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有人說,這是給“吃貨”拍的紀錄片,你怎么看?
陳曉卿:我相信,熱愛吃的人,尤其是熱愛家常菜的人,有超過5000個味蕾的人,見到吃的都會按捺不住。有些人也許不受美食誘惑,但看到美食拍得很好看,也會觀看,然后從片子中看出某種意義或情感。
《綜藝》:意義和情感,比如?
陳曉卿:我和執行導演任長箴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一個主題,就是要講人和食物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復雜的、感性的,有著萬千變化呈現的。很多觀眾還看到了家鄉菜,勾起鄉情。味道的記憶是最頑固的東西,有些人說著倫敦腔,胃還是中國胃,這是很難改變的。
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努力追求的目標。
《綜藝》:片子中的美食你們都吃過嗎?
陳曉卿:沒有,我作為總導演,在整個項目中更多是通過制作理念和階段性監控來實現目標和要求。我們工作人員更辛苦,拍美食就是一種自虐。我們的主攝影師瘦了N多斤,拍完了菜就涼了,也累了,大都是匆匆吃點東西,再趕往下一個地方拍攝。
《綜藝》:你是如何對項目進行階段性監控的?
陳曉卿:我們團隊是非常職業化的團隊,任長箴是非常專業的導演,她負責前期調研和拍攝,雖然有超期超支的情況出現,但從敬業角度、確立影像風格角度、對采訪對象拍攝的角度來說都是非常專業的。
除了這個項目,我在頻道中還負責其他好幾個項目,比如過兩個月即將推出的《超級工程》。所以《舌尖上的中國》,我主要是看素材、小片,更重要的是文案寫作,審片。節目的方向是經過調研和觀眾定位等一系列工作確定的,作為這個節目的責任人,我要保證片子方向不偏離,不能讓它離開美食。
《綜藝》:如何把控一個項目的創作與成本控制?
陳曉卿:我有兩個身份,一個是頻道的工作人員,用這些錢最大程度能做到什么,心里很清楚。另外,作為導演,當然希望投資越多越好。所以說,我的身份也非常糾結。我們團隊非常職業化,但是職業化還有一個對節目生產不利的地方就是太過追求完美。從國際市場來看,如果把片子拍到極致的話,這些投資不是拍7集的問題,是一集都拍不下來,必須量入為出。
《綜藝》:《舌尖上的中國》也觸動了人們食品安全的神經,你怎么看?
陳曉卿:紀錄片是嚴重滯后的媒介載體,《舌尖上的中國》是去年初立項的,那時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沒有這么嚴重。當然,食品安全是我們國家眾多現實問題之一。很多人熱愛美食,都希望享用到比較踏實的東西。
《綜藝》:對這個片子,你感覺有遺憾嗎?
陳曉卿:遺憾非常多。只看了兩集,不忍心看了。如果再給我們半年時間,再給多一點錢,片子可能更精致,完善。這與我們整體的發行銷售程序有關系。最開始,這個片子更傾向于烹飪專業性。有人說我們幾乎不懂吃,我同意,有人說我們沒文化,只是咬了淺淺一口,我也同意。但我們還是做了一些功課的。中國烹飪協會給我們很多幫助,先給我們導演掃盲。另外,沒有找到商業合作,也算是一種遺憾吧,本來是一個很容易找到商業合作的題材。能夠告慰自己的是,在領導給我下了第三個Deadline的時候,把它完成了。有時完成比完美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