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日本東京都,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為272萬,占總人口的20.7%,即五人中就有一人是高齡者,并且比率還在日益增高。2010年,中國上海市的戶籍人口為1412萬,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了266萬,占總人口的16%。
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65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如果超過7%,就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因此東京和上海同樣面臨著“高齡社會”的挑戰。
我常常往返于東京和上海,常常觀察兩地的老人——這兩個超大城市里,老人有何不同之處?
第一個不同之處,是走路的樣子。上海老人的身姿似乎更好,很少見彎腰駝背的;而東京老人很多都彎著腰。這可能與生活經歷有關,比如日本老人生活在榻榻米上,很多人年輕時在鄉下種田等等。但我認為,這其中更大的區別性因素在于,老人們是否堅持鍛煉。
我觀察下來,覺得上海老人比東京老人更注意運動,上海的大部分小區里也都裝了供老人運動的器具,而且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三五成群在戶外運動的上海老人。
不過這或許也緣于上海老人的“危機感”。我曾聽有些上海老人說:“如果走不了路我就完蛋了”——因為在上海和整個中國,能否愉快地安度晚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東京的情況怎么樣呢?每天早上去醫院門診部的都是老人,老人一傷風感冒就去醫院看病。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很發達,因此老人都靠保險、靠西藥、信仰醫生,堅持自己鍛煉身體的遠不如上海多。即使東京有那么多綠化空間和公園,也看不到多少鍛煉身體的老人。
此外,老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在上海,可以看到,國家對高齡人口的照顧和補貼制度已經在不斷發展。市區、街道、小區都有敬老院,高齡者也有一定的國家補貼,但是和日本比起來,仍然有很大區別。
一般中國家庭對“外面的”養老設施仍然比較消極:敬而遠之,不敢信任,還是要依靠自己家庭的力量照顧。如果子女把自己的父母送到養老院,會被認為是不孝順,因此敬老院的主要住戶仍然是孤寡老人、重度病人和生活困難人群。
而日本由于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多年,觀念普及,各種相關政策和社會配套設施也非常完善。
大致來說,日本老人養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家照顧”,另一種是在收費養老院里照顧,兩種都可以使用“老人護理保險”。這種保險制度從2000年開始實施,盡管只有十多年的歷史,卻非常有效。在國家和個人“互相幫助”的大前提下,由達到一定年齡的工作者定期向其中存入一些錢,為自己的老化做準備,等真正的老年來到時,自己和家庭的負擔就大大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