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的《讀者文摘》曾以每期1000萬冊的發行量成為美國本土發行量最大的月刊,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雜志之一;中國的《讀者》雜志則是中國文摘期刊市場的第一品牌。本文將對《讀者文摘》的發展模式和軌跡進行探討,并將其與以《讀者》為代表的中國大眾類文摘期刊作比較,旨在為我國期刊市場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讀者文摘》 《讀者》 大眾類文摘期刊
美國《讀者文摘》曾被《華爾街日報》譽為“自圣經以來最成功的出版物”。這份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文摘類雜志,作為美國最老牌的雜志之一,曾是大蕭條時期美國人最為珍貴的精神食糧和心靈雞湯。迄今為止,它在60多個國家以21種文字出版了50個版本,全球讀者約8000萬,仍然高居美國期刊排名的第一。然而隨著忠誠的老讀者不斷故去,新的年輕讀者又被新媒體大量分流,《讀者文摘》近年來一直表現不佳,2009年的發行期數從12期減少到10期,保底發行量也從800萬份減少到550萬份,2009年8月,這份擁有全球最大銷量的雜志在美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2012年10月,美國《讀者文摘》總編輯利茲·瓦卡雷洛表示,該雜志已經展開了一場“數字轉型”,到2012年12月,其數字版銷量有望超越印刷版。恢復了少許元氣的《讀者文摘》再度成為關注焦點。事實上,《讀者文摘》已經成為世界雜志出版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它的興衰史,對我們思考中國文摘期刊的困境和出路仍然具有啟示意義。
作為當今中國期刊“龍頭老大”的《讀者》創刊于1981年,是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份綜合類文摘雜志。從創刊時月發行量3萬冊,到2005年4月份月發行量已達910萬冊,居中國第一,世界綜合類期刊第四位。《讀者》在海內外億萬讀者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
一、《讀者文摘》與《讀者》的比較
1. 自身定位
美國《讀者文摘》以中產階級為主要的讀者對象,因而其筆法顯得更為中性。從華萊士創辦第一期《讀者文摘》開始,“知性”就根深蒂固地影響了其編輯模式。適用性、持久性和建設性這三個古老的原則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永恒的魅力,使得讀者在閱讀中受益匪淺。《讀者文摘》的編輯選擇文章定位于中產階級,從《讀者文摘》的整體風格來看,它更注重其在現實中的運用,更接近生活的本質和真諦。
《讀者》則是一本定位于公民和大眾的雜志,力求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提倡輕松閱讀、快樂閱讀。作為文摘類雜志,《讀者》所刊登的文章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但無論是曲折感人的故事,優美雋永的散文,還是意境深遠的詩歌、犀利風趣的評論,甚至是知識介紹性文章、漫畫與幽默,其選擇都力圖以人文主義為標尺,以獨特的人文色彩、深刻的人性關懷溫暖讀者的心。正如曾任《讀者》主編的彭長城所說:“我們用持久的,人性的東西打敗了時尚的、熱點的東西。”
2. 編輯模式
美國《讀者文摘》的編輯方針是“每月從一流雜志選出文章加以精簡,務使文意緊湊,以保持永久可讀性”。“濃縮”是其重要的編輯原則。為了確保稿源充足,讀者文摘出版公司與美國35家雜志簽署了獨家轉載協議,幾乎涵蓋所有美國名牌雜志。《讀者文摘》編輯選擇稿件時,遵循著名的“編輯三問”: 第一, 它是否值得讀者思考和討論?第二,它是否能引起大多數人關注?第三,它是否歷經時間淘洗仍有閱讀價值?
除了編輯的創造性,《讀者文摘》還以其原創作品而聞名。20世紀30年代,《讀者文摘》開始引進原創作品。最初的嘗試是,《讀者文摘》的作者或編輯寫成的文章,先在其他雜志首發,再由《讀者文摘》轉載,作者的稿費和其他必需費用都由《讀者文摘》承擔,即所謂的“預刊”。到20世紀70年代,原創作品和預刊文章的比例達到80%,甚至取消了那些具有“文摘”風格的預刊文章,還其原創的本來面目。
有了原創文章,文摘雜志才能發出獨立的聲音。《讀者文摘》通過兩種方式來發出自己的獨立聲音:一種是“協議式原創”,《讀者文摘》雜志向某位作者約稿,先把這篇文章發到一份發行量只有幾千份甚至幾百份的報刊上,然后《讀者文摘》雜志再轉載此文。與此同時,《讀者文摘》雜志分別與作者、首發文章的合作報刊簽訂協議,通過嚴密的協議確保《讀者文摘》雜志成為第一份發表此文的媒體;另一種是“專題式策劃”,對于某一極具價值的事件或問題,《讀者文摘》雜志把關于這個事件或問題的不同報道作為素材,整合成深度文章。
《讀者》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逐步增加每期的原創稿,并創立了自己的原創版,但與《讀者文摘》相比,原創作品數量尚少,質量也不是很理想。對于文摘雜志來說,原創作品必須是轉載作品所不可替代的精品,引進才有意義。《讀者》的原創文章確實都是佳作,但絕大多數仍是關于人生情感故事的散文,體裁單一、內容單薄,和其他轉載作品沒有本質區別,很容易被代替,讀者也感覺不到它們的獨特性和唯一性。《讀者》(原創版)與《讀者》相比,偏重于作家對社會、對生活的感悟、體驗,故事性比較強,文學色彩濃厚。讀者定位以年輕人為主,可能會吸引一些寫作愛好者,讀者面相對較窄。
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絕大多數文摘期刊仍停留在原始初級的“原文轉載”、“部分摘錄”階段。這種缺乏創造力的內容制作和編輯模式,使文摘期刊面臨著一個“山重水復”的困境。從美國《讀者文摘》的編輯模式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第一,引進原創作品,確保內容的獨家性。個性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長期以來,原創刊物在萎縮,文摘刊物卻在增加,需求越來越大而資源越來越少,導致大家對同樣的出版資源進行拼搶。輾轉摘抄,“一窩蜂”,內容“撞車”現象越來越嚴重。文摘類雜志的同質化傾向已成為突出問題,而引進原創作品是應對同質化的一個有力舉措。
第二,增強策劃意識,提高文摘的鮮活度。要提高編輯的策劃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比如,結合具有時效性的社會熱點話題,主動地、有意識地采集信息,提煉主題,編選文章,融合多種資料,甚至進行原創。同時,編輯要有敏銳的時尚感知力,善于包裝新信息。美國《讀者文摘》副總裁、全球主編佩姬·諾思羅普說:“當我們用google對一個問題進行搜索,可以得到上千條信息。而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有人帶著他們穿越問題看到本質,給予他們洞察力,給他們簡單的易懂的信息。我認為,雜志在新信息的包裝方面是最好的。”
第三,培養編輯團隊,增強自身競爭力。“雜志是主編的影子”,編輯素養決定了雜志的水準和興衰。美國《讀者文摘》的編輯力量曾多達200多人,其特約編輯和作者中不乏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的加盟使雜志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我們應該意識到,想要辦好一本文摘期刊,使其在同類期刊中有競爭力,僅靠幾位編輯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培養社內編輯人員,還應考慮聯系和建立社外作者隊伍,培養各個領域、各種專長的薦稿人、特約編輯、簽約作者等。
3. 品牌打造
立足于強大的品牌價值,《讀者文摘》進行了有效的品牌延伸和多種經營。除了英語原版,《讀者文摘》在美國出版了包括西班牙語版、大字體版、盲文版和錄音版在內的多種版本。另外,《讀者文摘》還推出了公司網站和各雜志網站等,不僅提供數字版本讓讀者下載閱讀,通過電子郵件和互聯網推銷雜志,與讀者在線交流并提供服務,還延伸到音頻、圖片、文本、視頻領域,也包括用互動討論加強讀者參與度。讀者文摘集團在20世紀末,扭轉了一個雜志包打天下的單一經營模式,開始逐步擴大自己的陣營,并收購了雷曼雜志出版集團。除了《讀者文摘》,還出版有27本雜志,其中7本雜志的發行量超過100萬份,內容涉及食物、家居和語言、學習、旅游和健康等。讀者文摘集團充分利用《讀者文摘》龐大的讀者數據庫和雜志內容資源,開發出多種符合品牌形象、編輯理念和市場認知的特殊興趣出版物。
《讀者》初步形成品牌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為品牌成長期,21世紀以來為品牌升值期。在《讀者》品牌形成、成長、升值的各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內容的高品位、高質量,在這方面,《讀者》可以說是有口皆碑,并由此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美譽度和用戶忠誠度;二是由巨大的市場份額所產生的廣泛知名度,《讀者》的月發行量一直占據全國首位,在世界綜合性期刊中也僅排在美國《讀者文摘》《國家地理》《時代周刊》之后,列居第四位。
與《讀者文摘》相對應的是,《讀者》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建立了一系列的子刊群,其中包括:《讀者》(鄉土人文版)、《讀者欣賞》、《讀者》(原創版)、《讀者》(海外版)以及《讀者》系列叢書。此外,還有《讀者》(大字版)、《讀者》(維文版)、《讀者》(繁體字版)等適應不同類型讀者需求的版本,充分體現出雜志對市場變化與需求的敏銳嗅覺,對市場細分的把握。而《讀者人文讀本》又是專門為學生量身定做的,被譽為“中學生的心靈雞湯”。在基礎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人文思想和素質的今天,將文學性和人文性完美統一的《讀者人文讀本》可以說是急教育之急,想教育所想,成為最受中學師生歡迎的課外讀本之一也就理所當然了。所有的這些子刊都與原有的品牌很好地連接在一起。她們雖然有著各自的定位、不同的讀者群,但都秉承著《讀者》的人文個性與風格,互為補充。《讀者》這種人文關懷的精神不僅影響了旗下的諸多版本,并且延伸開去,成就了“讀者出版集團”的強勢品牌。
二、“《讀者文摘》尋求破產保護”帶來的啟示
1. 堅持內容創新,不斷培養新讀者
《讀者文摘》此前申請破產保護,導火線是金融風暴壓力下廣告量的減少,實質原因則是一味地沿襲傳統辦刊方向,讀者流失嚴重,使它難以應對互聯網出現所產生的挑戰。據統計,《讀者文摘》的中堅訂戶主打年齡層在52歲,超過廣告客戶青睞的18至49歲,導致廣告收入下跌,讓這本雜志陷入經營困難。在今天這樣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時代,審美觀念在變、語言環境在變、閱讀習慣在變、期刊市場在變……因此,期刊也必須隨之不斷改變。在很多人眼中,《讀者文摘》是“用持久的、人性的東西打敗了時尚的、熱點的東西”,然而,溫情脈脈的回憶終究無法抵擋閱讀習慣改變的大勢。
為了讓雜志變得更年輕、更活躍,《讀者文摘》曾嘗試著根據青年人的口味來設計雜志的內容和形態,但原來的讀者已經老化,而新的讀者又沒有及時培養起來,一些嘗試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正是看到《讀者文摘》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讀者》一方面提出“與讀者一起成長”這一口號,以貼近的內容和貼心的服務穩固老讀者;另一方面,提出“伴隨著《讀者》成長的孩子是不會變壞的”和“高考的風向標”這兩個口號,通過全新的內容打造和精心的內容選擇培養新的讀者群。此外,為吸引年輕的讀者,《讀者》還開辟了新的發行渠道,比如,積極開展《讀者》進高校活動。
2.重視培育新媒體,加快數字轉型步伐
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讀者文摘》衰落的必然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文摘類期刊摘選其他媒體文章,其實是一種“信息整合”,作用是幫助讀者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選取更為有價值的閱讀內容,但是網絡媒體和電子閱讀興起以后,網上信息不僅更為豐富、更新更快,其信息整合能力也更加強大。讀者想閱讀某類作品,完全可以通過專門頻道或搜索引擎自由地讀取,還能夠在閱讀中感受互動性。這是文摘類雜志所無法企及的。在此情況下,傳統期刊要想滿足讀者的需求,進而贏得市場,就必須培育新媒體,加快數字化探索步伐。
美國《讀者文摘》總編輯利茲·瓦卡雷洛不久前宣稱,該公司正在努力創建自己的“全球在線品牌”,為新用戶和已有用戶提供強烈吸引力的在線體驗。《讀者文摘》目前是亞馬遜Kindle Store中第二暢銷的雜志;蘋果也向其透露,該雜志也是同類產品中收入最高的應用。《讀者文摘》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已經在臉譜(Facebook)上吸引了115萬次Like按鈕點擊量。瓦卡雷洛讓每一名全職員工都同時供職于數字版和印刷版,還對數字版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以便充分發揮平板電腦的優勢。《讀者文摘》的書評和節選得到了很多平板電腦讀者的好評。
令人欣慰的是,國內期刊也開始積極向“新媒體”轉身,制訂適合各自發展的新媒體戰略,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一些期刊與廣播、電視、移動媒體等相結合,豐富和提升讀者的體驗。《讀者》雜志的網站設立了各具特色的欄目,不但有《讀者》系列刊物和系列叢書的內容及信息,還有滿足不同讀者口味和需求的頻道。讀者出版集團于2010年成立了數字出版中心,全面啟動數字出版工程,2012年7月還推出了名為“悅讀”的平板電腦,使用最新的安卓操作系統。與一般平板電腦相區別的是,這款平板內置了《讀者》雜志30年期刊的電子版本。《讀者》還要推出自己的手機。這些數字化新品將利用《讀者》雜志的“云圖書館”項目,不管使用者身處全球的哪一個角落,都可以進入“云圖書館”下載由《讀者》雜志提供的數字出版內容。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于傳統文摘期刊來說,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正應了這句話。新媒體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做大做強的有力武器。一切皆在于文摘期刊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選擇自己的道路,把握自己的未來。
[1]葉新.《讀者文摘》的品牌拓展之路[J].傳媒,2007(1):49-50.
[2]董妍.25年《讀者》中國期刊第一品牌[J].國際廣告,2006(10):20-21.
[3]周琴.從《讀者》看文摘類期刊的風格困境[J].傳媒觀察,2006(4):24-25.
[4]楊潤秋.從美國《讀者文摘》看中國文摘期刊的出路[J].編輯學刊,2007(5):53-56.
[5]趙晨.《讀者文摘》破產傳統與新興媒體的博弈[N].經濟導報,2009(33):43-44.
[6]林伶,郁金香.耄耋之年,期待涅槃——《讀者文摘》將有新動作[J].出版參考,20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