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是最近輿論的最大熱詞。今天的改革已不同于30多年前,無論是改革的共識還是改革的路徑,以及改革的難度都超乎想象。本刊編發(fā)這篇文章,意在告訴讀者:對于今天中國的改革而言,如何改,怎么改,其實是第二位的問題,關鍵是要重新凝聚改革的共識,形成二次改革的基本理念,這才是最重要的。
近日,國務院下發(fā)通知,批準了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實事求是而言,《意見》所涉及的內容,都是當下我國改革的關鍵領域時不我待的問題,比如,鐵路體制的改革問題,民間投資進入金融、基礎設施等壟斷領域的問題,養(yǎng)老金的全國統(tǒng)籌問題,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總體方案問題等。《意見》強調的改革攻堅的一些原則,更是令人非常期待。
然而,對于如此重要的文件,坊間普遍反應非常平淡,鮮有媒體對此進行深度的關注和評論,這的確值得深思和關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其一,一些改革長期以來止步不前,年年列為重點,年年沒有任何實質性突破,民眾對改革出現期望上的厭倦、失望和疲勞癥。比如,對于民間投資進入壟斷領域的問題,具體如何進入,何時進入,一直沒有任何切實有效的辦法。其二,一些改革舉措,依然沒有脫離讓民眾支付成本的思維,改革不僅沒有給民眾帶來利益,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讓其受損。其三,一些改革,既沒有量化指標,也沒有時間表,民眾年復一年看到的,只是“繼續(xù)深化”、“繼續(xù)完善”、“進一步理順”、“穩(wěn)步推進”等一些操作性不強的東西。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今年要出總體方案,可是到了《意見》中,卻軟化為“抓緊制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今年能否出臺,又有了懸念。其四,一些領域的改革,與真正的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馳。比如金融改革,應該以開放的思路,而不是依然秉承由政府加強管理的思路,建立什么“金融國資委”絕對是金融改革的重大倒退。其五,一些改革,缺乏民眾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渠道,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關起門來由少數人搞,民眾缺乏對抗利益集團的途徑,改革要么成了作秀,要么成了既得利益者之間劃分利益的游戲,挫傷了民眾對改革的熱忱和積極性。其六,一些改革的方案,卻由被改革者負責制訂,比如,鐵路體制改革方案,由鐵道部負責,郵政體制改革方案,由工信部負責。顯而易見,用刀子割自己的肉,難度是很大的。
的確,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難度越來越大,每走一步都很難,民眾對改革的期望值和改革本身的進展有較大的落差。總之一句話,每年都聽到要改革,然而,每年都停留在“深化”、“加快”、“研究”、“促進”、“完善”、“強化”、“抓緊”等沒有任何硬約束的字眼上,這是極為可怕的。改革的民意基礎越來越薄弱,改革的共識已經在逐漸破裂,這無疑是30多年來改革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如果“改革”二字只停留在表面,不動真格,“改革”事實上就已經不復存在。今天的改革已不同于30多年前,無論是改革的共識還是改革的路徑,以及改革的難度都超乎想象。在今天,經濟領域的深層改革更多指向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在缺乏一個整體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協(xié)調及談判機制的情況下,既得利益集團成為改革的阻力,而真正希望改革者卻鮮有任何參與改革的機會,缺乏改革的話語權和參與權。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承認改革的難度在增加,然而,如果因此就不推動改革,就在改革上無所事事,則是極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會斷送了改革。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
(摘自2012年3月27日《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