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05年開始,全國出現了令人費解的現象—用工荒。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提供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從2005年第一季度開始,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12個城市,有70.4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但用人單位的招工名額則達到108.7萬人,缺口達38.3萬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其核心影響因素是什么?本文從企業與民工自身的微觀經濟層面兩個角度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微觀經濟 用工荒 農民工
一 用工單位的微觀原因分析
1.工資缺乏吸引力
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也是勞動力供需關系的重要信號。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相關調查顯示,工資待遇與缺工有直接關系。月工資平均在1500元(含加班費)以下的企業普遍招工較難;月工資在1500~3000元的企業,招技工較難,但普通工基本可保證;月工資3000以上的企業招工沒什么問題。當前民工短缺主要是因為民工工資的調整相對滯后,沒有伴隨物價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上漲而相應調整,這樣,在短期內勞動力供應曲線并未發生變化,但在真實勞動力價格下,供給將出現增長不足(表現為平穩增長)而需求會放量上升,勞動力市場就自然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2.用工不規范,勞動權益缺乏保障
目前,珠三角地區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缺工問題最為突出。據調查,反映缺工嚴重的主要是從事“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又集中在產品競爭比較激烈的產品加工行業。其中,部分臺資企業和中小型私營企業缺工更為嚴重。這些企業和行業大都受到國外訂貨商的制約,利潤空間較小,單件工價較低。此外,民工最擔心的是在工作中受傷,因為企業老板不愿承擔相應的醫療費,導致不少受傷民工最后只能放棄治療,這些工傷者大多數都是農民工。企業的用工程序不規范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3.欠薪情況嚴重,缺乏契約保障
在工資低、用工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民工的合法權益還經常受到侵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情況普遍存在,使得本就不高的收入也難以兌現,這也是珠三角地區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以深圳市農民工欠薪情況為例,2005年初,被調查的2838家企業中,有欠薪行為的仍達653家,差不多占了被檢企業的四分之一。此外,企業主欠薪逃匿事件也時有發生,僅深圳龍崗區,2004年就發生150多例。企業的欠薪行為及缺乏制度保障的工資制度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 民工自身的因素分析
1.成本與收益的權衡
除了低工資、惡劣的工作環境、勞動權益不受保護等因素之外,計劃經濟體制延續下來的一些社會管理制度導致農民外出打工的遷移成本畸高,也是民工考慮是否外出打工的因素。由于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存在,使外出打工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青年農民,仍然不能把戶口遷入到他們的工作所在地,不能融入當地社會;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使民工的子女不能到父母工作所在地讀書;不公正的社會保障制度使民工的工傷、養老、失業、醫保等待遇都存在不少實際問題;農民工們拋家別子背井離鄉,他們付出很高的打工成本卻往往獲得嚴重不對等的低回報。
2.新一代民工維權意識增強
以廣東勞動力市場為例,2000年以后,勞動力主要供給者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的成長條件較為優越,對工作的期望自然偏高。年輕、文化程度較高、長期在外打工、對社會的認識更多更清楚,這是新生代民工的主要特點。他們訴求工資待遇的提高、工作環境的改變,訴求基本的尊嚴、基本的社會保障,訴求子女受教育的機會,歸結到一點就是尋求公平的待遇。我國一二線城市基本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和采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在廣東總就業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僅占5.9%,初級以上技術工人僅占8%。技術崗位缺口大與部分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就業難并存,形成結構性矛盾,由于大部分民工缺乏相應的專業訓練,勞動生產率低下,無法勝任更復雜的技術工作,因而導致出現企業高級技工人員短缺與大量民工無法就業的現象。
三 農民工短缺現象的本質屬性分析
第一,從表象上看,珠三角的民工短缺是一種數量的短缺,這種數量短缺不僅包括普通工的短缺,更包括了熟練工、技術工的短缺。從本質上看,珠三角的民工短缺更表現為一種結構上和體制上的短缺,是一種用工制度的缺陷引致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的表現,是農民工制度長期不合理、不規范導致了各種深層矛盾的爆發,它提醒我們應好好重視人力資源尤其是要重視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發展戰略。
第二,從分布區域上看,我國農民工短缺是一個地區性的用工問題。它只是在局部地區或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表現出短期性的勞動力供求失衡,是在既定工資水平條件下的初級勞動力的供給減少,是局部的、暫時性的、結構性的,甚至是行業性的供求失衡。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的GDP增長為9.5%,GDP名義增長可達到14%以上,而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在2004年同比增長3.8%,即民工的供給增長平穩,既定工資水平條件下初級勞動力的供給減少,是局部的、暫時性的、結構性的供求失衡。
第三,從市場供求態勢上看,這種短缺源于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機制自行運作的結果,是對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一種反映。從短期看(5~10年),我國勞動力總的供給是充分的,如果采取得力的措施,民工短缺現象應不會持久;但從長期看(30~50年),我國勞動力從質上或量上確實不會如以前一樣“取之不盡”,如果不采取配套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的話,我國甚至會再度出現更嚴重的民工短缺,屆時,我國勞動力的資源優勢將可能變為勞動力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