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古城最有名的廟會文化街區,高低錯落的古建筑沿街而設。在鱗次櫛比的大小商鋪中,一家掛有“灤州文化藝術珍品館”匾額的店鋪格外引人注目。
走進店里環顧四周,所有陳列都可以說是工藝精品,惟妙惟肖的泥塑、造型各異的陶瓷、頗具功夫的山水繪畫、小巧玲瓏的烙燙葫蘆、根雕、貝畫……讓人目不暇接。這家店鋪的主人,一位是家居唐山的楊濤,唐山有名的工藝美術陶瓷藝術大師,一位是灤州本土的陳玉川,也是享譽全縣的民間藝術家。倆人都40歲出頭,都是平民百姓,也非科班出身,但他們的作品在大小展博會上屢屢獲獎,鋪面經營得風生水起。
談起從藝生涯,創作的艱辛,兩個草根藝術家都有說不盡的故事。
快言快語的楊濤說,自己干這行有十多年時間了。1999年,在唐山成立了“文情藝韻文化藝術品工作室”,致力于高檔禮品瓷、陶瓷藝術、裝飾品藝術的設計制作。雖然在唐山一帶也小有名氣,但同行競爭激烈,對手如林。加之,唐山是座重工業城市,周圍的生產環境、創作氛圍并不理想。他很早就想把自己的工作室移遷它處,可惜一直等了多年并沒有一處適合的地方。
或許是楊濤的真誠企盼所致,當古香古色的灤州古城矗立在冀東大地之際,他欣喜若狂,多次到古城走訪,也多次應古城之邀參加陶藝創作。所見所聞,被這里優雅的文化藝術氛圍所吸引。作為唐山工藝美術陶瓷藝術大師,楊濤第一個籌措資金在古城的繁華地段租下了一處兩層樓的寬敞商鋪,決心在此安營扎寨,干一番自己所喜歡的事業。
多年的求藝歷程,使楊濤對“藝術”二字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他說,自己從小喜歡陶藝藝術,高中畢業后上過技校,后來當工人、跑業務,但都沒有長勁,因為自己執著于陶瓷創作,剛30歲出頭就辭職單干了,開始做陶瓷生意,兼文字木刻藝術、陶藝創造,后來看到由本地陶瓷大師設計的各種藝術瓷器,造型新穎,畫面優雅,不但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也賣出了不菲的價格。楊濤心動了,自己搞陶藝這么多年了,何不效仿成功的創業者,一試身手干番自己所喜歡的事業呢;他從陶土攪拌注漿、翻模做起,一面向陶瓷老藝人求教,一面自己潛心研究各種藝術瓷的造型與設計,特別是對一些前人沒有涉足的藝術造型,他更傾注全部精力。后來,他設計的骨瓷旗袍形瓷器獲國家外觀專利產品,這一設計體現了中國元素的味道,把瓷文化與服飾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禮品。他手繪的茶器、酒具也大多以田園畫風格為主調,讓每一套器具都有盎然的情趣在上面,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幫助別人經銷藝術瓷到自己設計,生產藝術瓷,楊濤在人生的歷程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新世紀之初,他又以堅實的陶藝功底,跨入全省陶瓷藝術大師行列。楊濤坦言,灤州在古城很適合搞藝術創作,他要傾盡自己的智慧,為八方游客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藝術品。“手捏飛禽走獸眾生象,刀刻唐詩宋詞漢文章”店堂兩側懸掛的楹聯,正是楊濤的內心表白。
陳玉川與楊濤有著同樣執著的藝術追求。是家鄉古灤州這塊充滿濃郁文化底蘊的沃土,養育了這位農民藝術家,他雖然沒有邁入大學的門檻,只是在外面的藝術培訓班短時間學習過,但是他對文化藝術的認知,他繪畫的家鄉山水、花鳥魚蟲、根雕、烙燙等藝術品并不遜于那些科班出身的行家,只不過他從小出生在農村,身份低微,出師無名,有許多藝術品還沒有引起行家的關注罷了。
幾年前,陳玉川在田間勞作,看到紛飛的各色蝴蝶甚是招人喜愛,興趣使然,僅用個把月時間,便以工筆畫的技法創作了一幅百蝶圖。細致入微的觀察,精心細膩的筆觸,從扇動的翅膀到小巧的觸須,每一筆都來不得半點含糊,一天下來也畫不了幾只不同飛行姿勢的蝴蝶。時值春末夏初,陳玉川伏案繪畫,一動筆就是幾個小時,有時肘部出汗,他怕調濕了畫紙,兩臂墊上毛巾仍是那樣的全神貫注。20多個日夜過去了,上百只形態各異的活生生的蝴蝶躍然紙上。全村左鄰右舍看到這幅畫也著了迷,連聲叫好。有一位村民說啥要用一頭賣價上千元的肥豬來換這幅畫,陳玉川婉言謝絕了。
陳玉川說。他和楊濤相識也是古城的緣由。如果不是復建古城,楊濤說什么也不會把自己的工作室遷到這里,共同的志趣和愛好,使陳、楊二人結成藝術聯盟,生意上相互照顧,藝術上相互切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志愿,那就是借助古城這塊風水寶地,發揚光大民族文化藝術,為打造灤州古城的文化精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位憨厚樸實的農村百姓,為啥如此鐘情繪畫藝術?談到這個話題,慢聲細語的陳玉川滿臉苦楚。他說自己從小就愛好繪畫,初中畢業時沒考上高中,他索性初中畢業就輟學務農了。農忙時他精心耕種家里的幾畝地,閑暇時仍是埋頭繪畫,農村的藍天原野、花草魚蟲都是他臨摹的對象。只要埋頭畫紙,身邊的清貧和寂寞即渾然相忘。
歷經20多年的勤學苦練,他的繪畫作品終于有資格參加了省、市和全國展出,并連連獲獎。1998年他本人也被評為全省民間工藝美術師。
陳玉川不無遺憾地說,為了追求自己鐘愛的藝術創作,日常除了看一些繪畫方面的書籍,就是手不離筆致力于繪畫,根雕、石刻藝術,外面的社會自己介入不多,也少與人交往,如今拖到40出頭了還沒成家。但人總是有得有失,個人家庭自己沒經營好,但在藝術上卻大有長進。他相信總有一天,哪位女子會鐘情于他的藝術創作,倆人相知相愛。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