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歲那年的我走出校門,曾向神祈禱:讓我擁有一份新鮮刺激的生活,要有變化有激情,要超出想像要美妙無比。于是,神讓我做了一個電視導演。感謝神的寵愛,我得到了期望的一切。”
對深圳衛視副總監、制片人易驊來說,1994年7月加入湖南廣電的那天,一個“美妙無比”的世界就向她敞開了大門。進入《快樂大本營》后,7年間從導演組組長成長為執行制片人,之后又被任命為大型活動中心副主任,操刀各種晚會、季播活動——包括“超女”的眾多熱門賽區活動??“這之后進入瓶頸期,對以后的道路開始迷惘。在湖南衛視工作了17年之后,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就是看一看自己還能做什么。于是2010年到了深圳衛視。”
彼時深圳沒有大型綜藝節目,“而明星資源,如果能用一種好的方式釋放,對深圳衛視這樣一個迫切需要大眾關注的平臺來說,是一個方法。”易驊說,“當時的策劃方向非常明確,就是要做一檔吸引眼球的有一定話題性和參與度的大型綜藝節目。”這時,模式引進節目Generation show《年代秀》進入她的視野。
2011年5月27日《年代秀》開播。節目邀請各個年齡層的明星嘉賓10人,按照他們青少年時期生活的年代分為“60”“70”“80”“90”“00”五個組。內容不僅包含游戲、競賽環節,在經過本土化改造后還結合影像、實物、歌舞、趣聞軼事講述和時尚秀等環節呈現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回憶青春歲月,向時代致敬。
節目播出后,觀眾反響熱烈。開播至今《年代秀》共播出45期,平均收視率為1.043%,收視千人為1454.6,同時段32衛視中位列第3,其中2011年12月2日收視率為1.363%,收視千人為2180.5,同時段32衛視中排名第1。很多觀眾通過短信、網絡等平臺表達情感共鳴,表示與年代嘉賓在節目中所說的、所經歷的有共同的記憶,因此覺得節目令人感動,很有親切感。國家廣電總局《收聽收看日報》專題點評:深圳衛視《年代秀》內容形式有新意。既是對中國近50年社會文化生活發展的溫情回顧,也是不同時代人們對快樂記憶的共同追尋。觀眾在回味這些快樂與感動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不同時代文化和不同時代精神的了解與理解。
“做節目要有情懷”,這是易驊一直強調的。《年代秀》的如潮好評讓易驊很開心,也讓團隊很振奮。她自豪地稱自己的團隊是有理想、有標準、有態度、有情感的“四有”電視人,“我們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有趣的事情。我經常會對他們說:不要把自己當‘電視民工’,電視不是靠賣體力就可以的;電視是一個充滿快樂、冒險、精彩的職業,我希望大家工作時是快樂的是自我陶醉的。我鼓勵這樣的態度。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
獅子座的易驊積極樂觀,小時曾是業余體校的游泳隊員,每天要進行2000米仰泳或蛙泳訓練,也曾有過每天4000米跑步的訓練。這段經歷對易驊日后的人生一直產生積極影響,“每次覺得快要不行的時候就對自己說,再堅持一圈,再多堅持一圈。現在,我依然用這樣的方法,拼一天再拼一天。《年代秀》五天錄四場是體力活!”
雖然加班是常態,但這并不意味易驊是個不懂生活的“拼命三娘”。她會忙里偷閑烹飪美食、釀制葡萄酒,甚至在熬夜工作到凌晨4點時,犒勞自己蒸上兩只大閘蟹。“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永遠不缺失享受生活的心情。”
微博的浮光掠影中,你會瞥見易驊“很有愛”的生活:她會親自為上幼兒園的女兒和她的朋友們舉辦新年Party;熱情地幫朋友征婚;假日里,她會帶一家老小去菜園勞動,體驗不一樣的家庭生活;她會為孫女和奶奶牽手夕陽下的背影而感動,她會記錄下爺爺默默為孫女付出的點點滴滴;她會與湖南廣電的朋友一起懷念用“鐵飯盒”吃飯時的青蔥歲月,她會“悼念”爆破掉的瀏陽河大橋,因為十余載上下班的日子,她都開車從那里經過??
她有“偏執”的浪漫情懷,龍年春節的一天,她喝下了“各種各樣的酒”,使自己沉浸于微醺狀態,并表示“這才是過年的態度。”
她不吝惜贊美,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手”。在網上看到“從上海到德國,4萬元兩個人一輛摩托的旅程”(《中國夢想秀》宣傳片)短視頻時,別人討論的是“這種生活方式是否能做到”。她卻犯了“職業病”,來了句,“節目的宣傳片這樣做,值得學習。”
銳意進取的易驊,非常理解觀眾的“喜新厭舊”,如何避免“審美疲勞”不被觀眾“拋棄”,是她經常思考的問題。“只能說《年代秀》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它是一檔既需要沉淀,又需要不斷自我顛覆和突破的節目,未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在易驊今年的計劃中還包括研發一檔黃金時段播出的非娛樂節目,以及一個大型季播活動,預計上半年播出。
對話易驊《年代秀》的內里乾坤
《綜藝》:湖南和深圳的創作環境有何不同?深圳衛視給你多大的自主權?壓力主要來自哪里?
易驊:湖南衛視是一個老臺、大臺,各部門的分工、合作都很默契。而深圳衛視是一個新衛視,自制節目不多,也沒有湖南衛視近20個制作團隊的規模。我來深圳衛視時,深圳衛視自制的綜藝節目只有一個《飯沒了秀》。所以,創新空間非常大。我是被深圳衛視以“獨立制片人”方式引進的,除了擔任頻道副總監之外,在團隊運作方面,有“三自定”的權限:人員自定、崗位自定、薪酬自定。集團專為獨立制片人制進行了勞動人事分配的制度改革,這讓我的關于團隊建設的一些想法能夠快速推進實施。而壓力來自很多電視工作者都要面對的“創新和執行”。這一點,無論在湖南還是在深圳,都是一樣的。
《綜藝》:《年代秀》主持人的確定依據是什么?嘉賓的選擇有規律可循嗎?
易驊:選《年代秀》的主持人,我概括了一個關鍵詞:熟男。我希望他有閱歷有親和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年代情懷。最終確定趙屹鷗的原因,是他有當過飛行員、做過演員和導演的經歷,而且聲音超級有魅力。
《年代秀》邀請十位常規嘉賓主要考慮以下三點:一是按照他們青少年時期生活的年代劃分“60”“70”“80”“90”“00”組別;二是嘉賓在觀眾中有較高知名度,有所熟悉的代表作或典型形象、典型貢獻;三是嘉賓有積極向上的時代影響力,能給人帶來溫暖、感動等情緒。另外,每期節目中邀請的那位神秘嘉賓,標準只有一條:嘉賓本人或他的作品、成就、事跡對于一個時代來說都具有較大、積極的影響,是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綜藝》:主持人臺本有多細?彩排時是否有嘉賓參加?嘉賓有腳本嗎?
易驊:主持人的臺本跟導演臺本一致,包括節目的主體環節流程、相關的背景介紹以及重點內容設計。在錄制前,導演與主持人會深入溝通兩次、探討節目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主持人意見和導演們的創作意圖會有更清晰地對接。如果沒有特別設計,嘉賓一般不需要參與彩排,因為《年代秀》的流程是現場答題,腳本的主體就是題目內容,所以嘉賓們不會有節目腳本。但在前期,導演會根據需要準備的表演內容或節目策劃意圖中的重點跟嘉賓一對一詳細溝通,以確保信息準確傳達、流程清晰。
《綜藝》:《年代秀》多長時間錄一次節目,一次錄幾期?平均每期錄制費用是多少?
易驊:《年代秀》是深圳衛視的旗艦節目,成本相較一般的綜藝節目算是比較高的。縱觀全國衛視,像《年代秀》這樣成本的節目應該不止一個,一些排名靠前的衛視都有明星陣容堪稱“豪華”的綜藝節目。但我自己之前沒做過這么“貴”的電視節目,當初報預算時都有點打退堂鼓。集團領導跟我說:“易驊,在投入上我們不打折扣。但是,你要在節目上做到極致!”
我原來習慣一周錄一次節目,根據播出情況再做下一次的調整。為了節約成本,現在一個月錄一次,一次錄4期。
《綜藝》:《年代秀》團隊多少人?具體是如何分工的?
易驊:正式員工、試用員工、實習生共計50多人。8-10人的制片組、外聯組、外宣組——這些同事負責的不僅僅是《年代秀》節目。《年代秀》組織架構分為總制片人、執行制片人、主編、導演組、公共組(負責服裝、道具、音樂等工作)、后期編輯組。這其中很多人的分工是要經常輪換的。如《年代秀》的導演大部分是剛參加工作,我希望他們每一個崗位都能夠輪換到。在此過程中,他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位置,我也需要觀察每個人在各個崗位上的能力差異。
《綜藝》:《年代秀》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易驊:《年代秀》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年代秀》是一個信息量很大的綜藝節目,基本上是一分半到兩分鐘就有一個新信息點,這需要編導要有發散性思維、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
《綜藝》:《年代秀》選題標準是什么?
易驊:我經常說,做節目要有情懷。情懷是我們做節目的一個關鍵。有了情懷,才有共鳴,才有感動,才有精彩,才有驅動力。不糾結形式上的懷舊,而是要更深層次地表現某個時代人的情感和觀念——這是《年代秀》最核心的部分。要圍繞這個核心去選題、策劃和執行,這樣的《年代秀》才是真實的年代寫照,而不僅僅是秀。
《綜藝》:《年代秀》和原版有何區別?創新具體體現在哪里?
易驊: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們拓展了很多原版“寶典”里沒有的題型、表現形式。我們在保留原模式中最有特點的“人肉題版”(以舞蹈或短劇出題的環節)之外,加入了非常多的嘉賓互動。我們也在節目中設計一些代際話題讓各個年代的觀念交匯、碰撞。而且,除明星嘉賓之外,更多的時代人物會出現在節目中,比如說網絡上最近非常熱門的“花甲背包客”,發起臺灣老兵回家運動的臺灣老兵等。由他們講述那個年代的真實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些都是原模式沒有的。
還有很多非常細的東西。比如原版主持人基本是站在主持臺前說話的。但在我們節目中,鷗哥是非常自由的,他經常會走到嘉賓臺的前面去跟某一組嘉賓溝通。還有,機位也根據情況做了一些調整。
這些調整都是為了讓節目更加豐富。這些變化,原版模式方也很欣賞。我們第一次錄制時,模式方的制片人在現場看到了“時光隧道”的制作,覺得我們的工藝比他們更先進。還說,他們如果下次做的話會學習我們的方式。
《綜藝》:除了制片人,你現在還是深圳衛視的副總監,目前的工作范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對于“管理者”和“制片人”的角色你是如何界定的?
易驊:作為頻道副總監,需要從頻道競爭和平臺建設的方面去思考問題和推動工作,要整合各種力量和資源,要更開放地去學習和溝通。而作為一個制作人,相對頻道,是一個更小單位的建設者。要做的是培養和選拔更多有能力有夢想的電視人,教給他們工作方法,指導他們的業務方向,與他們一起觸碰最新的節目內容,把握節目的質量和導向。
《綜藝》:今年的規劃有哪些?會著手新節目嗎?是哪方面的新節目?
易驊:除《年代秀》之外,正在研發一檔新節目——黃金時段播出的有一定收視競爭力的非娛樂節目,這又是一個新的挑戰,希望上半年能推出。另外,還有一個大型季播活動正在籌備中,大約6月播出。
《綜藝》:如何看待中國娛樂節目的發展?
易驊:中國娛樂節目已經自覺地開始完成從娛樂方式到情感表達的轉換。如果說以前的娛樂節目更注重的是“笑果”,那么現在的娛樂節目,需要回歸到“內容為王”。
國內的娛樂節目,如果能去除浮躁,將會迎來更廣闊的天地。
易驊
1994年-2010年,先后主導、參與制作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名聲大震》《金牌魔術團》《元宵喜樂會》等節目、活動。現任深圳衛視副總監,并擔任代際互動節目《年代秀》總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