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由金融危機催生的金融制度改革在溫州逐步展開。3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會議確定了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的十二項主要任務: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加快發展新型金融組職,發展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創新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積極發展各類債券產品,拓寬保險服務領域,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建立金融綜合改革風險防范機制。
此前的2011年11月8日,溫州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溫州地方金融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1+8”地方金融改革創新戰略。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向中外記者確認,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正在積極考慮將溫州的民間金融作為綜合改革的試點之一。同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七部委已經會簽《溫州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批復尚未完成,溫州試驗的步伐在加快,2月28日,溫州首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甌海區信通民間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甌海信通”)試營業,該公司將以私募的形式,打通民資和實業的渠道。
老板逃跑潮催生改革
若回顧2011年,溫州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媒體報道的企業倒閉潮和老板逃跑潮。
在金融危機之下,溫州陷入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雙重困境,一些企業深陷貸款難和再融資難,資金鏈緊張的企業,在銀行貸款到期后,無法還清貸款,背上高利貸的魔咒。在此情況下,少數民企老板跑路后,促使金融機構提高警惕,紛紛惜貸,致使企業的貸款越來越難。
2011年整個夏天,溫州充斥著老板跑路的消息。一些民企老板為穩定人心,取消出國談業務,甚至提出將護照交給政府保管,以表示自己堅決留下的決心。
2011年10月4日,溫家寶總理到溫州調研民營經濟,提振信心,在與民營企業家座談和聽取地方領導匯報時,溫州方面主動提出,希望在溫州建立金融改革試驗區,溫總理對此表示贊同,并當場責成相關部委以及浙江省政府進行調研。
這次講話成為溫州金融改革的風向標,溫州市政府擇機而動,在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方案的起草。
2011年11月8日,溫州市開始全面實施《中共溫州市委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溫州地方金融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即“1+8”地方金融改革創新戰略),以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當地中小企業的資金債務危機問題。
對于這份方案,溫州市相關部門一度三緘其口。有關人士介紹,因涉及多個部門,尤其是金融部門的利益,在方案正式批復之前,不對外公布方案的細則。一旦公布引發討論,恐生變數。
上述人士介紹,此類事情已有先例。在2011年1月,溫州市對外經濟貿易局在其官方網站公布《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海內外媒體紛紛報道此事,外界認為,試點或將為溫州數千億民間資本找到一條新的合法投資渠道,這也符合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戰略。溫州多位本土經濟學者也在各個場合表示,此次試點意味著溫州企業轉型升級有一個新的空間。
但半月后,試點方案宣告暫緩,原因是國家外匯管理局曾打電話到浙江和溫州的外匯管理局,表示此方案未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并要求溫州方面不得宣傳,低調處理。在此情況下,溫州方面主動暫停。
1+ 8的模式
從溫州市公布的一些資料中,可以了解到溫州起草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方案的大致內容。
一位接近政府的溫州經濟界人士告訴本刊記者,這一方案的上報模式確實是“1+ 8”,有著濃厚的溫州特色。據他介紹,除了溫州市政府起草的一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外,還制定了8個專項具體子方案上報,這些子方案包括:創建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發展股權投資業、做強股權營運中心、創辦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溫州銀行發展規劃、農村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革、創建地方金融監管中心。
“從資本覆蓋廣度看,這8個專項基本能覆蓋到金融實業和創投,并能涉及股權投資和民間借貸,將能為溫州經濟轉型和地下金融陽光化提供很好的制度保障。”上述人士表示。
據悉,《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起草后,經浙江省人民政府上報國務院,再由國務院批準給了各相關部委。該知情人士表示,上報方案包括9個子項分別是:深化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全面啟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鼓勵和引進全國性金融機構在溫州設立服務于小微企業的專營機構;開展民間資本管理公司試點;組建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建立溫州產權(資產)交易市場;促進股權投資業發展;建立創新類地方金融組織監管機制和推進金融集聚區建設。
“方案報得非常具體。”他告訴本刊記者。
本刊記者在溫州市金融辦采訪期間,金融辦方面也是含糊其辭,發展處副處長柯園園對包括本刊記者在內的各路媒體表示,上報的方案可能有這些內容,也可能有部分內容,最終究竟如何,一切都要等批下來才知道。
在方案批下來之前,溫州一些大的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接到“封口令”,要求他們不要接受媒體采訪,以免引起炒作,影響報批過程。

首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試營業
2月28日,溫州首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甌海區信通民間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試營業,試圖以公司私募的形式,募集資金,規范民資和實業的資金流傳渠道。甌海信通總經理助理孫嘯翔告訴本刊記者,公司自2月28日對外試營業以來,已經有生意上門,交易金額達上千萬元。
在業內看來,“甌海信通”的成立和試營業是溫州此次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環,是按照溫州市實施的“1+ 8”地方金融改革創新戰略關于“創建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而設立的,主要開展資本投資咨詢、資本管理、項目投資等服務。依照相關規定,“甌海信通”不能吸儲不能放貸,只能通過資本的項目投資實現資本增值。
據悉,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溫州資本參與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的興趣很高,在“甌海信通”開業后,樂清、瑞安兩地各一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在3月試營業。
據公開資料顯示,甌海信通注冊資金1億元,由溫州市甌海眼鏡有限公司作為發起人,出資2000萬元,占股20%。溫州通用鎖具有限公司、溫州利華包裝有限公司、溫州信博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溫州中竹紙品銷售有限公司及另外4名自然人各出資1000萬元,各占股10%。
對于該公司的業務,孫嘯翔表示,公司不做類似投資公司的資金拆借業務,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投資。
在一份由“甌海信通”提供的公開資料中發現,規定在試點期間,用于“短期財務性投資”的項目資金總額不超過民間資本管理凈額的20%。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甌海信通”也涉及一些資本的短期借貸,比如,公司曾短期借貸給一家企業100多萬元,以解決該公司的資金短缺,雙方約定以銀行利息的4倍作為回報。在孫嘯翔看來,這是一種固定回報。
“甌海信通”最想做的還是實業投資,一位甌海信通的股東告訴本刊記者,入股該公司的初衷是配合自己的產業轉型,想通過公司的平臺,將資金運作到利潤高的制造業上。
“我們主要會找一些缺少資金的高端制造業,在他們需要生產設備或者流動資金時,通過入股的方式,或者約定投資比率和利潤分成的情況下,取得一些固定的回報?!痹摴蓶|告訴本刊記者。
甌海信通的難題
在孫嘯翔看來,“甌海信通”還需要解決諸多問題后才能正式營業。
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資金投資的額度問題。按照資金管理,對單一投資對象的投資總額不超過總資本凈額的5%,換句話說,信通公司的投資款每筆不得超過500萬元,這對如今的企業投資來說,是杯水車薪。孫嘯翔對此的解釋是,在剛開始試營業按此執行,如果正式營業后,經過請示相關部門,并得到同意后,可以適當超額一點。
其次,是注冊資本金。如今一個億的注冊資金,是否夠用?孫嘯翔表示,資本管理公司在試營業一年內可增加注冊資本至5億元。若公司的資金不夠用,可以通過私募的方式來增資,但這些資金來源必須是特定的對象作為財務投資人,并與財務投資人簽訂有限公司合伙協議,共同成立有限公司合伙企業,由成立的有限合伙企業對項目進行投資,參與被投資項目的決策和管理,直至投資退出或清算。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讓孫嘯翔感到困惑的是民間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稅收問題。這些困惑主要來自對于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的定位,若定位為銀行業,那么需要繳納5%的營業稅;如按照一般經營性企業,那么需要繳納3%的營業稅。
除了這些以外,企業所得稅和股東的個人所得稅按什么標準繳納,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溫州一家民間投資公司的董事長告訴本刊記者,現在不少溫州民間資本投資公司正在回籠資金,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后,擇機選擇項目進行投資。
在他看來,“甌海信通”可能陷入兩難的境地?!叭绻鰧崢I投資,那么一個億的金額,500萬元一筆的投資額度,那么需要20筆才能投資完,就算是超額100%,變成1000萬元一筆,也至少需要投資10個公司,這需要很大的精力,人力成本和財務成本比較高?!?br/> 該人士表示,溫州目前中小企業股份制改造還夠充分,若一個企業緊缺資金需要投資時,股份和債務不明晰的情況下,以入股方式投資,風險比較大,但若以資本借貸方式,則雙方都能規避風險。
他認為,若能確定對方把資金投資到實業后,雙方約定固定的投資回報,這本身也是一種資本投資實業的創新模式?!斑@種模式與傳統的資金拆解和高利貸完全不同。”
重建金融信譽不易
在去年的老板逃跑潮發生后,溫州民間借貸的信譽度遭到重創。
“前幾年玩得太虛,現在遭報應了?!睆氖卵坨R批發的溫州商人沈信國如此評價,他去年借給一個企業家朋友500萬元,結果企業倒閉,老板跑路,現在音訊全無。
20年前,沈信國創業之初,從親戚朋友那里借得20萬元現金,從來不用抵押物。“那時我23歲,事業上一無所有,一年不過賺3萬多塊錢,就憑一瓶藍墨水和一疊信紙,寫著借條,拿到這筆啟動資金,現在你看行嗎?溫州商人的信譽沒了?!?br/> 作為新中國第一家私人錢莊的主人,溫州方興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培林30年來一直活躍在溫州民間金融的最前沿,他告訴本刊記者,現在是溫州金融環境最不理想的時候。
他認為,在目前信貸緊縮下,即便你現在證件齊全,抵押物很充足,但還是不一定能從銀行貸到資金,個人之間的借款,因為沒有合法有效的渠道證明和抵押,借貸雙方無法形成充分的信任。
面對溫州眾多的貸款和擔保公司,方培林表示,越來越看不懂。他認為,“打著擔保公司旗號放高利貸”的現象在溫州比較常見,投資公司資金互相拆借,關聯程度非常高,一旦政策從緊,就變成高利貸的擊鼓傳花游戲。
在溫州,至少存在數千億的民間資本,近年來,陸續回籠的溫州資本在尋找出路,地下金融和高利貸成為尋求利潤的隱秘空間。
“現在是要打造一個有信譽的中間平臺,能讓民間資本真正的進來,產生合理的利潤?!狈脚嗔指嬖V本刊記者。對溫州的這次金融綜合改革試驗,這位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近30年的老兵表示,“要看一看才能知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