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疼痛是經常發生的事。疼的時候,脖子不能活動,甚至睡眠之中翻身時都能疼醒。許多人都會認為自己得了頸椎病,到醫院拍片子檢查,往往得出“頸椎退變”、“頸椎骨質增生”、“生理曲度消失”、“神經根孔變小”之類的無聊結論。
其實大多數人頸肩痛的原因都是一個——疲勞性損傷。是傷,不是病。
凡是有頸肩痛的人,在疼痛前一到五天內都有一次長時間伏案低頭或仰頭的經歷,或者有躺在沙發或枕頭上看電視的經歷,或者有高枕或座位睡眠的經歷等,總之有頸項肌長時間使用的情況。原因知道了,就知道該怎樣做了。
第一步,相對制動。不論什么原因的疼痛,都盡量不要活動,活動就會使疼痛加重。
第二步,冷敷。不論冬夏,北方的人可以用塑料袋裝涼水放到疼痛地方,南方人就沒有這個條件,但可以把裝了水的塑料袋放到冰箱冷藏一下再用。更簡單的方法是到超市買幾袋袋裝牛奶或飲料,放到冰箱冷藏格,輪流使用。注意:冷敷期間,不能換熱敷。因為所有的損傷都是在第三天到第十天是水腫高峰。醫生往往會告訴你第一天(二十四小時)冷敷,以后就熱敷,弄得你疼痛加重。這不是那醫生的師傅沒有帶好,就是醫生在學校沒有學好。
第三步,檢查。片子還是要拍的,除非你能肯定自己不是長腫瘤或其它原因可以不拍。如果拍片子發現其他問題,就按部就班地解決。
第四步,治療。實際上,第一、二步就是治療。原則上主張盡量不用止痛藥(除非痛得受不了)。疼痛是個警號,隨時提醒我身上有傷,就可以老老實實地不活動,等到活動發現不疼時,傷就好了。吃點止痛藥也無所謂,無非就是疼痛期延長一些。
頸肩痛重在預防:第一,不長時間持續低頭和仰頭,頸項肌不出現疲勞就不會出現疼痛。一般持續低頭或抬頭三十分鐘就要變換一下體位。第二,是要有很好的枕頭,才能休息好頸項的肌肉?,F在市面上治療頸椎病的“科學”枕頭不計其數,其實都是廢物或有害物。好枕頭的標準有三條:一是必須是散顆粒狀;二是分量要輕;三是填充不能過實(長方形枕頭豎提起來,填充物不能少于枕頭長度的三分之二,不能高過四分之三),符合這個標準的只有蕎麥殼、稻殼、桑蠶屎等,綠豆、黃豆或米粒都太沉了;以蕎麥殼枕頭為例,放平枕頭躺下后,用后腦勺一晃,形成的圓形凹陷是枕后腦的,形成的坎是枕脖子的。兩側高出的部分是翻身側臥枕頭的。避免一側頸部肌肉受傷。那些因為頸項肌疼痛而放棄枕頭的人是錯的。一個好枕頭不僅可以避免頸項肌損傷,還可以使受傷后疼痛的頸項肌恢復如常。
諸如絲綿、駝絨、棉花、化纖等填充物的枕頭,雖然價格不菲,但也只能扔了。(本資料由“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 net.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