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喀喇沁旗(文中簡稱喀旗)的相關數據為基礎,采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實證研究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涉農貸款貢獻度低的原因,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關鍵詞】民族貧困地區 農業經濟增長 涉農貸款 研究
本文采用實地調查法、定性與定量分析法,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實證研究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分析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本研究成果期望對民族貧困地區的政府和金融部門制定增加涉農貸款的相關政策、涉農貸款對象爭取和利用涉農貸款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 文獻綜述
國內外關于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因分析角度不同而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其主流的觀點認為農業貸款的增長能夠促進農業的經濟增長。M. Hasody(哈索蒂)、W. A. Lewis(劉易斯)和M. P. Todaro(托達羅)認為,小農貸款可以實現農業經濟增長,從而實現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張秀生、衛鵬鵬(2004)、瞿商等(2005)和史惠文(2011)認為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信貸的有力支持。但Townsend(2001)卻認為農業信貸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周定娥(2011)也提出,農業信貸的增長不是促進農業人均GDP增長和提高農民收入的資源要素。國內外學者針對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長作用的影響分析因選取角度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的研究結果。現有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全國或者省級的角度研究涉農貸款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而基于民族貧困地區縣域角度對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
二 喀旗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
1.喀旗農業增加值的變化情況
從圖1中可以看出喀旗的農業增加值基本上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表現為波浪形的增長。農業增加值從1992年的1.15億元到2011年的9.6億元,增幅達到734.78%。喀旗“十一五”期間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圖1 喀旗1992~2011年農業增加值的變化情況
圖2 喀旗1992~2011年涉農貸款投入量
2.喀旗涉農貸款的變化情況
調查得知,2004年開始喀旗涉農貸款在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中的比例占到了20%以上。由圖2可見,1992~2004年,喀旗涉農貸款的投入量比較平穩,2005~2009年,喀旗加大對農業貸款的支持力度,涉農貸款的投入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三 喀旗涉農貸款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分析可知,喀旗農業經濟發展較好,涉農貸款的投入力度較大。因此,本文在此部分運用ADF檢驗、協整檢驗,以及格蘭杰檢驗等實證分析的方法來探討喀旗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1.變量的選取
本文選取喀旗涉農貸款的投入數量(X)作為解釋變量,選取喀旗農業經濟增加值(Y)作為被解釋變量,對喀旗1992~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Eviews 6.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考慮到對時間序列數據取對數之后并不影響原來數據的性質,為了便于實證分析,本文對所采用的時間序列數據取對數,詳見表1。
表1 本文實證分析所用數據表
年 份喀旗農業增加值(lnY)喀旗涉農貸款(lnX)
19929.358.03
19939.518.38
19949.88.39
19959.758.46
199610.048.49
199710.288.59
199810.228.68
199910.118.86
20009.859.08
200110.029.35
200210.169.37
200310.239.42
200410.699.62
200510.709.98
200610.7510.37
200710.9610.4
200811.1310.59
200911.1510.8
201011.3311.65
201111.4811.78
2.計量分析過程
第一,單位根(ADF)檢驗。由于時間序列大多數都是不平穩的,而對不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分析是沒有任何經濟意義的。因此本文采用ADF做單位根檢驗,檢驗平穩性,采用Eviews 6.0計量軟件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見表2。
根據表2中平穩性檢驗結果可知,各個變量在一階差分之前是不平穩的時間序列。一階差分之后,在1%、5%和10%的臨界值情況下都是平穩的時間序列。
第二,協整檢驗。為了避免偽回歸的存在,本文采用E-G兩步法利用Eviews 6.0軟件對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以便確定各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
*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計劃訓練資助項目(項目:GCCX2012110121)的階段研究成果
表2 各變量平穩性檢驗結果
變 量檢驗形式(C,T,L)ADF統
計量臨界值結 論
1%5%10%
LNX(C,T,3)0.8385-4.6679-3.7332-3.3103不平穩
LNY(C,T,0)-1.7985-4.5326-3.6736-3.2774不平穩
DLNX(C,T,2)-6.0493-4.6679-3.7332-3.3103平 穩
DLNY(C,0,0)-4.0120-3.8574-3.0404-2.6606平 穩
第一步,得到OLS(最小二乘法)回歸方程估計的回歸模型:
lnY=5.3928 + 0.5237lnX
T統計值:13.06990(12.15369)
R2=0.89 SE=0.2.838 F=147.7121
估計方程的R2很高,說明了方程的擬合度比較高,因此喀旗涉農貸款的投入情況能夠很好地闡釋農業經濟的增長狀況。喀旗的涉農貸款與農業增加值呈現正相關的關系,涉農貸款(lnX)投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業經濟增加值(lnY)將增加0.5237個百分點。說明喀旗涉農貸款的投入增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但是力度不是很大。
第二步:對得到的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AEG檢驗。利用Eviews 6.0軟件得出殘差的T統計量為-3.4271,其絕對值大于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2.6998、-1.9614和-1.6066),通過了T檢驗,拒絕了殘差序列有單位根的假設檢驗,可以得出殘差序列很平穩,方程并非偽回歸,是協整的,即喀旗涉農貸款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第三,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根據上述協整檢驗的結果僅僅知道喀旗涉農貸款投入量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但并不能夠判斷兩者之間的作用方向和水平,因此本文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方法進一步確定喀旗涉農貸款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見表3。
表3 格蘭杰因果關系結果(滯后階數是1)
檢 驗F 值P 值結 論
LNY不是LNX的格蘭杰原因0.68900.4187接受原假設
LNX不是LNY的格蘭杰原因5.55010.0316拒絕原假設
本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進行檢驗,從表3格蘭杰檢驗的結果來看,喀旗農業增加值不是涉農貸款的格蘭杰原因。本文通過分析認為,這一原因可能與喀旗地區農業發展比較落后、農業產業化的低水平經營和發展不平衡有關。這導致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村金融機構沒有形成風險共擔,農業經濟增長增加了農民收入,但并沒有形成對涉農貸款的需求。然而從表3中同樣可以看出,喀旗涉農貸款投入的增加是農業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也就是說,涉農貸款的增加在滯后一期的情況下,涉農貸款的擴張能很好地解釋喀旗農業經濟增加值的變化。即,喀旗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加值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
五 結果討論
1.結論
喀旗農業經濟增長不是涉農貸款增加的格蘭杰原因,而涉農貸款的擴張是農業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這反映出喀旗涉農貸款投入的增加對于農業經濟的增長具有正向作用,涉農貸款的擴張對于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但是喀旗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張的貢獻率很低。
2.喀旗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度低的原因分析
第一,喀旗農村信用環境較差。一方面,與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災害沒有辦法化解,農戶貸款的還款能力低;另一方面,涉農貸款擔保機制滯后,擔保資金規模偏小,加之農戶誠信體系不健全,這導致喀旗農村的信用環境較差,影響了涉農貸款投入的持續性,也就影響到涉農貸款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第二,喀旗農村金融機構運作效率低。我國發達地區金融的資產回報率一般在2%~3%之間,資產費用率一般在2%以下。調查得知,但喀旗綜合金融資產回報率年均僅為0.6%,這遠低于發達地區;而喀旗金融機構資產費用率年平均2.2%,高于發達地區。低資產回報率與高資產費用率形成的強烈對比,更好地反映出喀旗金融經營效率的低下。
第三,喀旗政府對涉農貸款支持力度不足。農業作為比較典型的弱勢產業,投資風險較大,因此涉農貸款在一定程度上有財政性和政策性。從調查中發現,喀旗政府對涉農貸款支持力度不足,缺乏必要的利益補償激勵機制,涉農貸款投入的外部環境不利,因此涉農貸款投入主體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七 建議
1.不斷改善農村信用環境
以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完善擔保機制和建立健全農戶誠信體系為突破口,建設科學的、規范的信貸體系。
2.加快完善農村金融機構改革
著重抓好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的改革,開放農村金融市場,鼓勵更多的商業銀行和非金融機構開展涉農貸款業務,放寬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市場,支持小額信貸機構的建立,促進村鎮銀行建設。
3.打造有利于涉農貸款投入的外部環境
實施稅收減免和財政貼息涉農貸款補償激勵政策,打造有利于涉農貸款投入的外部環境,強化政府的支持效果。
注釋
①本文所指的涉農貸款是指各金融機構對農業生產部門提供的信貸。貸款的對象包括旗及以下的涉農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組織和農戶,以及農業生產集體經濟組織,不包括鄉鎮工業企業。本文所采用的涉農貸款數據是對喀喇沁旗人民銀行調查和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獲得,其僅包括了正規金融機構(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對農業生產部門的貸款,并不包含民間的借貸和非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
②本文采用農業增加值來衡量喀喇沁旗農業經濟增長的發展情況。農業增加值是指農業總產值中扣除農業中間消耗后的剩余部分,是凈增加,能夠反映農民農業收入的情況。本文的實證分析中考慮涉農貸款與農業增加值的關系,從而明確涉農貸款對當期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③本文中的圖表均是根據1992~2011年喀旗歷年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得到。
參考文獻
[1]溫濤、王煜宇.政府主導的農業信貸、財政支農模式的經濟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05(10)
[2]張秀生、衛鵬鵬.農民收入增長:影響因素與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3]瞿商、洪均安、洪艷.農民增收與農業信貸資金支持互動的研究[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5(2)
[4]史惠文.從涉農貸款透析金融支持農牧業經濟發展狀況——以錫林郭勒盟為例[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1(9)
[5]周定娥.農業信貸、財政支農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寧波1978~2009年時序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營與管理,2011(11)
[6]Tow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