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涅 】
——直轄伊始,重慶國企全面虧損,上千家國企欠下數百億元銀行債務。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重慶國資總額從1700億元增至1.46萬億元,全國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利潤總額從5.7億元增至400億元……重慶國企實現完美蝶變。
“天原的發展就像是一段正弦曲線,經歷了低谷,又獲得重生,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回想這些年走過的路,黃亞明感慨萬千——作為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天原化工有限公司公用工程分廠黨支部書記、廠長,他與天原經歷了一次涅 之旅。
“4·16”之殤
2004年4月16日凌晨,一聲悶響從江北區貓兒石方向傳來。
時任天原化工廠水電氣供應車間主任黃亞明猛然驚醒。
“不會是工廠出事了吧?”聲音的方向讓黃亞明心里一緊。
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應驗了黃亞明的預感。
“氯氣爆炸,緊急集合!”
黃亞明隨即趕到工廠。現場一片狼藉,空氣中彌漫著強烈的刺激性氣味。
“爆炸造成九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我們的員工……”一旁的工作人員正向領導匯報情況,黃亞明聽到了自己熟悉的名字。
“昨天還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就突然沒了。”黃亞明聽到耳里,疼在心里。
本世紀初,由于技術老化、經營不善、資金斷鏈等原因,重慶國企在改革大潮中幾乎整體“淪陷”。擁有70多年歷史的天原也是其中之一。進入新世紀以后,天原的市場日漸萎縮,快速流動的資金鏈越發脆弱,企業債務也出現了不正常增長……
而“4·16”事故的發生,對天原更是雪上加霜。
“天原廠全線停產……”領導宣布停產的那一刻,黃亞明閉上眼睛,發出一聲嘆息。
他的心也隨著工廠停產而跌入低谷。
“救命稻草”
“工廠會破產嗎?”
“4·16”事故發生后,一直到2005年初,這個問題像一團烏云,籠罩在黃亞明心頭。
人心惶惶之時,一個選擇機會出現在天原人面前——市政府制定了《重慶主城區化工企業“退二進三”專題規劃》,天原赫然在列。
“是搬遷,還是破產?”
這成了黃亞明和同事們最熱衷的話題:不搬,困境中的工廠已經無力扭虧,留守原地就只能坐等破產;搬,企業能獲得新的發展空間,說不定還能帶來一線生機。
可是,天原卻無力支付搬遷成本。
“我們廠是老化工企業,設備陳舊,一搬就報廢。要搬遷,工廠就必須更換設備。”黃亞明分析道,“像我們水電氣供應車間,都是人工操作的老設備,肯定得換新設備。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當時,和天原一樣的重慶國企有上千家。它們欠下數百億元銀行債務無力償還,同時也沒有能力與銀行協商減債。
此時,在這些國有企業面前,出現了一根“救命稻草”。
2004年4月底,經國務院批準,重慶推出了國企改革進程中的一大創新舉措——以渝富公司為平臺,以打折的方式從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打包收購債務和股權,再以略高賣價由企業回購進行消債。
很快,黃亞明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渝富將為天原墊付搬遷啟動資金。在啟動搬遷后,天原將把貓兒石的480畝土地賣給渝富公司,償還墊付資金。
通過變更土地用途,這塊土地可以賣到八億元;通過以折扣價回購不良資產,這筆錢不但可以幫天原走出債務泥潭,還可以為搬遷和購買新設備提供四億多元本錢。
很快,隨著渝富和天原廠的合作不斷深入,工廠的設備得到全面更新。
黃亞明的水電氣車間也得以更新設備。“全換了,現在我用的是全新的信息化供電設備!”站在新設備面前,黃亞明異常興奮。
工廠開始重生之旅,黃亞明的激情也逐漸復蘇。
脫胎換骨
2004年11月,涪陵區白濤鎮陳家壩,一群人頂著寒風,爬坡上坎。
這天,化醫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周玲帶隊來此考察新廠址,黃亞明也在其中。
調查、取樣、炸山、平地、跑規劃院……密集的搬遷工作隨即開始。
2005年3月,天原化工廠一期搬遷啟動,打前陣的正是黃亞明的車間。
“大家務必看好設備,注意安全!”搬遷過程中,黃亞明一次次提醒員工。
守護著心愛的設備,搬遷人員小心翼翼地裝車、護運、卸載……黃亞明更是天天跟設備睡在一起。
2007年9月,水電氣車間搬遷順利完成。
當黃亞明按下電器設備啟動按鈕時,嶄新的水電氣設備全面運轉起來。
雷鳴般的掌聲響起,有員工一邊鼓掌,一邊抹去眼角的淚花。
很快,工廠各部相繼搬遷到位。
2007年12月,在停產1300多天后,天原搬遷一期工程完成,在涪陵區白濤工業園區重新運轉起來。
站在花園式新廠面前,黃亞明感慨萬千。
“一期搬遷工程結束后,我們廠的年產量達到八萬噸,比原來翻了一番,排污量卻比原來少了一半。”2012年4月的一天,天原公共工程分廠,已經擔任分廠廠長的黃亞明向一群參觀者介紹道。
“到二期工程結束,我們廠的年產量將達到18萬噸。”提及工廠未來,黃亞明難掩興奮之情。
更大的興奮還在后面。
2011年底,天原化工廠職工大會。
“我們已經與長壽鹽礦達成合作協議,將修建一個運鹽管道解決我們原材料運輸問題……屆時,我們每年將節約近一億元的物流成本,生產規模也會翻幾番!”
主席臺上,天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德國大聲宣布。
主席臺下,黃亞明和900多名同事掌聲雷動。
2012年初春的一個周末,在已變成城市綜合體的天原舊址,黃亞明牽著妻子的手散步其中。他發現,不知什么時候,被毒氣“攆走”的鳥兒回來了,路邊的草地上,曾經被熏黃的小草,已然一派蔥綠。
而在黃亞明和其他天原員工心中,同樣是春意盎然。
百姓心聲
“老重鋼在大渡口區悄然謝幕,新重鋼在長壽區盛裝登場。如同1938年漢陽鐵廠鐵血西遷一樣,百年重鋼開始了涅 重生的又一次重大轉折。”
——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檔案處干部溫勇耀
“渝富成立以后,機電控股旗下企業的24.9億元不良資產先由渝富承接,再由我們回購,支付價格是5.6億元,相當于大規模消債。通過回購,我們累計處置債務30億元。”
——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董事余剛
“重慶四聯集團成立了小貸公司,為鏈條上4000多家中小企業輸血。我拿到首批500萬元的授信,不僅解決了融資難的后顧之憂,對方還同意讓我隨借隨還,降低了融資成本,確保了企業的正常運轉。”
——重慶聚佳機械有限公司老板陳先橋
“新廠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引入了世界先進工藝擴大產能。新天原規模翻了一倍,排污量反比老廠減少一倍,由于推行清潔生產,污水進行循環利用,污水池還可養魚。”
——重慶天原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照華
“搬遷之后,廠區內已聞不到刺激的酸味,冷卻水池內活魚亂蹦,魚和草都是天然的環保標志,如果有污染,它們也活不了。并且,原來世界上最大的高錳酸鉀生產企業在美國,現在我們已經超過它了。”
——重慶嘉陵化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萬云生
大事盤點
1998年,重慶實施兼并破產、債轉股、扶優扶強等“七個一批”重大舉措,推動國企三年脫困。
2002年8月,重慶市政府第11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重慶市國有土地儲備整治管理辦法》。幾個月后,八大國有投資平臺相繼組建起來。
2003年,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拉開我市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和新一輪國企改革發展大幕。
2004年3月,以組建重慶渝富公司,打包打折處置工行不良債務為起點,通過實施債務處置、大規模重組等舉措,拉開了改造老工業企業的序幕。同年,以啟動重慶銀行“龍蝦三吃”整體重組方案為標志,重慶全面啟動了地方金融板塊的打造。
2004年5月,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重慶市2004年經濟體制改革意見》,決定大力推進國有獨資企業的股份制改造。
2005年,重慶在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全面推行年薪制,并在全國率先與財政“斷奶”,甩掉多年的財政補貼帽子。
2006年,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形成適應重慶發展需要的三大板塊:基礎設施板塊、地方金融板塊、工商產業板塊,并按4:3:3布局。
2007年,重慶在全國率先將推動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明確為深化國企改革的基礎路徑并全面啟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重慶順勢啟動國企“五大結構調整”,全面啟動“走出去”戰略。
2009年1月,市國資工作會議召開,宣布了國企未來三年發展規劃,決定加快推進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工作;6月,重慶國企開放發展高層論壇舉行;11月,重鋼成功收購澳大利亞鐵礦山。
2012年,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啟動與中央企業全面戰略合作。117家中央企業主要領導集中赴渝,簽署合作項目72項,“十二五”期間將投資2770億元,從戰略層面解決了制約重慶長遠發展的能源保障等重大問題。
重要數據
2000年,連續六年嚴重虧損的重慶國企終于止虧。國有控股企業盈虧品迭后實現盈利5.4億元,基本實現了中央提出的三年扭虧脫困目標。
2010年,重慶企業“走出去”投資海外50億美元,2011年又新增60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投資占一半以上。
2011年,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實現經營利潤203億元,另有上繳財政的土地資產增值收益214億元,經營性凈資本回報率超過10%。
2011年,重慶國資委所屬企業全年新增資產2575億元,是國資委成立時的1.5倍。
2011年底,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資產總量增至1.52萬億元,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四位。
2011年底,重慶國企負債率從104%下降到合理范圍內的60%。
2011年底,重慶國企利潤總額從2007年的71億元增至400億元,連續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
截至2011年底,重慶有34家公司在A股上市,其中有19家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