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病種
史載,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此后,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菌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
1889年,Richard Pfeiffer成功從患者體內分離出革蘭氏陰性菌的菌株,189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流行性感冒菌”,此時才正式公布這種細菌就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再次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起源于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硝煙正濃,但是給當時世界帶來威脅最大的不是戰爭,而是流感。當年大批運輸船將美國士兵從大西洋彼岸運到歐洲,在這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期間,從阿拉斯加到美國本土的流感病毒在美軍士兵中肆虐。據記載,一個兵營就有500多人患流感倒下,患病死亡的就有50多人,幸存的土兵又將流感病毒帶到歐洲戰場,引發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流感大流行,造成嚴重后果: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人數為50385人,而非戰斗死亡人數為55868人,其中絕大多數是患流感死亡。全世界在這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人數高達2000萬。
隨后,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1957年開始的“亞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1977年發生的“俄羅斯流感”。 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l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流感致死。
進入21世紀,在2009年發生了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最初只是在墨西哥及美國發生局部流行,但從2009年春季開始到2010年3月,它開始作為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1N1亞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導致的豬流感在全世界流行開來。世界衛生組織在2009年4月27日將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級別提升至4級,2天后提升到5級,6月11日又宣布提升到6級。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所經歷的第一場流感瘟疫。
由此種種,流感的危害可見一斑。

流感分類
輕型流感起病急、病情較輕,全身癥狀(全身酸痛、軟弱無力)與呼吸道癥狀(喉嚨痛、流鼻涕、咳嗽、鼻塞、流眼淚)均很輕。
典型流感開始可表現為畏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同時患者感到頭痛、全身酸痛、軟弱無力,也伴隨著眼眼睛干澀、喉嚨干燥、輕微的喉嚨痛。除了上述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涕、鼻塞,有時也會伴隨有胃腸道癥狀,加惡心、嘔吐、腹瀉等。發熱與上述此狀一般于1-2天達高峰,3-4日內熱退,癥狀隨之消失。乏力與咳嗽可持續l-2周。
流感病毒肺炎即流感病毒性肺炎,24小時內病情迅速加重,表現為高熱、乏力、煩躁、劇咳、呼吸困難、發紺,咳有血痰,雙肺密布濕性羅音和喘鳴,脈快細弱,病死率較高。此類病人較少見,主要發生于原有心臟病、慢性肺病患者或妊娠婦女、主要常見于小兒、老人或體弱多病、免疫力低下者。起病時與單純型流感相似,但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高熱不退、劇烈咳嗽、呼吸困難、咯血、紫紺等癥狀。病程可延長3~4周。
中毒性流感以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損害為特征。表現為高熱不退,血壓下降,譫妄(譫妄是一種急性腦病狀態,特點是伴有意識和認知功能障礙,在疾病伴發軀體功能紊亂的時候會造成上述情況。)、驚厥、腦膜刺激征等腦炎腦膜炎癥狀。
腦炎型流感患者起病驟急,一開始就非常嚴重,常表現為高熱、神志不清,頸項強直(指由于支配頸部肌群的神經受到刺激后,引起的頸部肌肉發生痙攣性收縮和疼痛,頸部僵直,活動受限,被動屈曲頸部時有阻抗感,下頜不能貼近胸部)、抽搐等腦炎的癥狀。
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絕大部分是由b型流感桿菌所致。流感桿菌僅侵犯人類,發病年齡以3個月至3歲嬰兒為主,因為2個月以內的嬰兒體內有來自母體的殺菌抗體,故很少患病,其后隨著年齡增長,來自母體的特異性殺菌抗體下降,而自身尚未能產生足量抗體,故易患此病。
胃腸炎型流感少見,以腹瀉、腹痛、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
老年人流行性感冒患者易并發肺炎,高齡、體弱或合并有心肺疾病者預后常較嚴重。60歲以上老人發病率較高,病情較重,因感染此病毒而死亡的情況比其它年齡高。
小兒流行性感冒小兒嚴重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特別是嬰幼兒容易并發肺炎和腦膜炎。
副流行性感冒副流感病毒為RNA病毒,在成人中常引起輕型上呼吸道感染,而5歲以下兒童主要為下呼吸道感染,且發病率最高。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的毒株引起的人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情輕重不一,嚴重者可致敗血癥、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而致人死亡。
流感的預防
流感重在預防,遵循傳染病防治的一般規律。由于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與年齡、性別、職業等無關,對這樣一個高度易感的疾病,要預防必須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對易感人群進行必要的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般預防早期發現,迅速確診,加強監控力度。對病人做好隔離,病人是主要的傳染源,自潛伏期末即有傳染性, 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隨咳嗽、噴嚏排出體外,同時還應注意由于部分免疫,有些人感染后可不發病,成為隱性感染,成為人群的隱形傳染源。
藥物預防金剛烷胺或金剛乙胺預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對無保護的人群可以進行藥物預防。由于金剛烷胺具有中樞神經系統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婦及有癲癇史者禁用。也可用板藍根、大青葉各50克,野菊花、金銀花各30克,四味中藥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熱開水沖泡,片刻后飲用;或者用貫眾、板藍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開水沖泡后代茶飲。以上兩方清熱解毒功效良好,具有較強的抗病毒功效,適用于流行感冒。
疫苗預防目前,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種手段。流感疫苗是根據病毒的變化來制造的,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在世界各地建有110個流感監測點,其中有7個建在我國,負責監測和預測流感爆發和流感病毒的變異。每年2月,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主持召開各個國家流感監測專家會議,匯總、分析可能爆發和流行的毒株,疫苗廠商據此生產疫苗,故流感疫苗應一年接種一次。
預防流行性感冒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6個小細節:
1.勤洗手。研究結果表明,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70個小時。感冒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時會將病毒沾在手上,健康人若與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場所接觸了患者觸摸過的物品,手上就會帶有感冒病毒,所以勤洗手十分必要。 日常生活飲食需要注意,經常鍛煉身體提高免疫力。
2.勤換牙刷。人們每天都要使用牙刷,若上面帶有病毒,則容易反復感染;另外,牙刷常處
于潮濕狀態,病原體易滋生繁殖,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3.腳部保暖。腳對溫度比較敏感,如果腳部受涼,會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使人容易受感冒病毒侵擾;同時提倡冷水洗臉。
4.飲食清淡。“三高”飲食會降低人體免疫力,飲食過咸會使唾液分泌及口腔內的溶菌酶減少,并降低干擾素等抗病因子的分泌,使感冒病毒易進入呼吸道黏膜而誘發感冒。
5.精神愉快。醫學家通過觀察發現,精神緊張、憂郁的人,體內抗病毒物質明顯減少;局部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
6.合理睡眠。經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時體內會產生一種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物質。因此感冒病人保證充足睡眠十分重要。
鏈接
流感滅活疫苗:副作用小,僅1%~2%的接種者出現發熱和全身反應,約25%的人在接種局部有輕度反應。
接種對象主要是老年人、嬰幼兒、孕婦、慢性心肺疾患、腫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長期服用水楊酸制劑者。應接種2次,間隔6~8周。成人每次1ml,以后每年皮下注射1ml加強一次。
流感減毒活疫苗:將其接種在健康人的鼻腔引起輕度上呼吸道感染從而產生免疫力,接種后2~3天可發生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和輕度發熱,1~2天后消失。
當病毒出現新亞型時人群缺乏免疫力,在尚未流行的地區或人群,除有禁忌者外,應進行全面接種;當病毒僅在同一亞型內發生小變異時,接種對象主要為醫務人員、保育員、炊事員、服務行業人員及海港和交通運輸人員等與傳播疾病有密切關系的重點人群。在農村則應優先對小學生進行免疫。一般在流行季節前1~3個月內接種。老年人、孕婦、嬰幼兒及患有嚴重糖尿病或慢性心、肺、腎疾患者,有過敏體質及發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