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離異父親的愧疚與欣慰
1988年,33歲的張國立結束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對于這段塵封的往事,張默的舅舅羅中國在他為張默撰寫的《張默——風雨彩虹路》一書中這樣描述:“張國立走了,調到了遙遠的北京。他把新房子和家里所有的東西留給了我姐姐,他很大方,當然還包括幼小的張默。”張國立也在一次采訪中說,當時法院把5歲的張默判給他撫養,但因為工作忙,他還是無奈又愧疚地把兒子留在了前妻身邊。1989年,張國立和鄧婕在北京低調結婚。
再婚后不久,張國立遠赴南極拍攝電視劇《長城向南延伸》。從南極回來后,他將這筆拿自己生命換來的可觀片酬,全部給了前妻。
新家在北京,又常年在外拍戲,張國立很少回成都看望兒子,更別說參加兒子的家長會了。而這在張默的心中留下了陰影,成年后他說:“讀小學時,班上其他同學的家長都給老師送禮。我爸卻很少回成都,他根本沒時間給老師送禮。所以,老師就對我特別嚴厲。”對于兒子的抱怨,張國立沒有否認。他多次在采訪時表示,張默14歲來北京之前,自己陪伴兒子的時間屈指可數。
張默上初二時,張國立終于抽出時間去參加他的家長會。班主任對張國立說:“你這個孩子還是很乖的,不顯山不露水,也不張狂。他從來不在老師和學生面前炫耀自己的身份,也從不拿老爸來說事。我有一次還問張默:‘你爸爸是不是張國立?’他說不是。”老師的話讓張國立欣慰的同時也充滿憂慮:張默的學習成績一般,性格非常內向,脾氣倔得像頭驢。但自己的確沒時間多陪伴兒子,這讓張國立更加自責。為了彌補自己對兒子的愧疚感,那次家長會后,張國立又兩次專門回成都參加張默的家長會。
只是,已經步入青春期、性格倔強的張默,并不接受爸爸遲到的關愛。
一個虧欠兒子愧對妻子的男人不容易
在父親看來,兒子真正的牛脾氣,是在他14歲從成都轉到北京讀書后才開始表現出來的。張國立說:“他不愛說話,甭說很少叫鄧婕‘阿姨’了,就連我這個老爸,張默都很少叫。”初來北京的張默很內向。張國立還說:“我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他成天板著一張臉,臉上分明寫著我欠他的。”因為張默正值青春期,加上張國立的內心一直覺得虧欠兒子,他也沒有太把兒子的逆反當回事。他深信“嚴師出高徒”:你再倔再牛,能干得過你老爸嗎?對于兒子的不聽話,張國立總是嚴加管教。
但漸漸地,張國立覺得兒子不是青春期逆反那么簡單了。17歲時,張默和幾個同學組建了一支樂隊,不久后他又迷上了賽車。“18歲那年,張默叛逆到了極致,打耳洞,抽煙,背一把破吉他,穿一身破衣服,哼著連狗聽了都會打哆嗦的音樂去賣唱。”張默還給自己的18歲生日寫了一首歌《十八歲宣言》:“老子今年18了,抽煙喝酒你甭管!”這在張國立看來,分明就是在向他挑戰。
這還了得,張國立先是苦口婆心說服教育,動嘴不行偶爾也動用一下武力。為了防止兒子學壞,他對張默的零花錢控制得很緊,以至于當時愛好音樂的張默,和幾個朋友圍著北京四環走了一圈,就為了找一間租金50元的廢棄廠房搞音樂。
因為成天跟一幫搞樂隊和賽車的朋友混,張國立動不動就批評張默,父子倆說著說著就吵起來。有時張默還摔東西,摔完東西后摔門就走。張國立不管,鄧婕就會跑出去把張默拽回來。在針尖對麥芒、動不動就會干起來的父子面前,鄧婕總是站在張默一邊。
對于鄧婕對自己的寬容和照顧,張默似乎并不領情,而這又讓張國立對鄧婕充滿愧疚。因為當初把年僅5歲的兒子留給前妻撫養的愧疚和不安感,一直在張國立心中揮之不去。和鄧婕結婚后,他做出了一個甚是“無理”的決定:不讓鄧婕為自己生孩子。特別喜歡孩子的鄧婕無法接受,說沒有自己的孩子會孤單。張國立就說:“實在孤單,你就養一條狗吧。”
好父親就要和孩子風雨同舟
讓張國立感到欣慰的是,2001年9月,張默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剛上大學時,張默和其他同學一樣住校,但沒過多久就搬出去住了。不是搬到父親家,而是租房子單住。張默不喜歡集體生活,回到宿舍就戴上耳機聽歌,從不主動跟別人說話。他的大學同學說:“其實,張默也不像有的媒體說的,是個無惡不作的小霸王,他只是比較喜歡沉浸于個人的小世界而已。”他的朋友中沒有同學,不是搞樂隊的就是玩賽車的。因為不怎么上課,經常曠課去拍戲,學校重要的活動也很難看到張默的身影,多數同學甚至部分老師都覺得:張默就是那種老爹罩著去戰斗的“星二代”。
以為兒子就會這樣順利地結束學業,然后和自己并肩作戰,成為影視圈的“父子檔”,但張默卻給了張國立迎頭一擊。
2003年12月16日晚,張默與同校女生童謠發生沖突,對她大打出手。事發后,張國立和鄧婕急忙趕到學校,見了領導了解情況,然后找到兒子張默對他做出了批評。不久后,張國立隨電影《手機》劇組赴重慶宣傳,所有的人都來問張默打人事件,疲于應付的他突發心臟病。這件事讓張國立心力交瘁,事后,他特別忌諱提到張默的打人事件。他說:“因為這件事,我險些死在了重慶。”
原本一起普通的打人事件,因為打人者的父親是張國立而發展得不可收拾。各種指責、謾罵指向了張國立父子。由于心臟病住院,鄧婕代替張國立,對某些不實報道做出回應:張默和童瑤是戀人關系,而非媒體所說追求不成大打出手;張默從不拿父親的名頭招搖過市。她還說:“張默進入青春期后就有逆反心理,很少跟家里溝通,更不愿意借助父親的名氣到外面炫耀。張默在報考中戲填寫表格時,‘父親’一欄居然寫的是‘下崗工人’。”
打人事件最終以張默被中戲開除而告終。之后,張國立將兒子“雪藏”起來,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讓張國立欣慰的是,那段時間他與張默的溝通和交流比過去的22年都要多。父子倆增進了了解,感情也陡增。比如張默去外地,都會給父親帶當地特產;出國時,也會給父親和鄧婕買價格不菲的禮物。
不想拼爹的孩子為何又坑了爹
“雪藏”期間,張默沒有和原來的朋友聯絡,基本上都待在家里看書、琢磨劇本,張國立覺得打人事件讓他真的長大了。最讓他放心不下的兒子長大了,張國立覺得應該彌補妻子鄧婕。2005年,50歲的他再度當“爸爸”,和鄧婕收養了一個女兒;第二年,他們又收養了一個兒子。
據一位多次采訪張國立的記者稱,兩度收養孩子對張默的打擊不小。因為從那以后,原本和父親同住的他,突然從家里搬出去,自己租房子單住了。而張默在外人面前,最不愿提及的就是“張國立”3個字。為了維護兒子的尊嚴,張國立也在公開場合說:“張默靠自己的能力闖蕩演藝圈。”
偶爾,張國立也會帶張默一起出席活動或接受采訪。2010年“父親節”,父子倆一起接受香港某雜志的專訪時,雜志要求父子倆給對方各寫一封信。
可是,從父子倆寫給彼此的信來看,55歲的父親依然對兒子充滿愧疚,28歲的兒子也依然對父親心存抱怨。
1999年,張國立在一次采訪中談到張默的叛逆時說:“他就差沒吸毒了。”一語成讖,13年后的2012年1月30日,30歲的張默在位于北京順義的家里吸食毒品,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13天的處罰。因為平時不怎么聯系,消息傳到張國立耳朵里時,他驚訝不已:“怎么會這樣?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啊!”
盡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作為一個父親,作為一個一直對兒子心懷愧疚的父親,張國立迅速為張默的吸毒事件做出了“致歉聲明”。只是,這樣一份情真意切的“父親聲明”,他那被人稱為“依然處在青春期的30歲兒子”能讀到心里去嗎?而張國立這顆歉疚、憤怒和羞愧的心,究竟何時才能得到慰藉?
專家點評:
胡慎之(廣州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創辦人,關系心理學家,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心理專家。)
一個30歲的青春期孩子和他“32歲”的父親
張國立的“致歉聲明”,在我看來并沒有展現出一個偉大無私的父親形象,相反卻體現了一個中國式父親的自私自利。而張國立之所以這么做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的“愧疚”。張國立的這種愧疚感還停留在他跟前妻羅春秀離婚的1987年。那年,張國立32歲,張默5歲。5歲的孩子打人了、吸毒了,父親當然得第一時間站出來道歉、贖罪和善后。但張默都30歲了,是能夠承擔和負責的獨立個體了,張國立依然還以一個剛離婚的父親的心態來為他承擔,這顯然不明智。
一般的中國式父親覺得自己虧欠孩子后,會通過兩種方式彌補:一是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從而消除愧疚;二是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這種父親會有這樣的心理:“我沒有照料、養育孩子,他卻成了我想要的樣子。這證明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父親。”張國立屬于第二種。
問題是:孩子幼年最需要父愛時,父親缺席;當孩子長大了,父親又來過度關懷,立規矩管教,怎么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聽你的話?而且,在兒子眼中,父親光芒萬丈而自己卻很卑微。父親過于強大,孩子就會有挫敗感;父親過于袒護,孩子就長不大。■
(摘自《婚姻與家庭》)(責編 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