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主辦、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承辦的首屆全國“電視與新媒體”節目研討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30余家電視臺、報社、雜志社及網站近60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當前傳播環境下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如何更好地互動、兼容,共同發展。
會議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秘書長助理趙德全主持,他表示,目前以專業視頻網站和具備視頻儲備、制作功能的門戶網站等具有明顯電視特征的新媒體,對傳統電視觀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分流影響逐步增強,面對新舊媒體之間“狹路相逢式”的競爭,電視媒體如何應對、融合、進而實現自身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打魚曬網》的“融媒體”探索
會上,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總監李波向與會代表介紹,自辦脫口秀欄目《打魚曬網》本土競爭優勢明顯,實現了內容資源與新媒體形式的互為借力。節目大量采用網絡流行語,并配以網絡視頻資料,風格時尚、幽默、流暢,取得了河南省網平均收視率2.81%、市場份額17.64%;鄭州市網平均收視率1.90%、市場份額11.36%的成績,2011年廣告收益2600萬元,今年預計創收4000萬元。
都市頻道副總監郭士飛總結了《打漁曬網》的成功經驗:首先,對網絡視頻、圖片、文字等完成了電視化呈現;其次,是傳統電視媒體在網絡倒逼下的一次逆襲,且這種實踐被證實疆域廣闊、大有可為;再者,以往多是網絡對電視節目進行碎片化解構,該節目則通過平民視角選取網絡資訊,將碎片化看點整理成完整的電視內容,并利用網絡語態進行標簽化解讀,進而完成電視屏幕的最終呈現。他還表示,欄目目前正在與知名品牌嘗試微電影定制合作,將客戶廣告在節目中軟性植入。
“融合”改變傳播方式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張振華在會上提出了“四個打通”的概念——打通新老兩種媒介、打通青少年和老年觀眾、打通官方和民間的話語體系、打通民間和官方兩個輿論場。“這是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社會轉型時期和新媒體環境下一個不可回避、具有時代性的共性課題,二者的互動與融合是大勢所趨。”
中國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指出,“電視帶你來上網”已成為當下電視與新媒體融合形式的直觀表述,電視節目逐漸從“內容為王”轉變為“風格為王”和“整合為王”,這其中離不開對網絡資源的利用。 “融合節目”目標受眾大多定位為青少年,但若能針對那些有興趣上網可是找不到內容的人挖掘素材,便可輻射到中老年觀眾。
江蘇廣播電視臺城市頻道總監張建賡表示,“電視節目內容、形態的‘臺網聯動’帶給我兩個啟發:一是傳統觀眾可以引導,新興觀眾也可以被吸引過來;二是要培育這類節目的影響力必須要大膽創新,包括在播出時段方面的新嘗試” 。
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經濟頻道總監張建紅認為,新媒體帶來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爭奪受眾、瓜分廣告、搶奪人才、擴大報道尺度,電視和新媒體已互為信息來源,傳統媒體應把網絡作為重要溝通渠道,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品牌影響力。
陜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青春頻道總監騫軍認為,下一步與新媒體的融合實際上體現為電視傳播形態的變化和顛覆,最后可能發展為電視臺變成一個云端媒體,“用專業化、高水準的整合能力生產內容,至于是用哪根線傳播出去的已經不重要了。”
黑龍江電視臺都市頻道總監李洋在研討會上說:“我把之前電視與新媒體的競爭看成一種介質、思想與內容的博弈,把當下二者的融合比喻成‘和親’。目前在新聞來源上電視多采用嫁接新媒體的方式,但仍舊不能轉變單線條的思維與傳播方式。最近一家荷蘭公司向我展示了一種電視增強技術,這種新技術能使電視不再是單線條傳播。所以我想二者的融合不應該僅僅是電視永遠追隨著新媒體,而應該是依靠新技術改變電視傳播方式。”
湖南經濟電視臺副總監王成剛表示,“電視媒體不能想著跟新媒體PK,而是應該相互融合共同做大蛋糕。相較新媒體,地面媒體做節目的優勢之一就是主持人的識別度遠遠高于新媒體,放大這一效應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