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每一個“借口”
公司新招了一批業務員,可他們業績最好的一天也只能推銷兩三件產品。
總經理激憤批評,有幾位業務員想說什么卻被打斷。接下來,業績依舊很糟。
助理對總經理說:“為什么不讓他們把話說完?”
總經理回答:“為失敗找借口,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助理說:“萬一他們說的是好建議呢?”
總經理覺得有道理,于是找到那幾位業務員。
那幾個業務員告訴他,產品操作程序太復雜,說明書又太簡單,所以很難介紹好產品,建議公司進行系統培訓。
總經理采納了這個建議,業務員們的銷售業績大大提高。
在職場中,我們時常聽到“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這類團隊戒律,其實這非常有礙于團隊的和諧與發展,多聽一聽那些所謂的“借口”,反而更能增強團隊上下層之間的親近感,更何況有些借口可能是好的建議。
(摘自《中國花卉報》 陳亦權/文)
管理就是把細節量化
“攜程網”接線員聲音輕柔,業務嫻熟,一般150秒內就能幫顧客完成預訂。
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接線員怎么說、說什么,都是經過長時間訓練的。
最初,“攜程網”高管將接線員的對話錄下來,一遍一遍地聽,一個字一個字地斟酌,最后才形成了目前的標準。
“不要小看這150秒,每個人節省出兩分鐘,我們就能節省很多人力。”“攜程網”CEO范敏說,“外人可能覺得不算什么,但在幕后我們卻有20多個環節,一共涉及61項服務、211個可能存在的缺陷。對接線員進行考核時,這些都是得分點。在不斷量化之下,‘攜程網’的接電話服務就像是流水線上制作出的產品。”
正是量化管理,使“攜程網”持續九年保持同行業龍頭地位。
(摘自《瀟湘晨報》 胡遠志/文)
良好業績“盯”出來
鞋廠接到一家日本公司的訂單,要求一周內生產30萬雙鞋。
交貨當天,日本公司驗貨員原田前來點貨,發現少了5000多雙鞋,便拒絕接貨。
鞋廠廠長承諾盡快補上,讓原田先回日本等著。
原田并未回日本,而是帶著行李住進了廠房:“如果沒有明確交貨時間,我就一直住在這里。”
廠長以為原田只是說說,沒想到他每隔20分鐘就來找一次。廠長心煩意亂,說馬上召開專題會議。
廠長本想開會做個樣子糊弄一下,但原田要求旁聽,結果“假會”開成了真會——最后形成決議,交老唐執行。
會一結束,原田又“盯”上了老唐,最終,5000多雙鞋竟比預期快半天完工。
廠長無比感慨:原來良好業績不是喊出來的,而是“盯”出來的——因為人們往往不做你所期望的,只做你“盯”著的。
(摘自《企業黨建參考報》 徐立新/文)
好員工是“貼”出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由于兵力不足,決定組織犯人上前線戰斗。為此,特意派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訓練。
心理學專家要求犯人們每周給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要犯人們在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正如他們信中所說。
心理學家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簽效應”。
這一規律在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例如,管理者如果老是對著員工吼“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時間長了,員工就會真的成為“笨蛋”。所以,管理者應戒除嘲笑、羞辱、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員工“貼”正向的標簽。
(摘自《大河健康報》 翟一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