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邵縣“炫貧”,引起輿論嘩然,不過在現實中,各類“貧困”帽子已成為地方謀求發展的“金帽子”。
“熱烈祝賀新邵縣成功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成為新時期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今年春節期間,這則落款為“中共新邵縣委、新邵縣人民政府”的LED宣傳標語,讓人們又一次領略了貧困縣的“炫貧”。
面對“炫貧”,輿論嘩然,痛斥現行扶貧制度乃至呼吁“取消貧困縣”之聲不絕。然而,這一切真的是“貧困縣”之錯嗎?
“我們不爭,其他地方也會爭”
2011年底通過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今后十年,將“把武陵山區等11個連片特困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作為今后十年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和新邵縣一起列入國家武陵山區集中連片扶貧攻堅重點縣名單的,還有邵陽市的隆回、邵陽、武岡等七個縣市。邵陽市所屬九個縣市中,只有邵東縣不在名單中。
如果單純從地理區域看,湖南省內屬于武陵山區的,只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張家界市、常德市所轄區域,而邵陽、婁底部分縣市并不在武陵山區范圍內。不過婁底某縣常委會決定,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我們不爭,其他地方也會爭,到那時就落后被動了”。該縣扶貧辦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們通過在北京和省里的同鄉、老領導四處做工作,甚至拿著地圖說“雪峰山也是武陵山的余脈,最起碼也是‘邊緣區’”,終于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為“集中連片扶貧攻堅重點縣”和“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同一個概念。未來十年,國家將會對貧困地區在交通、水利、衛生、教育、旅游開發等方面進行大力扶持。例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將享受到中央財政發放的中餐生活補助費,每人每天補助三元。另外,具有武陵山扶貧重點縣資質的縣市,每個縣市每年國家至少下撥5.6億元資金用于扶貧開發。
“貧困”的利益
身處富裕地區的人們,不會想到一個“貧困縣”的帽子,對那里意味著什么。
2002年1月,新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到2007年底,全縣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102.1萬元,其中中央和省、市投入2843.4萬元。縣里運用這些資金,大大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和貧困村的生產條件。
和直接的扶貧資金、貸款比,地方政府更看重各種優惠政策。扶貧資金不僅要??顚S茫€要經過復雜繁瑣的申報程序,而優惠政策則意味著對投資的吸引力,意味著“放水養魚”。
新邵縣政府網站的信息顯示,目前新邵縣已享有比照國家西部開發政策縣、國家石漠化治理試點縣、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縣、革命老區縣等十項國家和省政策扶持帽子。依托這些政策優勢,新邵縣在項目爭取、轉移支付和基礎建設等方面,“十一五”期間累計爭取上級轉移支付10.67億元,年均增長27.6%。
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單獨設立了老區轉移支付項目,資金規模達到二十多個億。國務院于2006年提出中部六省的革命老區縣可享受比照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在省一級,也會有政策、資金、項目的重點支持。
2010年,湖南省桃源縣被批準為“革命老區縣”,獲得了比照西部開發政策扶持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僅此一項,全縣可多獲得6400多萬元的政策性資金補助。
被“異化”的“貧困”
2002年,邵陽縣成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當時邵陽所有單位均被要求放爆竹慶祝,全縣煙花爆竹售罄,連鄰縣的煙花爆竹都被搶購。
為了向客商證明投資環境優良,邵陽縣在宣傳材料中特意強調,來邵陽投資的企業,“不但可以享受革命老根據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西部大開發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還能享受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優惠政策和縣財政納稅獎勵政策、行政性收費減免政策”。
邵陽縣扶貧辦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將貧困縣的稱號稱為“金帽子”,唯恐失去,并且“請求繼續將我縣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范圍”,并稱這是“百萬邵陽人民的強烈愿望,更是十萬貧困群眾的現實所需”。
不過,在經過九年扶貧開發之后,這個縣的貧困問題仍然突出。2009年,縣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28.5%和48.8%,160個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等問題。
在一份招商宣傳資料中,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自豪地宣稱,江華政策優勢明顯,是湖南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還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湘西地區開發縣和比照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縣,是國家各類政策扶持的重點區域。
正是因為這些扶貧資金和優惠政策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江華縣出現了先努力脫貧,又努力戴“貧困帽”的怪現象。
江華瑤族自治縣是上世紀80年代確定的國家貧困縣。據媒體報道,到1991年,該縣仍然有數十個鄉寨不通電、不通路,甚至連基本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但1991—1996年間擔任縣委書記的周永亮為“政績”吹噓,稱江華的人均收入每年以500元的速度增長,1994年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家級貧困縣“帽子”被摘掉。正是憑著這些“政績”,周永亮于1996年官至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后因腐敗“落馬”。
一位當地干部調侃說,周永亮調走后,他的繼任者經過六年“艱苦奮斗”,終于在2002年又讓江華縣重新戴上了“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帽子”。
“戴帽”只是第一步
對于這些貧困縣來說,獲得稱號、戴上“帽子”,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只意味著取得了政策支持的資格。對于“帽子”背后具體的項目資金,還需要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申報。
為了爭取各種項目,各地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數年前,為爭取滬昆高鐵過境,婁底、邵陽兩地曾展開激烈交鋒。邵陽通過省里的邵陽籍領導獲得時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的支持,邵陽網友亦展開萬人“保路行動”;而婁底則成立“護路聯盟”,發起十萬人簽名,婁底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四處出動,向省里陳情,個別退休老干部則聲言若“護路”失敗將“臥軌”。
湖南省桃源縣老區辦對此也深有感悟。在獲得“革命老區縣”稱號后,該辦在一份文件中說:“優惠政策和扶持項目不是‘大鍋飯’,人人有份,而是有限的資源、激烈的競爭,必須搶前爭先,先人一步?!弊鳛樾芦@批的區縣,“名氣不如別人大,套路不如別人熟”,要想爭得更多的優惠政策,獲得更多的項目支持,各職能部門要抓緊與上級銜接溝通,找準關鍵部門,打通關鍵環節,有項目的爭項目,沒項目的掛上號。
邵陽市為了爭取市區上滬昆高鐵邵陽北站高速公路項目,從2009年下半年起,市委書記親自到省里向主要領導匯報爭取。最終,“省廳和高管局領導為我市爭取項目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將需兩年完成前期工作方可開工的項目,壓縮到半年完成并開工。
?。ń鹦l東、張源薦自2012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圖:趙國品)
編后:貧困縣“炫貧”傷不起
一個地區“特困”也好、“貧困”也罷,都說明這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領導干部還需奮發有為。而一些地方不以“貧困”為恥,反以“炫貧”為榮,原因正在于只要戴上“特困、貧困”“帽子”,就可以獲得持續的收益:不僅每年能獲得一大筆數量可觀的扶貧資金,還能享受相關配套政策,領導干部們更可以靠政策、資金來“拼政績”。
貧困縣“炫貧”傷不起。這不僅助長了“等、靠、要”思想,讓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資金“受傷”,還影響了資源的公平配置,讓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傷”,更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