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適應重慶特殊市情,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重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動經濟發展,提高質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是重慶改善民生,實現充分就業的根本舉措;是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有力舉措;是事關重慶發展全局的長遠大計。重慶堅持教育優先、切實推進職業技術教育加快發展,對于落實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意義重大。貫徹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實現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就潼南縣而言,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由“小馬車”到“大引擎”的轉變,實現由“人口大縣”到“人才強縣”的轉型,是建成“中國西部菜都、生態名城、新型工業基地”的現實選擇和迫切需要。
四兩亦能撥動千斤
一個國家的崛起,根本上是人的崛起;一座城市的興盛,核心是人才的涌現。近年來,潼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尤其是農民純收入達7300余元,高于全市13個百分點,職業技術教育在其中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效益,其特色有三。
“小而巧”。雖然潼南僅有 公職中、恩威職中、進修校、遠榮職中四所中等職教校,可謂體量偏小,但小得靈巧,小而靈敏。近年來,潼南在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機械制造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專業人才培養上取得“帶動周邊、走進成渝、知名西南”的良好效果。在目前招生規模還不大的情況下,每年向廣東、福建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企業輸出1000多名新型應用型人才,熟練技術工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專而精”。工業的現代化,離不開人才的專業化和技能化。職業技術教育的生命力,就在其“一招鮮吃遍天”,一技傍身,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潼南堅持按照“著眼市場,服務學生,終身發展”的辦學理念,采取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模式,與用人單位建立穩定的輸出關系,學生就業出路非常廣闊,畢業生就業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陸續向重慶保稅港區和西永微電園輸送技能型勞動人才近5000人。
“特而好”。潼南尤其注重職業勞務輸出的專業化和品牌化,先后與重慶國際公司、冠華英才集團,以及四川、山東、上海等多家專業勞務中介公司合作,累計向美國、日本、斐濟、洪都拉斯、約旦等15個國家和地區輸送技工4000多人,行業涉及縫紉、建筑、機械、海上捕撈、農工、駕駛等十個門類。如今,“潼南縫紉”、“潼南捕撈”、“潼南建筑”等技術人才品牌聲名遠播,用工單位上門覓才絡繹不絕。
潛勢亦能化為優勢
從全市看,中、高職教在校生已突破70萬人,累計為社會輸送技能人才110萬人;從周邊看,近鄰永川區,過去五年培育技能人才近十萬人,職業教育成為產業聚集和壯大的“看得見的指揮棒”。就潼南技術職業教育而言,把自身潛能轉化為發展優勢,關鍵有三。
“做大蛋糕”。加快整合縣內中職教育資源,打好 公職中這張市級重點牌,采取整合模式將恩威職中融入,全縣中職教在校學生數量突破8000人。推進教師進修學校“升院”(晉升為學院)工程,通過“內部挖潛力,外部強招引”等方式,力促招生規模突破3000人,從而提升學校辦學層次,推動實現由“校”到“院”的升級。
“引鳳筑巢”。實施院校合作工程,與重慶理工大學等院校合作,引入重慶市語言文化學院等一批職教學院,改變“潼南無大學”的資源局限,形成以“人氣聚人才,以人才建產業,以產業促發展”的新格局。
“校企聯動”。把企業的需求當作辦學的追求,把企業成長作為學生的未來。與國內大型企業合作,在維爾美紙業率先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實行“定向培養”、“校企共建”、“工學交替”等辦學模式,實現“理論+實踐”、“書本+操作”的滾動交替,實訓課程在教學計劃中比例達到60%以上,使企業成為提升學生技能的“主陣地”和提高學生就業率的“打靶場”。
職業亦能成就事業
技術本身不能改變世界,有技術的人卻能改變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培育的人才,既是重慶城鄉統籌、服務產業的生力軍,又是就業創業、民生改善的創造者,更是創新創富、引領潮流的先行者,關鍵要推動“三變”。
“資源”變“資本”。潼南人力資源充沛,僅農村勞動力就達46.7萬人,但技能人才卻偏少。目前,每年新增不能進入上級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新生代勞動力超過3000人,四川安岳、遂寧等周邊市縣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超過萬人。我們采取“政府資助、學校減免、學工融合”等措施,制定企業接收職教學生獎勵政策,加快推動“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型。
“粗放型”變“集約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者。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應遵循市場對人才稀缺性、實用性和技能性的要求,技術人才培養就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大路貨”向“大品牌”的跨越。在專業配置上,依托潼南“中國西部菜都”的金字招牌,重點發展蔬菜種植、畜牧養殖、機械模具、美食烹飪、高端旅游、食品加工等專業。通過2—3年努力,每年向重慶和西南一線城市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一萬人以上。
“職業教育”變“社會效益”。社會上多一個就業人員,就多一份和諧安康。潼南依托職教資源,積極開展對下崗職工、城鎮無業人員、農轉城人員的實用技術培訓,著力拓展創造就業門路。通過3—5年的努力,解決好“就業難”、“招工難”的現實發展和民生問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社會有用、終身受益的職業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人民群眾安穩致富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中共潼南縣委副書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