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
——直轄15年,全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直轄之初的366萬人下降到2011年的20萬人,降幅近95%,比全國平均降幅高21個百分點;重點貧困區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1.7%,比全國高4.1%,在西部排第一位。重慶在扶貧攻堅中的眾多創舉被國務院扶貧辦總結為“重慶扶貧模式”,并向全國推廣。
“趙為友結婚了!”今年春節,在城口縣修齊鎮花坪村,村民們奔走相告。
五年前,趙為友通過高山移民工程來到花坪村。由于人生地不熟,又不懂技術,家里窮得響叮當,他一直找不到對象。
聽說鄰村有家臘肉企業,趙為友壯著膽找到負責人趙孝春,想在他的企業里做點事。趙孝春一口答應,讓他從割肉學起,還送他兩只小豬崽。
幾年下來,趙為友成了熟練工,一年能掙上三四萬元,家里養的豬還能賣上一萬多元。今年春節,趙為友終于娶上了媳婦。
看著新房、新被、新家具,趙為友喜極而泣:“我有今天,全靠趙孝春這個大恩人喲!”
一句話引來大商機
直轄前,城口縣僅有兩條近乎鄉村道路的出境公路,晴通雨堵,夏通冬斷,且要翻越三座2000米以上的大山。有人戲稱:“城口遠在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那時候我們確實太窮了。一家九口人,只有一個半勞動力,你說不想點辦法怎么辦?”在修齊鎮高陽村土生土長的趙孝春琢磨起了“致富經”。
最拿手,也最讓趙孝春踏實的莫過于養豬。從幾頭到幾十頭,再到200頭。短短幾年,趙孝春便成了家喻戶曉的養豬能手。
可天有不測風云。1994年豬肉市場價格大跌,活豬僅能賣3.2元/公斤,而養豬的成本價卻達到了5.4元/公斤。
趙孝春為此虧了數萬元,多年的利潤都搭進去了。“算了,賣不完的,我們自己吃!”他將剩余的20多頭豬宰殺后,按照當地的風俗腌制成臘肉存起來。
這時,一位萬縣市(今萬州區)的領導來高陽村考察,趙孝春是養殖大戶,又是社長,領導想去看看。當晚趙孝春便把他留在家里吃晚飯。
“當時我們用臘肉燉的土豆,還有香菇,滿屋子都香。”說起那個場景,趙孝春依然激動不已。
那位領導吃了后大加贊賞,隨口說了一句:“這東西拿到萬縣去賣肯定受歡迎。”臨走時,還買走了幾塊臘肉,說是讓政府食堂做出來讓大家嘗嘗。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讓精明的趙孝春嗅到了商機。
沒幾天,一個消息更讓趙孝春喜出望外:萬縣那邊回話說,臘肉很受歡迎,他們準備長期購買。
“生意來了!”趙孝春趕緊把剩下的3000多公斤臘肉全運到萬縣。
趙孝春把一部分臘肉供應給政府食堂,另一部分運到農貿市場去碰碰運氣。聽說是城口的臘肉,大家都感到稀奇,幾天時間就一搶而空。
3000多公斤臘肉賣了六萬多元,趙孝春賺到了第一桶金。
一座橋搭起“致富路”
從萬縣回來后,趙孝春決定改行,從賣生豬到加工臘肉。
但想到村口的那條河,他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村民的進出和貨物運輸都得靠河上的一座木頭橋。
一年夏天,突發洪水,沖走了過河的四個村民。一個受害者家屬抱住趙孝春痛哭,請他出點錢修一座鐵索橋。
“這座橋,是我們村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必須修!”思來想去,趙孝春決定修座鐵索橋。
1994年底,趙孝春拿出當年利潤的一半,和修齊鎮政府一起修了一座鐵索橋。
有了鐵索橋,村里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悲劇了,村民們把這座“甩甩橋”稱作“幸福橋”。
借著“幸福橋”,趙孝春的事業一路順風順水。
1996年,趙孝春被評為重慶市勞動模范;1998年,趙孝春建起專業的臘肉加工廠;2000年,趙孝春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就在這一年,趙孝春第一次參加了重慶農交會。看著別人做的廣告很打眼,趙孝春靈機一動,披掛上全國勞模的綬帶。有了這塊“金字招牌”,臘肉賣得出奇的好。
一炮走紅后,趙孝春在重慶主城一口氣開了四家直銷店,年銷售額達500萬元。
臘肉居然能賣大價錢!在榜樣的示范下,村民們紛紛養起了豬。趙孝春順勢在高陽村建立了第一個生豬專業合作社,專門指導鄉親們喂豬,培育起了八戶專業養殖戶,每年從鄉親們手里收購的生豬就有2000多頭。
“一根筋”幫扶“豬將軍”
“樂于助人,相當耿直”,“一根筋,他認定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這是鄉親們對趙孝春的評價。
而趙孝春時常念叨的是:“致富不能忘本,我能夠發展到今天,離不開鄉親們的支持。鄉親們托我的事,只要我能幫上,一定全力相助。”
2012年被評為縣勞動模范的“豬將軍”劉體憲說:“要是沒有老趙的支持,我哪有今天喲!”
早在1998年,巴山鎮的劉體憲就想擴大養豬規模,但一直擔憂市場價格不穩定,不敢輕易下手。2000年,他找到趙孝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個想法好,我支持!”趙孝春二話沒說,就開出了優厚的條件,“我給你提供豬仔,養大后,再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回購,怎么樣?”
“太好了!”劉體憲緊緊握住趙孝春的手。
之后,劉體憲一口氣把養殖規模擴大到600多頭,成為遠近聞名的“豬將軍”。
在趙孝春的企業里還有著一位身份特殊的工人,他叫袁勝杰。
2009年,袁勝杰帶著全家的希望外出務工,可出去不到兩個月,就在工地出事了,腿摔斷了。
當家里人匆忙趕到醫院時,袁勝杰的一條腿已被截去。回到家中,袁勝杰萬念俱灰,整天把自己關在家中。
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到趙孝春那里去碰碰運氣。
聽說袁勝杰的遭遇后,趙孝春當即回話:“到我的企業來上班吧。”
這個消息令袁勝杰喜出望外。在包裝車間,袁勝杰干得相當賣力,每個月都能掙上2000多元錢,“要不是趙總,我只有死路一條喲!”
除了袁勝杰這樣的工人,在趙孝春的企業里還有很多貧困戶。在趙孝春的帶領下,1000多戶農戶依托臘肉產業致了富,他們每年向趙孝春出售的生豬達一萬多頭,村民們給趙孝春送了一個雅號——“扶貧豬元帥”。
百姓心聲
“以前,我們只知道種紅苕、洋芋、包谷,現在搞整村脫貧,鄉干部手把手教我們種香菇,銷路好得很。”
——巫溪縣菱角鄉涼水村村民王勛
“生活在廟堂,住的是溝溝壑,吃的是‘三大坨’,烤的是轉轉火,睡的是苞谷殼。生態搬遷給我們高山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巫山縣原廟堂鄉文廟村11組村民黃權香
“我早就想擴大我的金銀花基地,但手頭總是緊繃繃的,多虧了‘互助資金’提供的7000塊錢,才解了燃眉之急。”
——秀山縣孝溪鄉上屯村村民程仁友
“趕緊派一位‘第一書記’到村里面來吧,村民們都盼著喲——酉陽選派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幫59個村脫了貧,我們也想得很呢!”
——酉陽縣龍潭鎮梅樹村村支書宋光和
“僅用了一年多時間,我們村就實現了整村脫貧。在市委辦公廳的幫扶下,我們探索出了一條路子:基礎設施先行,產業發展隨后,重點扶持到戶。”
——潼南縣雙江鎮林灣村黨支部書記米澤榮
“我們鎮成立了柑橘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抱團買農資,一斤起碼要便宜一角錢,兩萬斤尿素怎么也能省2000多塊錢。”
——云陽縣云陽鎮寶塔村一組村民張生國
大事盤點
2000年底,全市18個貧困區縣(自治縣、市)基本實現整體越溫達標。
2005年,重慶吹響“集團扶貧”沖鋒號。全市組成18個市級扶貧集團,分別由18名市領導掛帥,“一對一”對口幫扶18個扶貧開發重點區縣,不脫貧不脫鉤。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實施“千村脫貧”方案。
2009年,市委、市政府啟動整村脫貧計劃。
2010年開始,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
2010年,市人大頒布實施了《農村扶貧條例》,出臺了《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實施辦法》、《財政扶貧資金使用和項目實施程序規定》、《扶貧開發村級義務監督員管理辦法》。
2011年,市扶貧辦建立起了1150個貧困村資金互助社,每年有近兩億元資金滾動。
重要數據
2011年,全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直轄之初的366萬人下降到20萬人,降幅近95%,比全國平均減幅高21個百分點。
2011年,扶貧工作重點區縣(自治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2277元增加到5284元,年均遞增15.8%,比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平均水平高4.3個百分點,在西部排第一位。
2011年,城鄉差距縮小到3.15:1,“圈翼”人均GDP差距縮小到2.17:1。
截至2011年底,重慶建成規范化鄉鎮農貿市場436個;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農產品營銷網點940個,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買貴”、“賣難”問題。
截至2011年底,重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5萬公里,行政村通暢率達到69%。
截至2011年底,重慶實現716個貧困村整村脫貧,減少貧困人口29萬人。
截至2011年底,重慶發展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個,建立起農民按股份分享經營收益的體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