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以及市委四屆一次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多次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這是在科學發展、富民興渝新形勢下,對全市黨員干部發出的動員令,也是對黨員干部必須提升“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能力的總要求。
有人說:“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并不難啊,凡事為老百姓著想唄!”
作為黨員干部,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不僅要求心中“想得到”,更要有能力“做得到”——要“增能量”。
2010年,市發改委干部繆為在為城口縣嵐天鄉做移民規劃。
“要200萬元。”她得出結論。
不久,繆為來到嵐天鄉現場,她驚呆了——實際地形遠比想象中復雜。
“起碼需要2000萬元。如果我沒親臨現場,老鄉們得吃多大的虧啊!”繆為說,“過去,習慣于坐在辦公室里,憑借資料處理問題。嵐天鄉之行,讓我知道了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實際是多么重要。”
機關里一些“三門干部”,對群眾想啥盼啥,不是太清楚。
黨員干部要“增能量”,首先要提高密切聯系群眾的能力。深入群眾中去就會發現:到基層了解到的情況,與在會上聽匯報不一樣;躺在硬板床上考慮問題,與坐在沙發上考慮問題不一樣。
提高密切聯系群眾的能力,是做實“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基礎。
2010年,一些干部到一個貧困村調研,解決村民吃水難問題。
“給你們安裝自來水管。”干部說。
“算了。”村民卻不樂意。
“為什么啊?”
“地形復雜,居住分散,鋪自來水管,安裝不便,成本又高,不如采用分散式集中供水。”
“以前我們作決策時,根本沒想過群眾愿不愿意,以為只要是為群眾好,就一定是對的,現在才明白,不是那么回事。”干部說。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決策不科學而造成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例,舉不勝舉。
因此,“增能量”,還必須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不斷加強學習,深入調查研究,充分發揚民主,完善決策機制……
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是做實“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關鍵。
巫溪縣三寶村三戶村民很焦心。
門前不通公路——買肥料賣肥豬,只能肩挑背扛。想修條路與村公路連起來,但遇到難題——路要從王吉學家豬圈通過:要拆人家豬圈,不好開口。
“給你2000元拆墻費。”村支書找王吉學商量。
“墻拆掉,補償費一分不要。”王吉學說。
這樣的事,如今在三寶村很流行。
可幾年前,卻是另一番光景。
“相鄰交惡,上訪成風,干部想了很多辦法,都無能為力。”巫溪縣委負責人說,“推出‘樂和家園’試驗后,才徹底改善了局面。”
“樂和家園”試驗的精髓,就是以自治為基礎,自己的事自己辦;以共治為平臺,大家的事商量著辦。
這個試驗證明:提高依靠群眾的能力,是做實“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保障。只有充分發動群眾、有效組織群眾,才能獲得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強勁動力。
黨員干部增了這些“能量”,“一切為了人民群眾”才可能落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