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期間,傳統產業如何在新的產業嬗變背景下實現轉型升級,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本文選擇東部沿海地區、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先發地區等典型區域,對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踐經驗進行分析提煉,期望在發展道路、保障機制、方式手段等方面為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啟示和建議。
【關鍵字】傳統產業 轉型升級 比較研究 政策建議
一般而言,傳統產業是指發展時間較長,生產技術已經基本成熟,經過高速增長后發展速度趨緩,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逐步下降,資源利用率和環保水平通常較低的產業。本文所指的傳統產業主要是傳統工業。就浙江省來說,傳統產業主要包括紡織、服裝、電器機械、金屬制品、化學纖維、機械汽車、塑料制品加工等。為了更好地研究浙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策略,我們尋找了與浙江省所處區域相似的東部沿海地區為主要比較分析對象,同時借鑒資源型區域及民營經濟先發地區這兩個典型區域的踐行經驗,以期為浙江省、市傳統產業發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 東部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經驗
這里主要選擇上海、廣東、福建、浙江、山東、江蘇等六個代表性省市,之所以把它們歸為一類是由于它們具有外向型經濟的共同特征,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有一定的共性可言。通過對六省市在產業結構、產業組織、霍夫曼比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等方面的比較分析,對其傳統產業轉型路徑進行梳理歸納。
1.產業結構比較
產業的組織結構是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東部沿海省份的所有制結構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從表1中可以看出以下特點:(1)從國有企業的比例看,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五省及上海的比例都在10%以下,其中,江蘇在5%以下;(2)上海、廣東、福建的特點在于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發展壯大,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50%左右,特別是上海,占比達到61.13%,表現出較強的開放性。(3)浙江的非國有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所占比重最高,其中私營企業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達到了44.35%,均高于其他省份,說明浙江在民營經濟發展中走在了前列。
表1 2010年東部沿海六省規模以上工業
企業工業總產值列表(單位:億元)
全省國有
企業集體
企業股份制
企業外商及港澳臺
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
浙江51394.203331.26123.12237.9113104.1622792.11
江蘇92056.484451.711289.824632.1836592.5032644.65
山東83851.405486.122632.6522896.114365.9430408.87
廣東85824.644595.82767.0330802.5345519.2316201.08
福建21901.231478.99551.152929.9610657.576205.94
上海30114.411752.99244.532877.2318407.673483.32
數據來源:2011年相關各省統計年鑒
2.霍夫曼比例的比較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 Hoffmann)于1931年建立了“霍夫曼比例說”,即消費資料工業的凈產值與生產資料工業的凈產值的比值。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斷下降的。由表2可以看出,東部沿海省份的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和上海的霍夫曼比例都已小于1,這表明這些省份工業化水平都比較高,已達到工業化第四階段,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其中,上海工業化水平最高,霍夫曼比例2010年已達到0.28,浙江工業化水平較低,2010年僅高于福建,霍夫曼比例為0.69。
表2 東部沿海省份霍夫曼比例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浙江0.850.780.760.710.720.69
江蘇0.450.430.410.370.370.36
山東0.590.550.540.510.510.48
廣東0.680.620.620.620.640.62
福建0.810.830.820.860.890.85
上海0.340.320.30.290.290.28
資料來源:歷年相關各省統計年鑒
3.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的比較
實踐表明,產業投資結構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較大。由表3可知:東部沿海省份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成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動力,上海、福建、廣東和浙江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都已超過50%。其中,上海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已達到72.7%。總體來看,2010年沿海省份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結構已經構成“三二一”結構,產業投資結構正在逐步優化。
表3 東部沿海省份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的狀況(2010)(單位: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第一產
業投資第二產
業投資第三產
業投資三大產業
投資比重
浙江11451.9860.124656.386735.470.5∶40.7∶58.8
江蘇23184.28221.9112463.5810498.780.9∶53.8∶45.3
山東23276.69551.8211332.3511392.522.4∶48.7∶48.9
廣東16113.19181.835241.5310689.831.1∶32.5∶66.4
福建8273.42154.152897.375221.901.9∶35.0∶63.1
上海5317.6716.401435.373865.900.3∶27∶72.7
數據來源:各省市2011年統計年鑒
4.東部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特征
第一,以技術創新為契機,注重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互動發展。東部沿海省份堅持走以新型工業化提升產業轉型升級之路,率先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以先發優勢、產業集群優勢提升產業比較優勢。把高新技術及其產品滲透到傳統產業中,增加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傳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扶植企業自主創新,培育產業優化升級的驅動要
* 本文系2011年寧波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比較研究視域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路徑探析—基于寧波市紡織服裝產業的調查》(編號:G11—C06)的部分研究成果。
素。東部沿海省份堅持競爭優勢導向戰略,將比較優勢與自主創新發展思路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本地區現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培育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創新等途徑推動本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迅速提升。
第三,強調區域協調聯動,促進區域經濟共同體的協同發展。東部沿海省份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中堅持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積極利用區域經濟的累積效應和擴散效應,注重長三角區域經濟共同體的發展,以降低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增強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
二 資源型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經驗
1.樣本說明
這里的資源型地區主要指東在三省、山西、內蒙古等地區的資源型區域。據統計,我國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其中,以煤炭城市為主的有63座,森工城市2l座、有色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資源型城市5座,分別占53%、18%、10%、8%、7%和4%。其中,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有60座,主要分布在山西省(8座)、黑龍江省(7座)、遼寧省(7座)、內蒙古自治區(7座),以及吉林省(6座)。
2.資源型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特征
通過對資源型城市的界定,的可以看出資源城市的主導產業均屬傳統產業,因此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也即帶動城市的轉型升級。但是,資源型城市傳統產業的轉型存在著城市輻射條件較差、條塊分割問題突出、軟硬件環境建設相對滯后、城市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等諸多障礙。綜而觀之,這類資源區域傳統產業轉型的經驗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以資源產業挖潛延伸為切入點,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資源合理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據調研,眾多資源型地區均從改善單個企業內部生產環節入手,在生產過程中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形成企業間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很多地區運用循環經濟的原理建設以清潔生產為基礎的生態工業園區,鼓勵發展環境和經濟“雙贏”的再生資源產業。
另一方面,靠科技創新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科技創新使當地的特色資源實現綜合開發利用。資源型城市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一般較低,特別是開發較早、對資源依賴程度較強的城市更是如此,如礦業城市。據調研,這些地區努力仿效德國、美國的做法,針對傳統產業轉型制定結構調整方案,通過對礦區進行清理整頓、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等措施拯救傳統企業。同時,通過科技創新使當地的特色資源實現綜合開發利用,對地區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
三 民營經濟先發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經驗
1.樣本說明
民營經濟先發地區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基本上依靠農民從外出經商、農業生產中獲得,相對于國有、集體和外商經濟,初始資本規模非常弱小,這就派生出了民營經濟的一系列特點,如企業規模很小、制造技術落后、技術創新能力極弱、自有營銷網絡欠佳、基本無自有品牌,因此,這些地區的企業通常是民間資金供給、家族式企業、生產加工業型為主。近年來,隨著民營企業資本積累的不斷壯大,這些特點逐步得以改變,民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這在民營經濟占主體的浙江尤為突出。目前,浙江已擁有一批國內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表現出以塊狀經濟為特征的產業集群,代表性的有寧波服裝、溫州鞋革、紹興化纖、臺州汽摩配、樂清低壓電器、海寧皮革、永康五金等,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2.民營經濟先發地區傳統產業升級的特征
民營經濟先發地區的產業升級肯定不同于以國有、集體企業為主的地區,也不同于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地區。結合浙江的實踐,歸納其轉型升級的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業轉型升級呈現積累與躍升的交替過程。在民營經濟先發地區產業發展過程中,自我積累的作用尤其明顯,可以說每個時期民營經濟的各個方面都在逐步積累過程中,包括資本、人力、技術和產業的積累。民營企業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躍升,躍升后再在新的水平上積累。這種積累與躍升的過程就構成產業轉型升級的攀升路徑。
第二,產業轉型升級以內源型的發展為主。民營經濟先發地區的工業化道路呈現典型的內源型特征,即民營企業主秉承原生的區域文化傳統,使傳統價值觀成為企業的文化基礎,因此產業發展被打上深深的區域烙印。這種內源型發展模式要求許多產業的問題和缺陷應從區域中去尋找,而不是局限于產業本身,如民營企業的家族制產權與經營方式與區域的社會關系網絡密切相關。因此,推進這些區域傳統產業升級可從提升區域競爭優勢入手,提高區域對產業的支撐能力。
第三,產業轉型升級多以集群形態進行。民營經濟先發地區的產業發育之初,由于進入壁壘較低,企業的復制迅速,使得各產業都擁有數量眾多的小企業群。群內企業之間高度分工,企業間的協作由市場交易完成,因此形成產業以集群形態存在。這種集群的優勢彌補了單個企業的劣勢,使產業競爭力更強,后期的產業升級也以產業集群的形態進行。
四 對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通過對東部沿海地區、西部資源型地區及民營企業先發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比較分析發現,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許多共性特征,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首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認清自身優勢進行正確戰略定位。其次,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要發揮企業主體的作用,強調人力資本投入,強調自主創新和區域協作聯動,強調技術改造與升級,注重政府政策的引導等。最后,產業聯動與區域聯動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至關重要,注重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協同發展,適當開展產業轉移等。針對浙江傳統產業而言,結合我國其他地區的轉型升級經驗,我們提出“1—2—3”發展思路。
1.一條道路
浙江傳統產業可以借助產業現有技術、市場優勢,走自主發展式轉型升級道路,即從企業內層的產品層面升級入手,逐步實現企業升級和區域升級。通過形成“勞動力+技術”的綜合優勢實現流程升級和產品升級。通過領頭企業的快速積累與躍升實現功能升級和部門間升級。通過營造區域產業競爭要素的比較優勢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并使區域獲取盡可能多的產業價值鏈部分。
2.兩層保障
兩層保障即發揮政府和產業兩個層面的保障,借助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相關產業的互動。
第一層保障,政府要適時出臺相關產業政策支持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消除企業轉型升級中存在體制、機制性障礙。如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清理對中小企業征收的不合理稅費,可以考慮在現有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資金規模,保證資金供應的連續性,建立促進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同時,將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結合,有選擇地加大技術改造支持力度,對于戰略性新興技術應用的傳統制造業改造項目給予重點支持,鼓勵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在傳統企業的推廣和應用。
第二層保障,加強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市場、環境的支撐。首先,加快產學研密切合作,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力科技支撐。其次,強力推動產業集群升級,提高產業分工水平,構建合理的競爭合作關系,提升產業集群
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最后,加快專業市場轉型升級,促進專業市場國際化、信息化、連鎖化和物流要素集成化發展,鼓勵多層次的專業市場重組,強化監督機制,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
3.三種手段
即注重需求、創新和產業轉移三種手段實現轉型升級。
第一種手段,由需求引領的轉型升級。浙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應從滿足人們對品牌、質量、安全等新要求出發,注重研究國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通過創新,滿足消費新需求,走品牌化、高端化、專業化、人性化之路。
第二種手段,以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資源要素消耗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創新驅動型產業。高度重視創新元素的作用,依靠體制、機制、技術、管理、組織等全方位的創新所形成的內生動力,助推傳統產業升級。
第三種手段,產業轉移為手段的轉型升級。可采取“省內總部集聚地+省外制造基地”的模式,結合銷地產、臨近資源產地、利用省外土地空間和勞務資源等目標,探索建立外省工業集聚區,將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出去,留在本省的總部專注于“微笑曲線”的兩端即研發設計和銷售網絡,推動中心城市和產業集群所在地由制造業集聚區向總部集聚區轉變,并與外省制造業基地實現聯動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正林.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東部沿海省份產業轉型升級對策[J].經濟探討,2010(1)
[2]中共紹興市委黨校課題組.浙江省傳統產業轉型期升級的分析——以紹興市紡織工業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9)
[3]王青云.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