物性食品過量帶來的環境壓力和健康負擔。
此外,點餐時應盡量少選那些油炸、爆炒、干鍋、“水煮”之類的菜肴,它們不僅脂肪過量,熱量過高,而且油品質量難以保障。相比而言,清蒸、白灼、清燉、涼拌等烹調方法更有利于健康,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食物的隱形浪費還會造成自然資源的大量耗損。要知道,這些被我們吃錯比例而在身體中浪費的食物,特別是大魚大肉,都是耗費大量自然資源生產出來的。按照生態學的定律,在食物鏈當中,每升高一個營養級,能量效率就會下降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以吃食草動物的肉為食,與直接吃糧食和蔬菜相比,資源消耗會增大10倍。
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動員,增強消費者的健康意識與環保意識,在外出就餐時選擇低熱量、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多吃粗糧、薯類、蔬菜等食物,在避免隱形食物浪費的同時也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這一舉兩得的雙贏就餐習慣,請從現在開始做起!
編輯/張宇 jtyy67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