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腦)是由乙腦病毒(JEV)引起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治療上無特效藥物,病死率高達5%—35%,且致殘率高(20 %—50%),是威脅人類特別是兒童健康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傳染源為家畜家禽,主要是豬,其次為馬、牛、羊、狗、雞、鴨等。動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癥,致使蚊蟲受染傳播。蚊類是主要傳播媒介。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以學齡前兒童發病率最高,二次發病者罕見。本病流行有嚴格的季節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6—9月。
乙型腦炎的癥狀有哪些
本病潛伏期5—15天,癥狀以高燒、驚厥、昏迷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為幾個階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現為全身不適、頭痛、發燒、常伴有寒戰,體溫38℃—39℃,嚴重者高達39℃—40℃;幾天后中樞神經感染加重,出現意識障礙,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驚厥或抽搐,頸項強直,受影響肢體出現麻痹,有的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 極期過后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系統癥狀逐日好轉,重癥病人仍可留在神志遲鈍、癡呆、失語、吞咽困難、顏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病人也可有軟癱。
怎樣區別乙腦和流腦
乙腦和流腦雖然都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也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首先,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此種病毒通過蚊蟲先在牲畜(如幼豬、馬、牛等)中傳播,而后再傳播給人。流腦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是由帶菌者或病人經呼吸道飛沫傳染。乙腦流行有嚴格的季節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流腦流行每于冬末開始,春節盛行,到初夏就明顯下降,季節性不如乙腦嚴格。兩種病發病開始都有發熱、頭疼、惡心嘔吐,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但乙腦病人沒有菌血癥期,不會出現皮膚淤點,也少有很快出現休克者。兩者的腦脊液化驗結果也有很多不同。流腦在腦脊液涂片或培養時可發現腦膜炎雙球菌,腦脊液渾濁如米湯樣,白細胞數和蛋白質明顯增高,而糖和氯化物減少;乙腦的腦脊液呈澄清或微混,白細胞數和蛋白質僅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流腦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控制感染,而乙腦因是病毒感染,至今尚無特殊治療法。
怎樣防治乙腦
接種乙腦疫苗是預防乙腦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接種的乙腦減毒活疫苗程序為8月齡接種第一針,2周歲時接種第二針。若未及時接種,8至23月齡兒童需補足完成一劑次接種,2歲及以上兒童需補足2劑次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