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正在進行一項名為“阿凡達”的項目,打算在未來打造出可用人腦遠程控制的“機器人軍團”。這聽起來就像電影《阿凡達》的現實版。無獨有偶,在美國還有另一個“打造阿凡達”計劃,它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人類“永生不朽”的夢想——若是肉身死后,我們的記憶、思想可以在數字化替身身上保留下來,這是不是有點“靈魂不滅”的意思?美國永生人公司正在實施這項計劃。
讓機器人延續生命?
永生人公司負責人布魯斯·鄧肯說,“打造阿凡達”計劃始于2006年,比《阿凡達》電影上映還要早,因此并不是從電影里借鑒的靈感。永生人公司進行這項計劃是為了給客戶創建一個數字化替身。這個替身復制人腦的記憶,即使肉身消失,記憶仍可以得到永久保存。
布魯斯還介紹,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很多年,屆時會有一個具有人類情感和自主意識的機器人替身出現,“他”按照客戶的相貌打造,又移入了數字化記憶,可以按照客戶性格思考,算是個全方位替身。
試想一下,有一個與你外形一樣的替身,“他”復制了你的全部記憶,像你一樣思考問題、表達看法,等于是另一個你,即便你不在了,“他”也會長久存在,這是不是聽上去有種生命將會延續的感覺?
打造我的“阿凡達”
姑且不論機器人替身的外形,光是能復制記憶這一點就很令人心動了?!按蛟彀⒎策_”的具體方法是:上傳自己的照片、視頻、日記、信件等標有日期、地點、關鍵字的資料到“記憶檔案”上,幫助“數字化阿凡達”建立記憶。同時,還需要完成大量心理學、社會學問題,比如依據多種情景所反映的感受進行評定,如“我喜歡討好他人”、“我同情無家可歸的人”等等,使得替身能更好地反映個人性格。
“目前已經有12000名志愿者建立了‘記憶檔案’,并擁有了2.5D數碼形式的替身。他們還會時常和替身進行互動式訓練,使替身更像自己。目前這個項目是免費的。”布魯斯說。
復制的記憶相當有限
個人想擁有一個復制記憶的替身需要做這么多工作,“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與自身一致呢?
遺憾的是,很多專家對此并不樂觀。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尹文剛表示,在技術上確實可以復制記憶到數字化替身上,但是無法提供全部的記憶信息。比如潛意識,它如同水面下的冰山,人們無法將它表達出來,甚至當事人都不清楚,可是確實占很大比重。這一部分記憶無法復制,也使替身得到的記憶是殘缺不全的。
即便是殘缺的記憶其實也不是“復制”到替身身上的。在上海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負責人林龍年看來,永生人公司的計劃只是把個人資料匯總,“我們自己也可以收集個人信息,在數據庫中分門別類保存起來。這兩者并沒有本質區別。通過上傳資料獲得的記憶與人腦的真實記憶,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不能相提并論”。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記憶復制方法?林龍年認為,未來“腦機接口”技術或許可以直接“復制”記憶到機器人上。從理論上講,這一技術能100%復制記憶,但現在還無法實現,關鍵是對腦科學的研究還不夠。
“阿凡達”不會像人一樣思考
如果說復制記憶的結果雖不完美但尚能一定程度保存自身信息,那么要讓數字化替身根據這些記憶信息,像“原型”一樣思考就更遙不可及了。布魯斯樂觀地估計,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并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要到2030-2050年才有可能出現。
現階段的“替身”更像是把“原型”上傳的資料通過互動發表出來的機器,還談不上思考。在林龍年看來,iPhone 4S的語音應用Siri也有類似的能力,當面對某些問題的時候可以給出答案,不過這個解答的過程與人類思維是完全不同的。
“機器人回答問題需要龐大的數據庫,遇到任何問題都去數據庫中尋找答案。就像之前IBM的‘深藍’可以擊敗人類國際象棋大師,正是基于海量計算的概率選擇。而人類思考問題不是這樣的。人的思維有不確定性,會根據知識、信息擴充而重新判斷?!绷铸埬暾f。因此,即便“阿凡達”擁有了“我”的全部記憶,也不會像“我”一樣思考。
尹文剛還認為,“替身”像“原型”一樣思考不現實,“人類很多思維都是與潛意識相連的,有時思維不由自身控制。人在作出有意識反應前,大腦中已產生無意識反應,這個過程機器人做不到。同時,人并不是完全理智的,只是有限理性,而機器人無論什么時候都是理智的”。
?。ㄕ?012年2月27日《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