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操,指人的氣節、操守,通常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水位線。最近有一句網絡流行語:節操掉了一地。指的是為人處世沒有下限,臉皮厚,沒有廉恥之心。譬如說腐女們看到奧運會上德國體操隊的帥哥們忍不住YY一下男同情節,我們可以說她們節操掉了一地;比如有宅男說:“我要OOXX二次元世界里的所有妹子。”這種妄語也是節操掉了一地的表現。
不過這種笑罵式的損語多半是開玩笑,并沒有人真會因為你YY凌波麗或是涼宮春日就認為你這人沒有節操、無恥齷齪。但是正是這樣的一種玩笑心態逐漸“成就”一些人的無節操言行。周克華被擊斃后,有網友開玩笑——馬加爵:“你來了。”周克華:“我來了。”馬:“等你八年了。”周:“是啊,八年了,我也沒閑著。”馬:“洗衣機買到了嗎?”周:“晚了一天,沒趕上京東。”馬:“……”
說句心里話,這個玩笑我看不出有什么笑點。想必死者家屬看了都會很痛苦。人命生死,于某些人看來不過是場游戲和茶余飯后的談資。這真的比周克華開槍殺人還要恐怖。
周克華在重慶開槍后,輿論也在第一時間跟進。與此同時,“爆頭哥”這個稱呼也開始出現在了各類媒體的醒目位置。“哥”這個字,本應帶著尊重與親切,可是,“爆頭哥”能傳遞給我們什么東西呢?暴力美學?如神槍法?嗜血精神?我想只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戲謔和嘲弄吧。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罪犯,卻被冠以“哥”的名號,這其中既傳遞出當下網絡語言的貧瘠匱乏,也折射出很多社會成員已經喪失了嚴肅思考和莊重表達的能力。
而當年的“9·11事件”發生時,有國人在電視機前歡呼美帝國主義遭殃;10年之后,有人在顯示屏這頭為一個殺人慣犯吹口哨。罪惡需要用制度和法規來約束,而娛樂至死的情緒宣泄卻更需要道德節操的背書。從藥家鑫案開始,輿情情緒的無節制宣泄和近乎不負責任的口水都已經脫離了理性的軌道。如果一個社會一直都無法找到對人性的尊重,那么這個社會與高度分工的蟻穴幾近無異。
(作者系媒體編輯,中英文翻譯,日本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