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批轉了國家發改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研究制定鐵路體制改革方案,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提出理順煤電關系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抓緊完善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
鼓勵和發展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已經提出多年。2005年,國務院就制定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府文件,被稱為“非公36條”。2010年5月,國務院又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個“新36條”被認為是對民營企業放開投資領域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政策。
今年3月26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談及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時說,重點放開對社會資本投資的限制,打破壟斷,擴大開放,公平準入,鼓勵競爭。
政府反復明確地提出無論在法律層面,還是在政策層面,無論是在財稅金融政策,還是在準入政策上,對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都一視同仁,鼓勵相互競爭,共同發展。這雷聲一直不小,可不少非公企業為什么還是感到“雨點”小呢?最重要的恐怕還是落實不夠的問題。
鼓勵并實現民資進入上述領域,首先需要各級政府決策者夯實“相信市場”的心理基礎,這樣才可能放心大膽地實現“公平準入”。因為,有些人一直這樣5ad61718afdde21d2f41b20f4f67c65b的擔心:上述領域脫離了行政系統的掌控,可能缺乏足夠的經濟資源及財力來調控市場和提供社會福利。其實,應當看到,在多數情況下,市場競爭下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的贏利或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并不一定就比非民營的企業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實現利潤16620億元,比上年增長46%。這既顯示了民企發展的成績,也進一步說明,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潛質,一旦消除行業準入的“硬壁壘”或“軟壁壘”,民企有能力為中國經濟增長下一程跑得又快又穩貢獻能量。
國家的方針是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同時支持、鼓勵和引導非公經濟的發展,也就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公平準入”是開放社會資本投資限制的一條準則,也是實現上述兩個不動搖的保障。規制部門需要確保制定執行準入時的中立性,除了堅持公有與民營的公平準入之外,還應當包括不能出現對某些民營資本比另一些民營資本“更公平”的情況。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在上述領域實行“公平準入”、“鼓勵競爭”,對政府來說是一種低成本且能進一步降低成本的舉措。同時,還可以通過“鼓勵競爭”來提升私人部門的資金可利用水平,來挑動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實質上就是促進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共同發展。“鼓勵競爭”的進一步要求,是對競爭的后果予以及時確認。有競爭,必然會有成功與不成功的分野。市場競爭的好處,是使不成功者的資源配置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成功者那里去。這種破產、兼并、重組的過程,同時也是企業創新和盈利能力不斷升級的過程。在這方面,不論公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也都應該是公平的。
應該看到,通過政策的落實,“公平準入”與“鼓勵競爭”理應不該再是民營企業的攔路虎,即使還會碰到一些“玻璃門”、“彈簧門”,但其阻礙的力道應該會減弱。在此前提下,則需要冷靜地看到,在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框里,也不僅僅只有解決準入公平、領域開放、突破壁壘、化解融資難等問題那么簡單。當前更為關鍵的是各類企業的競爭實力。切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發展方式,提高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產品價值力等,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任何資本性質的企業來說,考驗都是一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