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獲得成功后,萬達院線將在中國和北美擁有432座影院、5764塊銀幕,成為全球第二大影院運營商
5月21日,萬達集團宣布: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346座影院5034塊銀幕的AMC院線,被萬達集團以26億美元(包括承擔20億美元債務)的價格收入囊中。萬達集團同時宣布,AMC院線的運營團隊將維持現狀,但萬達將派員加入AMC的董事會,并將另追加不超過5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改善并購后的運營。在此前的一次采訪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表示,要將萬達旗下的影院數量在2020年發展到全球第一,隨著收購AMC,這一曾看上去有些癡人說夢的目標正在迅速實現。在交易完成后,加上萬達在中國擁有的86座影院730塊銀幕,萬達已成為了全球第二大影院運營商。
收購AMC:一門虧本生意?
萬達對AMC的興趣自然與其在中國本土市場投資影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有關。2005年成立的萬達電影院線,借助萬達集團將高端影院與大型商業地產相結合的模式發展迅猛,短短幾年內,便成為亞洲銀幕數排名前列的電影院線,2011年其票房收入超過17.8億元,占到了全國票房的14%。而據王健林介紹,萬達經營影院的凈利潤達到了17%,甚至超過了其在房產主業上的利潤率。
僅從AMC院線在影院市場的發展潛力看,萬達收購AMC可能并不是一項值得贊譽的投資。從市場大勢來看,隨著北美電影影院觀眾人次的不斷下降,AMC和其它北美院線正在也將繼續遭遇困境。據MPAA(美國電影協會)最新提供的數據,在通貨膨脹和3D電影高票價的推動下,北美電影票房近幾年比較穩定,但美國和加拿大的電影觀眾人次已經持續從2002年的15.7億人次下降到了2011年的12.8億人次,人均觀影次數也從2002年的5.2次下降到了2011年的3.9次。總的來說,隨著電影播映平臺的日益多元化,美國的影院觀影人次將呈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影院業能否保持穩定則取決于3D電影,但這個市場并不穩定,如盡管在發行數量上,2011年北美3D電影較2010年增長了66%,但3D電影票房僅占票房份額的18%,較2010年的21%有明顯下跌,平均每部3D電影的票房較2010年更下跌了36%。3D電影在質量和市場表現上的波動為美國影院業的發展帶來了隱憂。
其次,從放映業內部競爭來看,美國電影院已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競爭激烈的狀態。細分析美國幾大上市院線的情況,美國電影院經營的利潤率不過是個位數, 運營最好的Cinemark院線其利潤率也不過6.22%。而據AMC公布的財報,在2011年12月29日前的39周中,AMC的收入為19.3億美元,但虧損高達8270萬美元,經營狀況堪憂。這也是AMC的上市之路屢屢受挫的原因。
自2004年被J.P摩根和阿波羅管理公司控制的投資公司Marquee控股公司收購后,AMC公布了數次上市計劃,但均以失敗告終。2006年12月,公司提出一項籌資金額為7.5億美元的計劃,但其后于2007年5月撤回了上市計劃,因為在詢價階段,投資者對17元每股的高股價興趣不大。據其招股書披露的信息,AMC其時已經歷了連續9年的虧損,總虧損額度高達5.12億美元。2007年9月,AMC重新提出了一項縮減了籌資額度的上市計劃,但也因為隨后的金融風暴而擱淺。2011年,AMC又提出了一項籌資4.5億美元的上市計劃,以償還債務,但2012年4月,AMC宣布放棄上市計劃,這時其與萬達的收購計劃可能已經達成。
在萬達收購之前,AMC的股權由多家私募公司持有,領頭的包括阿波羅投資基金和J.P摩根,共控股39%。其它的持股者則包括貝恩資本、凱雷集團等。僅從這些私募投資者急于讓AMC上市脫手的情況來看,便可知AMC的運營情況并不理想。
收之桑榆:萬達收購AMC的算盤
盡管AMC的經營狀況并不理想,市場前景也堪憂,但并不能說萬達收購AMC是在做虧本生意。首先,萬達收購AMC的價格仍屬合理。26億美元(含20億美元的債務)的交易額,折算下來,AMC平均每塊銀幕的價格約51.6萬美元。而據同期市值計算,Cinemark和Regal每塊銀幕的價格分別為71.1萬美元和59.5萬美元。更重要的是,收購將為萬達拓展在美國和中國的業務帶來多方面的價值。
從在美國開展業務的角度來看,萬達收購AMC可能為其創造新的國際化機遇—— AMC的經營策略和萬達的經營理念是相契合的,AMC是美國首家大力發展大型多廳影院的院線,早在1995年便在肯薩斯城開辦了一家多達14家影廳的大型影院。其后,AMC不斷在各地開設或改造多廳影院,這些影院基本上都集中在美國大中城市的核心地段,并與附近的商業業態相結合,可謂AMC經營的一大優勢,也使得AMC在全美排名前10的影院名單里占據了6席。可以看出AMC的模式與萬達在中國的大型豪華影院配合商業地產的發展策略是相吻合的。而據紐約時報的報道,王健林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萬達不僅希望進軍美國的影院業,更希望新收購的院線公司能夠成為萬達在美國發展商業地產、酒店和零售商場的平臺。可以看出,收購AMC或許只是萬達國際化其商業帝國的第一步。
萬達的決策者們會考慮的當然更包括收購AMC將為萬達在中國的發展帶來的諸多利好。首先,萬達院線正在尋求在深交所上市,目前已進入了詢價階段。而收購AMC這一重磅消息對股價無疑是重大利好。其次,萬達的此次舉動,無疑與中國政府近年來所推動的電影“走出去”戰略相吻合。其對AMC的控制將為中國電影在北美市場的上映創造重要的通道,使中國政府和廣大中國電影人感到歡欣鼓舞,也將為萬達爭取各方面的支持提供重要砝碼。
近來,隨著好萊塢電影進口數量從20部增加到34部,據傳相關部門將在進口電影發行領域發放第三張牌照,已上市的博納和華誼都有意爭取,而萬達收購AMC將令其成為爭取這塊牌照的有力競爭者。種種跡象也表明,萬達除了發展院線外,也有意進軍發行行業,其于2011年成立了影視傳媒公司,從事電影制片、發行業務,盡管目前通過該公司運營上映的影片并不多。但若萬達能順利拿來在中國發行進口電影的第三塊牌照,再加上萬達院線在3D和IMAX放映領域的優勢,必將如虎添翼。
控制了AMC,
中國電影便能走出去嗎?
基于國內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以及對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渴望,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一些中國電影公司開始加速挺進海外的進程,而萬達收購AMC無疑將這一進程推向了一個高峰,也使中國電影人對擴大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的影響力充滿了無限憧憬。但控制了放映渠道,就代表華語電影的國際影響力便能飛速提升嗎?
事實上,在萬達之前,已有中國公司致力于在美國市場開疆拓土。2010年10月,中國資深制片人和特效總監蔣燕鳴便在美國投資成立了“華獅”電影發行公司,致力于面向華人聚居區同步發行華語電影,合作方正是AMC院線。2011年11月,國內兩大民營電影公司華誼兄弟和博納影業也宣布參股華獅,共同推進華語電影在美國的市場。但兩年來,盡管華語電影在美國的發行數量有了明顯增長,票房卻沒有太大起色,大多電影票房不過數十萬美元。中國電影在美國觀眾甚至華人觀眾群體中的接受程度都不理想。即便是以往最受歡迎的華語武俠、功夫片近年來也頹勢漸顯,陳凱歌導演的《無極》、馮小剛導演的《夜宴》、吳宇森導演的《赤壁》等在美國票房都很慘淡,外國評論家批評這些電影太過西化的風格和老套劇情,令美國觀眾審美疲勞。
因此,如果中國電影人不能創作出更富有全球視野和價值觀念的作品,那么萬達控制AMC并不能為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帶來多大機遇。如研究中國電影的分析師Robert Cain 所說,如果沒有高質量的內容,出這么多的錢在美國市場為中國電影建立的通道,也不過像是為了存放幾輛馬車而買下整個停車場。如何不讓這個停車場浪費,仍留待中國電影人深思和共同努力。
(作者系藝恩咨詢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