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核心支柱產業。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央企不僅成為國家審計的重點單位,也成為全民關注度最高的企業。本文從中央企業當前輿論監督中存在的認識缺位、制度缺失、履職缺力、監督缺深問題入手,提出了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央企輿論監督、打造制度體系和推進輿論導向的深層次管理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中央企業;輿論;監督;思路
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核心支柱產業。雖然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央企的數量在不斷減少,在GDP中的份額逐年下降,但依然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央企資產總額由10.5萬億元增加到24.3萬億元,年均增長18.2%;營業收入由6.79萬億元增加到16.7萬億元,年均增長19.7%;實現凈利潤由4642.7億元增加到8489.8億元,年均增長12.8%;上繳稅金由5779.9億元增加到1.3萬億元,年均增長17.6%。這些數據說明了央企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也應該看到,由于海外投資巨損、“天價酒”式的奢侈和個別央企領導人的“豪揮”,央企不僅成為國家審計的重點,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研究表明,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輿論監督。央企作為國有的全民企業,在這種新的形勢下,用好輿論監督來推進央企發展就成了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央企業輿論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認識缺位。由于央企受國家計劃經濟影響較深,雖然也在全力推進市場化進程,但其生產經營管理從思想到理念“政府”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有的至今還在把央企的行政級別與國家公務員的職務對應套位。從本質上講,就是企業已進入市場但思想觀念還沒有真正下海。在輿論監督上,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管理薄弱。2011年3月11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了《2010年央企正面輿情傳播效果報告》,多數央企新聞傳播好評率不足50%。在財富排名、央企利潤、紅利上繳以及石油石化在緩解油荒、規范油品價格和中國電信清理寬帶違規接入方面,好評率不足20%。面對這些情況,一些央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用“穿新鞋走老路”的辦法,口頭上表示接受,實際上卻回避和逃避輿論監督。
制度缺失。近年來,央企在推進科學管理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就是用規范、明晰和權威的制度約束,把控制理論、流程管理、責任考核運用到了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實現了以ERP為代表的自動化信息管理。但對如何防范重大投資失策、管理層個人行為等問題,雖然有紀委、審計等方面的監督,但畢竟只是停留在內部的層面,簡言之就是自己監督自己。在輿論監督方面,沒有建立像企業生產經營那樣完整的一套制度。在制度缺失的大環境下,經常發生一些央企借助部門力量,對輿論監督抱著不理睬、不回復、不評論的“三不主義”態度,采取“保持沉默”的做法,用時間換空間。更有甚者,采取強行阻止、花錢消災、限制采訪自由和暴力等極端方式,對抗輿論監督。
履職缺力。央企內部大都設置有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從形式上看具有了輿論監督的條件,但由于這些媒體從業人員從屬于企業,衣食住行和個人的發展進步與企業休戚相關,當發生需要輿論監督的事件時,企業媒體從業人員往往會受到來自企業的影響。如果媒體從業人員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如實反映了事件真相,可能就會失去飯碗。不僅如此,在生存與發展的雙重壓力下,有的媒體從業人員還要按照企業管理層的“指示”,對社會上來企業調查的記者提供假資料、假信息、假情況,不但沒有起到輿論監督的職責,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監督不力。從近年來的情況看,有的輿論監督如蜻蜓點水,有的輿論監督如畫蛇添足。老百姓把這種不疼不癢的情況稱為“監督作秀”。其主要表現是“淺入深出”:淺入就是監督對下不對上,對中下層員工不對高管;“深出”就是一旦涉及高管,就以企業商業秘密等為借口,“官官相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現貪污上億元的央企高管判處20年,而貪污7萬元的企業中下層干部卻判決坐牢7年就是最好的注解。還有資料顯示,在國資委管轄的123家央企中,多數央企高管職務消費沒有建立監督制度。項目雜亂,支出隨意和管理失控在國家審計報告中年年出現,年年得不到解決。與此同時,以“天價名片”等為代表的央企“豪華揮霍”現象的不斷發生也反映了監督的力度不大。
做好央企輿論監督的基本思路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央企輿論監督。科學發展觀是當代指導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思想,同樣也關系到社會未來的發展。對于央企輿論監督來說,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克服長期以來央企老大的傳統思想理念,主動把央企的改革發展與社會進步聯系起來,用主動的、自覺的、歡迎的態度,接納來自四面八方的監督。因為央企是屬于全民的企業,經營發展的好與壞不僅是央企自身的事情,更是關系到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甚至還會影響到全國人民的利益。通過輿論監督,使央企在投資決策、利潤分配、薪酬管理和社會責任等方面起到引領社會公平正義的排頭兵作用,真正把央企建設成為國家、人民和社會放心的一流企業。
打造央企輿論監督的制度體系。制度是保證任何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輿論監督失去了制度剛性的支撐,那就是水中的月和鏡中的花。因此,打造央企輿論監督制度體系非常重要,刻不容緩。一是通過定目標、列流程、定管理、嚴考核和問責的辦法,完善和優化現行輿論監督制度,明確規定輿論監督的目標、內容、范圍和對象,把央企輿論監督列入企業的安全生產、業績考核等專業化管理、規范化運作中,并與央企領導人的職務晉升掛起鉤來。二是通聯協作。輿論監督雖然具有導向性強、影響范圍廣、監督力量大的特點,很快會給被監督方造成一種社會壓力,促使其改進工作,但也應該看到,輿論監督既不是行政監督,也不是紀檢監督,更不是司法監督。對于一些“擁權自恃”的強勢央企來說,僅靠輿論監督是不夠的,必須與社會其他公職部門如人大、司法、紀委等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一體化的聯合力量,高效快速地推進輿論監督到位。三是抓好網絡監督。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網絡在社會監督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用“書生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來形容當今的網絡媒體對人們工作學習的作用一點也不為過。在這種新形勢下,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加大網絡監督輿論陣地建設的新精神。就是通過正確的引導,借助網絡媒體傳播速度快、參與率高、影響范圍廣的特性,掌握網絡輿論宣傳的主導權,并在不斷加大正面宣傳力度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作為央企,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對于網絡監督要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響應,管理上主動,積極探索網絡監督下推動央企發展的新思路。四是開展公眾監督。事實證明,央企的發展僅有職代會監督、財務監督、審計監督、紀委監督還不夠,還需要公眾監督。目前社會上暴露出的央企問題,大都來自央企內部員工的舉報。因此,要真正解決央企高管的職務消費和揮霍等問題,公眾監督特別是所在單位員工的監督十分重要,這是約束央企高管的必要手段和環節。通過公眾監督,把監督化成約束,把約束變為管理,把管理轉化為效益。
推進輿論導向的深層次管理。一是全力推進輿論導向的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近年來,由于一些客觀因素和人為原因,產生了一種央企與社會之間很別扭的心態:央企總是在不停地通過媒體、部委向社會表白其對社會的貢獻、責任,公眾則越來越懷疑央企是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每當央企的新聞發言人出來回答社會公眾的質疑時,不僅沒有起到積極的效果,反而把“老百姓推向了老不信”的方向,就是因為一些央企面對媒體越描越黑。因此,央企必須大力推進輿論導向的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對于事件的產生原因、發生過程、導致結果和處理決定要采取陽光、透明、公開和接受上級組織、司法部門、社會公眾和網絡監督等方式,把事件真相展示出來,而不是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的雷語一掩而過。二是提升媒體從業人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央企這類人員是輿論監督的直接資源,也是完成輿論監督的基礎。素質不高,能力和原則性不強,基礎就不牢。通過不斷提高央企媒體從業人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水平,落實從業管理規定,樹立新聞工作更要接受上級組織、司法部門、社會公眾和網絡等監督的思想,用高尚的思想引導社會風氣,用清廉的行為應對物欲的誘惑,成為社會上站得穩、立得住、叫得響的輿論監督先鋒。
參考文獻:
[1]劉天成.當前我國輿論監督工作中的幾個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1(9下):31.
[2]呂蒙.網絡輿論監督熱背后的冷思考[J].記者搖籃,2011(3):49.
[3]王嵐.媒體應對危機常態化的功能體現[J].新聞愛好者,2011(9上):9-10.
(作者單位:中石化新疆勘探開發中心)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