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現在數碼照片滿天飛,攝影大腕層出不窮,但真正能深入“后廚”拍到世界名牌服裝或奢侈品制造過程的人卻是鳳毛麟角。事實上,除了商業機密的限制及攝影行業內的方向細分這兩個客觀因素外,不論攝影師拿出多大的看家本領,也很難用區區幾張照片把這樣復雜的事情表達清楚——生產環節及各道工序實在太多了,僅憑照片肯定是不夠的。反之,光憑文字也滿足不了當下讀者的需求。圖文并茂才是最佳手段。特別是揭秘一件名牌服裝是如何誕生這類能引起讀者興趣的專題報道,要是沒有照片配合,簡直就是不熟的“半成品”。還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原則上,世界名牌產品并不等同于奢侈品,世界上許多價格令人乍舌的奢侈品也未必能稱得上世界名牌,通常只有那些少量生產,面向高端購買群體的才算。本文希望能通過這幾張照片,讓讀者對何為世界名牌有個大致的了解,并向其中一些人說明,他們的錢沒有白花,因為一件名牌服裝的出爐是一系列專業人士辛勤勞動的成果。
一件價格昂貴的名牌服裝是如何被設計定型以及需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完工,這的確是個有趣的拍攝題材,相信許多攝影師都不會放棄這樣的拍攝機會。同時,社會上對名牌服裝感興趣的也大有人在。盡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把一件價值不菲的名牌服裝套在自己身上,但還是有許多人非常想知道現如今這些華麗又昂貴的服飾的制造者和擁有者到底是些什么人。
保守點兒說,一件像樣的名牌服裝沒有50道“基本”工序,沒有幾百種主料和輔料肯定做不出來。這指的當然不是在西班牙或美國那種用流水線方式生產出來的流行名牌,而特指那些原則上只在法國、英國或意大利工作室里手工生產的,用料正宗,制作工序復雜,產量極低,出自名師之手的地道高檔名牌服裝。在全世界夠得上這個檔次的名牌服裝僅有50?60家。當然還有比這更“牛”的名牌服裝,它們從來不在乎所謂的知名度,因為它們的產品只在很小的范圍內銷售或干脆定制生產,知名度對它們來講毫無意義。外國報紙上曾披露過,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和死對頭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在意大利同一個鞋匠那里定做皮鞋,而那個叫“阿爾托里”的鞋鋪卻“默默無聞”。
對于名牌產品的理解應該是多層面的,它們之中可以分為大眾名牌和貴族品牌。在貴族名牌服裝的具體制作工序中,首先一條就是要“保證世上不能有完全重樣的”,僅這一項就夠人忙活的了。倒也是,到時候好容易做出來了,拿到時裝展示會或穿在名人身上一亮相,被人說是“抄襲的”或者是“誰誰曾經穿過的”,麻煩可就大了。如果和之前展示過的某件衣服撞衫了,那后來這件服裝的出品人錢掙不到手不說,弄不好還會把自己的牌子給砸了。但有誰能保證自己設計和最終做出來的服裝肯定不會有重樣的呢?至少看上去不會重樣,這條真的難以保證。雖然由于所用的材料涉及面極廣,完全重樣概率很低,但做高檔服裝畢竟不是天下獨此一家,“看上去差不多”的情況在所難免,尤其是花樣本來就少的男裝。現在,通過互聯網可以瀏覽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著名時裝設計師公開發表的作品檔案,以及著名人物在公開場合的著裝檔案,例如毛澤東、胡志明、斯大林和丘吉爾的正裝照都能查到。說句題外話,這些人才算有自己獨特的著裝風格呢。
相較之下,女裝由于式樣繁多,“撞衫”的可能性要小些。在服裝的樣式、選料和顏色上保持特色是女裝設計的重中之重。碰巧兩個人撞了衫,那第一個穿的人肯定占便宜,后被展示的服裝的設計師會感到臉面全無。所以,保留好名人著裝的照片資料對時裝設計師來講意義重大。憑心而論,不同品牌但看上去完全一樣的手工名牌服裝是沒有的,它們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差別。專業人士說,定做的高檔時裝從用料到式樣完全一樣的概率是幾十萬分之一,不過顏色或式樣有可能出現近似之處。
最初,設計一款時裝先要在草圖上畫出彩樣。盡管現在這道工序還保留著,但基本已經靠計算機來完成這項工作了。在沒完沒了的“紙上談兵”和不停地進出材料庫比對之后,就要動真格了。一件高檔手工時裝大約需要不下幾十種材料,但工作室要備有幾千種衣料,光各種式樣的扣子就得有上千種之多,有的甚至還需要專門定做。各種顏色的絲線少說也要五百種,拉鏈的種類也要備足同等數量。對于一個像樣的名牌時裝工作室來說,這一切是立足之本。所有材料都有專門的供貨商,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在歐洲)。雖然靠打電話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但這只是對法國和意大利而言,在其他國家則有一定難度。為了手頭方便,稀有的布料和輔料需要有一定的貯備,以防關鍵時刻青黃不接,誤了訂單,每筆生意都是大買賣,跑一單都心疼。
在正式動剪子之前,先要用手工方法將粗剪的衣料按未來的成品式樣縫出個大概,套上衣架試一試,隨時聽取各方意見進行修改。有時平面效果和做出來的立體實物不一樣,尤其是尺寸上容易出問題,那些極其合身的上裝做起來比裙裝的難度大得多,需要頻頻改動。在經過名師指點和七嘴八舌的討論后,才能動剪子精裁。至于啥時才能真正穿在掏錢者的身上就不好說了,快則一周,長則一個月;時間往往不會拖得太長,否則一來容易“泄密”,二來客戶也不干,很少有人定制高檔服裝是為了存著等升值,一般都是急不可耐地穿著它亮相。
一件精心制作的服裝千呼萬喚始出來,最先把它們穿上身的是一些和設計師關系極鐵的“內部模特兒”,就如同御廚做出的菜最先品嘗的不會是皇帝。這些衣模不一定年輕貌美、身段姣好,但一定是經驗豐富,可以指出服裝尚有哪些需要改進的行家。有時候毛病是設計師自己察覺的,有時候是試穿的人發現的,反正送到買主手中之前,再挑剔都不過分。如果要讓客戶挑出毛病,那一切就追悔莫及了。
人們不禁會問,到底有多少人最終能成為這些動輒就賣幾千或上萬美元一件的時裝的主人呢?你大可不必操心,肯定不是那些身材高挑的模特兒和廣大工薪階層,即便是所謂的高薪白領也跟它們無緣。類似照片中這樣的名牌時裝都是限量或定制,據說世上有能力消費這類時裝的人全加起來也就五萬人左右,最多不超過10萬人。前面已經提到,雖然一些人有消費高檔時裝的能力和心氣兒,但缺乏消費高檔服裝的身段和年齡,或許只能是常常看著好衣服干著急了。
法國超高檔服裝的固定買主大約有五千人,這些人買衣服的時候只認牌子不管價錢,是世界上最大方、最豪爽、最受賣主歡迎的顧客。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的夫人以及大明星妮可·基德曼都是其中一員。可惜這樣出手綽闊的人現在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另有大約五千人雖然也消費得起高檔名牌時裝,但老是愛討價還價,總琢磨著打個折什么的。把這兩部分人加起來,勉強能維持一批專吃這碗飯的頂級時裝工作室不關門。
估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世界名牌服裝的最大購買者和享用者。從航空發動機到數碼照相器材,從西服襯衣到皮包鞋子,從葡萄酒到冰激凌,只要是世界名牌產品,沒有一樣不是今天的中國人想買到手的。相比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買點兒世界名牌服裝改善改善生活,實在是小意思。但最好在把它們套在身上之前多了解一些品牌的來龍去脈,避免花冤枉錢不說,更不能讓人笑咱不懂行。其實甭管哪國人,大多數人對名牌奢侈服裝只是感興趣罷了,真正搞一件穿在身上倒未必覺得自在,光是看看這幾張照片就會讓大多數人斷了這個念頭。高級名牌服裝,知道不為過,看看還可以,但花錢去買須謹慎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