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滬綜指跌至1949點后,絕地反擊,且滬深兩市明顯放量,但彼時仍有人看空,稱會跌至1800點,更有甚者,某些死空頭還要打賭,賭滬綜指會跌至1600點。12月14日,滬深兩市量價齊升,尤其是滬市,成交量明顯超過深市。那么我們該如何研判滬深兩市下一步行情的性質、空間、時間和主流機會熱點板塊呢?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下面我試著做一些分析和判斷:
一,是結構性行情?;仡櫆顑墒?2年的歷程,前11年,即2001年之前,常常表現為系統性行情,因為那時兩市股票少、流通股本少、市值小,只要政策環境氣候適宜,就會引來大量資金,所以常常齊漲齊跌;后11年,即在2001年之后,常常表現為結構性行情,因為兩市股票家數增加了約150%,加之全流通之后,流通股票猛增,資金常常捉襟見肘,所以只能走結構性行情,各個板塊此消彼長。
你看2005年底至2006年前3季,兩市是股改行情,二級市場的熱點跟隨上市公司股改走;2006年底至2007年5月30日,是低價、績差、小盤股行情;2007年6月至10月16日,是以公募基金機構主導的大盤權重藍籌股行情,中國船舶股價接近300元大關。2008年次貸危機金融風暴以來,滬深兩市還是表現為結構性行情,不過其內容有所改變,2010年10月創業板推出,同時,滬深主板幾乎停發新股,活躍資金轉至創業板、中小板,兩市呈現為中小板、創業板熱鬧、活躍,主板蕭條沉寂的格局,主板只有食品飲料等所謂大消費板塊較為活躍。
如今創業板已滿三年,其風險暴露越來越大,尤其是限售股減持套現,如洪水猛獸。所以我判斷,下一步中、創板整體上無大戲,該主板唱主角了。過去兩、三年,經常是深市交易量高于滬市,而在12月14日的大漲暴漲中,以及隨后的交易日中,滬市成交量明顯高于深市,由此可見,下一步滬市要演主角了。
二,是反彈行情。為什么我說是反彈行情,而不是反轉行情?原因一是目前中國實體經濟的基本面仍處于調結構、轉方式之中;二是未來,如2013年政府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仍以穩為主;三是下一步的新股發行仍面臨不確定性;四是其它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如釣魚島中日美博弈,如伊、以、敘、美、俄、歐、中亂局混戰,如美國財政懸崖,如歐債危機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主力機構的長期布局和投資操作計劃。當然,股市也有其獨立性,有時候主力機構并不理會市場外的種種情況,從這點看,我以為,這一波反彈行情可能會運行到2013年3月兩會前后。
三是熱點板塊。我看好的有如下幾個,一是銀行板塊,我最看好的個股是光大銀行,此股價格低、市盈率低,目前仍處于發行價之下,而其業績卻逆行業大勢穩步增長,在16家銀行股中顯得鶴立雞群。二是破發新股,未來一段時間中、創業板的表現會遜于主板,整體上無大戲,但近一年多來上市的破發新股卻可以大膽介入,這些股票沒有減持套現壓力,是可選擇的品種,如珈偉股份、華東重機、春興精工等。
滬綜指跌至1949點即展開絕地反擊,似是有人有意為之,有人更是明言:天亮了,解放了。行情的這種走法以及股場中的種種說辭,本是股市行情大戲的一部分,大家不妨琢磨琢磨。我一貫的看法是:對中國的實體經濟,既不可過度樂觀,也不可過度悲觀。
1949年,不意味著天亮,也不意味著解放,更不意味著“時間開始了”。不是么?高唱“時間開始了”的詩人胡風在初秋冷風中即遭橫掃。韓戰,反右運動,三年困難時期,以及沒完沒了的文革內亂浩劫把群眾折騰得筋疲力盡、死去活來,把中國經濟打入十九層地獄。中國也就是近30多年才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且還走得很不順暢很不公正。而按社科院研究員李揚的說法,若扣除環境成本,30多年來中國GDP增長率僅有5%。對A股市場也不可過度樂觀過度悲觀,因為它從來不缺乏交易性機會投機炒作熱點,因為它缺乏價值投資環境和條件,在其中賺錢很容易,卻也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