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現如今,觀察身邊的報刊、廣播和電視就不難發現,新聞界正悄然走出諸如“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之類的傳統方式,努力探尋一條更加靈活、更有潛力的新聞寫作路子。盡管事實是新聞的第一要素,盡管電視需要張揚的鏡頭語言,但在新聞實踐中,若采取簡單、平淡的新聞語言來報道新聞事件,往往顯得呆板、干巴巴,觀眾不易接受;而若采取一定的文學性的表現手法,就能彌補新聞語言的不足,以軟補硬,就能使新聞作品更生動有趣,耐人尋味。
所謂“文學性表現手法”,即將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白描、倒敘、插敘、對白、比擬等手法,運用到新聞報道之中,從而給人以美的感受。
1.短消息。電視新聞短消息的特點是短小快捷,直裁了當,容不得拖泥帶水。一般認為,短消息報道難以運用文學性的表現手法。但最近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藏羚羊渡河遷徙的新聞,擬人式的導語,感人的情節,以及新鮮、活潑的語言,描繪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人心馳神往。由此可見,短消息的電視新聞報道完全可以運用文學性的表現手法,其功力主要來自作者的觀察力、知識面和駕駛語言文字的能力。
2.長消息。電視新聞中優秀的長消息報道大多都成功地運用了文學的表現手法。2010年,宛都播報積極參與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南水北調中線行”采風活動,行程一個月,集中報道沿線各省市在南水北調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累計發稿40余條長消息,特別是在南水北調中線行”大型采風團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點——北京頤和園團城湖舉行注水儀式時,我們這樣寫到:“把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丹江口庫區取來的一壺清水注入明渠,南陽,北京,雖遠隔千里,此時此刻,由于一壺清水的注入,調水情、奉獻情、感激情,這情與情的相牽,也許從此,再也剪不斷。”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些文學語言的升華,活動現場的情緒就不能很好調動起來,活動的價值、意義也不能很好體現出來。
3.現場特寫。特寫新聞往往以時效性強、形象生動而受觀眾青睞。為此,我在實踐中注意選擇典型的人與事,運用文學的手法寫作。如:在2010年10月16日重陽節到來之際,宛都播報欄目為十六對金婚老人們舉行了“相約九九?金婚大典”儀式,在記錄現場每一個精彩畫面的同時,我們加上了這樣的解說:伴著溫馨浪漫的婚禮進行曲,十六對老人穿著喜慶的服裝,手捧鮮花,在眾人的祝福聲中,手挽手緩緩走上紅地毯。他們,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共結連理,他們與時代一起經歷大起大落,卻依然牽著彼此的手,安然走到21世紀的開端。可以說,這樣出情得現場特寫,如果缺乏很好的文學語言烘托,將是多么蒼白無力。
近年來,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本人的新聞報道范圍不斷拓寬,涉及到考古、戲劇、工藝美術、農林畜牧、城市建筑、生態保護、地質學、旅游景觀等,均采取了文學性的表現手法進行報道。在采寫過程中,堅持不恥下問,拜能者為師,翻閱了大量的經典古籍及工具書、參考資料,努力使自己從不懂到懂,從外行變成內行。尤其是一些歷史跨度大,涉及面廣的新聞稿,為增加文學性,還嘗試采用戲劇與電影創作的表現手法,增加文章的節奏感和跳躍性,具有較強的鏡頭感和畫面感。
當然,新聞的真正價值,還是新聞事件本身的意義及內涵。因此,我們在注重增加文學性的同時,不能因刻意追求表現手法,而忽略對主題的提煉。文學性的表現手法只是起到襯托、添彩的作用,不能濫用泛用,否則就會本末倒置,甚至造成新聞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