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網絡閱讀的興起,數字化出版浪潮已成世界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低迷,國民閱讀方式和閱讀心態發生變化,國民閱讀正遭遇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學習型社會的新形勢下,亟須把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構建書香社會,增強文化自覺意識,重建閱讀文化。
[關鍵詞]數字出版 閱讀危機 全民閱讀
閱讀是一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一個民族保持創新生機的動力所在,更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在特征。“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往往取決于其人民的閱讀水平。”而隨著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國民閱讀遭遇很多現實問題。
一、數字時代國民遭遇閱讀危機
在數字出版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國民閱讀正面臨一場危機。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不斷改善的背景下,我國國民閱讀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國民閱讀率持續低落。雖然近幾年有所回升,但是,與十年前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出版方式和閱讀習慣。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18周歲至70周歲成年人中,2010年有過數字閱讀經驗的人達到2.525億人次。從閱讀走勢來看,數字閱讀群體和數字閱讀時長均有著比傳統閱讀群體更強勁的增長態勢,數字閱讀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傳統閱讀空間。從調查數據來看,數字技術的勃興使國民閱讀習慣發生顯著變化,由持續、深入的傳統閱讀逐漸向即興、淺層的數字閱讀發展,出現了對文化知識“快餐式消費”的現象。調查結果表明,只有不到四成的國民(38.6%)對自己的閱讀狀況表示滿意,超過六成(61.2%)的國民對自己的閱讀情況表示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
無書可讀的時代,人們面對的是知識資源貧乏的困境,而今天,我們卻面臨著另外一種新的閱讀危機:海量的蕪雜信息帶來的泛閱讀困境。由于“屏幕瀏覽”和“圖片閱讀”占據了人們更多時間,“文本閱讀”空間被壓縮了。網絡時代的數字化出版前所未有地刷新了信息傳播模式,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
二、理性看待傳統閱讀的現實必要性
數字出版“高普及、低成本、移動性、互動性、音畫性”的閱讀特征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數字閱讀時代。不可否認,這種全新的數字閱讀刷新了讀者的閱讀體驗,實現了“隨時隨地隨需”的閱讀愿望,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但絕不能忽視它對國民閱讀質量和閱讀能力帶來的消解和損傷。
國民的閱讀旨趣和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息息相關。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的延續、民族心理的強化,更多需要從閱讀本民族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中去感悟和體味。削弱閱讀環節,就很可能造成個體對民族歷史的割裂,民族記憶的缺失。數字閱讀最大的特點就是“淺閱讀”,是一種將“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閱讀風格,或會減弱讀者進行深度閱讀的能力。塔夫茨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夫說:“我們并非只由閱讀的內容定義,我們也被我們閱讀的方式所定義。”屏幕瀏覽時我們充其量只是一臺“信息解碼器”,而我們專注地進行深度閱讀時所形成的那種理解文本的能力、那種豐富的精神聯想,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掉了,即所謂“碎片式的語言,拼盤式的內容,以‘知道’代替‘知識’”。
以文字為主要交流媒介的“傳統閱讀”,追求的是一種高度的理性和秩序,邏輯的嚴密性和連續性,話語的嚴肅性以及抽象的思考。而數字閱讀最大的特點是感性,即信息的直觀形象、獲取手段的隨意性以及表現形式的娛樂性。跳躍性的數字閱讀將破壞人們閱讀線性文本時能夠得到的邏輯思維的訓練。文字是有韻味、有情感的,感覺體驗是一種具有時空距離感、帶有個人獨創性和隱喻性的意味深長的審美體驗。曾經意味深長的文字韻味被粗糙的電流轉換變得淺顯直白。
三、走出閱讀危機的應對策略和發展路徑
今天,在數字出版技術急速擴張的環境下,公眾閱讀消費習慣養成、閱讀環境和氛圍營造以及閱讀內容方面都較以往有了較大的提升和改變,但更不能忽視的問題是當下的閱讀存在功利性閱讀多,情趣性閱讀少;“淺閱讀”多,“深閱讀”少;圖像閱讀多,文字閱讀少等問題。如何有節制地控制數字媒體裹挾的快餐文化對公眾閑暇時間的銷蝕和剝奪,如何倡導和鼓勵一種新型的閱讀文化,提倡從青少年開始培育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是當前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應有之義。
(一)出版界應始終堅守“內容為王”的出版理念
網絡閱讀不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否定,而是對傳統閱讀的有益補充,文字閱讀是網絡閱讀的一種延展和升華。無論何種閱讀方式都要面臨一個內容選擇的問題,內容決定全民閱讀活動的方向和成效。
全民閱讀并不缺少閱讀內容,問題在于出版企業靠自己的實際行動提倡、鼓勵和引導公眾究竟該讀什么內容。面對不同文化層次和生活背景的讀者,出版人應充分考慮其多元化需求,逐步提高受眾的閱讀文化素養,培養受眾的深度閱讀習慣,增強受眾的批判解讀能力,培養更多有思想、高品質的公民。衡量全民閱讀活動的成效,不在于出了多少書和讀了多少書,而在于出了多少好書和讀了多少好書。溫家寶總理在世界讀書日參加國家圖書館讀書活動時指出,“好書是那些給人以感染和力量的書,讓人了解大學問家的思想和風范的書,特別是那些震撼人的靈魂的書,激發人的斗志的書”。
(二)重建閱讀文化,增強理性閱讀意識
新聞出版總署在《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快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要以數字化帶動新聞出版業現代化,研發數字出版核心技術,切實從社會需求出發,將優質內容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打造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反映科學技術進步、體現時代精神、為大眾喜聞樂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出版產品和品牌。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沒有積極良好的讀書習慣是不行的。要倡導全民閱讀,政府與企業都可發揮引領作用,但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公民的文化自覺意識和主動閱讀習慣的培養上來。在數字化出版時代,要倡導公民提高文化自覺意識,重建閱讀文化,提高閱讀素養,在魚目混珠的文化亂象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圖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積極推廣數字閱讀等多種嶄新閱讀模式,大力倡導“生態閱讀”理念,鼓勵紙質閱讀、經典閱讀,對全民自覺養成閱讀習慣,提高國民人文修養和閱讀素養,推進建設學習型社會,培育良好閱讀風尚具有廣泛而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構建書香社會,大力倡導全民閱讀
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閱讀可以強化文化認同、凝聚國家民心、振奮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質、淳化社會風氣、建構核心價值,而要提高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和文明素質,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閱讀推廣工程是一個長期的工程”。無論從閱讀的重要性,還是從提升閱讀層次和閱讀能力的長期性看,推進全民閱讀都應當成為國家戰略。
我國臺灣地區,閱讀推廣特別是兒童閱讀運動首先就是從民間開始的。在社區推廣家庭閱讀,他們有成立“袋鼠媽媽”讀書會和“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提倡合作、多元、思考的閱讀教學方式;新加坡提出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 (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的口號;美國開展“閱讀挑戰”運動,實施“閱讀優先”方案,大力提倡全民讀書。猶太民族之所以強大,與猶太人視書如命、崇尚讀書是息息相關的。閱讀不僅能提升青少年閱讀水平并開發智力,而且還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橋梁。閱讀還是公民享受教育權利、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消弭教育鴻溝、緊密家庭關系、關愛弱勢群體的重要手段。因此,筆者建議應盡快設立國家閱讀文化節,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通過設立國家閱讀節,使全社會更加深入地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效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
結語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文化與科技的競爭,體現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扎實有效地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可以為我們民族的發展進步提供不竭的動力。讓全民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公共媒體等多方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國家和社會在大力提倡生態閱讀、紙質閱讀、深度閱讀、經典閱讀的同時,應正確引導數字閱讀,整合社會資源,優化閱讀環境,使全民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營造閱讀氛圍,塑造人人閱讀的書香社會氛圍,把別人的知識、經驗、觀點轉化成自己的一種生命體驗和價值判斷,從而使我們因讀書而身心明亮,在書香濃郁的氛圍中詩意地棲居。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1]朱永新.應該把全民閱讀作為國家戰略[N].光明日報,2009-06-27(1).
[2]“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十大結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04-22(1).
[3]鄔書林.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門科學[N].光明日報,2009-06-08(1).
[4]周憲.重建閱讀文化[J] .學術月刊,2007(5).
[5]郝振省,陳威.中國閱讀——全民閱讀藍皮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
[6]王坤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應該有自己的閱讀節[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