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憑借《榴蓮飄飄》獲得了第3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剛一畢業(yè),就獲得如此好的成績,人們都說她要不了幾年就會大紅大紫起來。
然而,幾年過去了,她的同班同學章子怡、梅婷、袁泉、劉燁,已是熠熠生輝、星光閃爍,可她反倒是不溫不火,有產(chǎn)量,卻多是“藏在深閨人未識”。人們知道,一名比較有實力的演員,參與拍攝商業(yè)片是一條吸引觀眾眼球的捷徑,可她只去拍攝那些沒有多大影響力的文藝片,如《像雞毛一樣飛》、《冬至》、《阿司匹林》等。
有好友為她著急,問:“從出道至今,你就一直都接拍這些東西,這又是為什么?”她云淡風輕地笑了笑,講了一個故事。
那還是她在念初中時,一次和幾個同伴去旅行,到了一個風景區(qū),他們順著一條叫金水溪的溪流走。走了一會兒,有同學提出要去游一個叫白龍洞的山洞。她說:“我就喜歡這條溪流。”她和一位同學繼續(xù)沿著金水溪走,另外幾位同學去了山洞。
游覽山洞的同學本來是想體會“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的意境,可不曾料到的是,當他們進到山洞不到50米處,卻突然停了電。等到再有電時,時間已晚,他們只好悻悻地從洞中返回。而她與同行的同伴,雖然途中遭遇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可她們能一路坦然前行,使得她們看到了溪邊的奇樹奇花奇草,各種美麗的鳥兒蝴蝶,還有雨中的奇幻之境……
她說,人生就是這樣,未必需要隨大流地轟轟烈烈地投入進去,盡管表層也會有風雨,可它也有快樂。
因此,在這些年里,她選擇的角色多是在城市中漂泊、掙扎的小人物,這些人物有的生活落魄,有的處境艱難,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著幽默感和困難中不忘快樂的態(tài)度,堅持屬于自己的一分尊嚴。生活中的她,如同她所飾演的人物一樣,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本色,寧愿寂寞與遭遇困難,也要自我。
是的,擁有表層的快樂,絕不是淺嘗輒止,而是要沿著陽光下或風雨中的風景,不停地向前邁動腳步。
2007年,她出演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開始時,她怎么都覺得自己更像白玫瑰:性格溫和,常常愛獨處。自己并不是紅玫瑰的最好人選,她不漂亮,身材也不火辣,不可能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完美女人。排這個戲時,由于是一個新的開始,導(dǎo)演田沁鑫一直說她演得不好。那年,她發(fā)了一張專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一天她開車在路上,一聽到那個歌就受不了。那時候她已獲得過國際獎項,想到自己也是一個有一定光環(huán)的人了,卻硬是又從一張白紙做起,甚至被導(dǎo)演說得一無是處。于是她把車停在路邊,開始嚎啕大哭。哭完了,一抬頭,看到警察站在身邊,問她:“你這是什么情況?”她說:“心情不好,哭一會兒就會好的。”
沒想到,她隨便對警察說的一句話,竟然道出了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真實。因為她很快就想到:盡管自稱不算一個漂亮的女人,但她也有與紅玫瑰的相似之處,即有嬰孩般的頭腦與成熟女人的完美結(jié)合。由于這樣一種結(jié)合,堅持排演這樣一個話劇,縱然被導(dǎo)演敲打,難道這不正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礪,不正是自己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嗎!想到這里,她笑了。
這樣一種堅守,讓秦海璐贏得成功,贏得一片繁華,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2011年12月,在臺灣金馬獎頒獎禮上,秦海璐終于成了最風光的女人:憑借《鋼的琴》入選最佳女主角,憑借《到阜陽600里》入選最佳編劇,還是電影《桃姐》中劉德華特別挑選的女配角。2012年4月初,中央一套和地方衛(wèi)視又相繼播出由她主演的抗戰(zhàn)戲《火流星》,她更是受到觀眾的熱捧。
秦海璐還在北京798藝術(shù)區(qū)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她說:“我就是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以塞亞·柏林,一直活到97歲高齡。去世前兩年,作家伊格納蒂夫問他:“你為什么可以活得如此安詳愉快?”柏林回答道:“我的愉快來自‘淺薄’,人們不曉得我總是活在表層嗎!”
擁有表層的快樂,其實是一種特殊深刻的快樂,是一種明白人生真諦的返璞歸真,是一種堅持自我的平淡祥和。而這樣的人,就會一步一個腳印,在腳下走出一條真善美的路來,也就會被人們所喜愛,最終成為一個不同尋常、快樂幸福的人……
(責編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