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賴聲川導演的話劇《暗戀桃花源》是一部古今交替、悲喜交加的復雜作品,它同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成為了不朽的經典。游離于劇外陌生女子口中反復提起的劉子驥和舞臺上飛揚著關于時間的標語,將我們對于傳統桃花源的理解帶往了另一個維度,展開了桃花源生命的二重奏,即尋找劉子驥和活在當下。
關鍵詞:暗戀桃花源;當下;劉子驥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一、話劇《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在我的一生,有相當的意義。她是我在臺灣現在這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個平衡、一個人們渴望的秩序。”①全劇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暗戀》的劇團在彩排,內容是一位老人江濱柳在病房回憶幾十年前的一段美好感情,因為戰爭而彼此失去聯系,后來老人也結了婚,但還是忘不了那位如同白色山茶花般的女子——云之凡。病危的他在刊登了尋人啟事,最后云之凡出現了,不過她也是為人妻為人母了。就在《暗戀》劇組正在彩排時,《桃花源》劇組也來到劇場開始排練。它根據陶淵明《桃花源記》為藍本,進行了全方位的顛覆。說的是武陵漁夫老陶,因為經常打不到魚,她老婆春花和房東袁老板好上了。老陶被逼外出打漁,竟來到了傳說中的“桃花源”。更奇妙的是,他還遇見了和春花、袁老板長得一模一樣的夫妻。老陶想念家中妻子,于是又返回家中,發現春花與袁老板并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游離于這兩個劇團之外的還有一位陌生的略帶瘋癲的女子,她到處在尋找一個叫做“劉子驥”的男人,直至劇終,她仍在尋找……
二、尋找劉子驥和活在當下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這是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令人神往的《桃花源記》中關于劉子驥的描述,也是全篇的結束語。我們隨著陶淵明一起帶著遺憾離開了桃花源,但更多的則是帶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好畫面構筑著屬于自己的桃花源。劉子驥于我們而言,似乎只是個尋之未果的匆匆過客,一帶而過。而話劇《暗戀桃花源》卻反復提醒著我們關于劉子驥的記憶,一遍遍的加深,“桃樹上面的花開了……劉子驥,每一片都是你的名字,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這是劇中略帶瘋癲的陌生女子口中呢喃的話語。此時桃花瓣從舞臺上空緩緩飄落,也把劉子驥飄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很多人不禁問道“劉子驥是誰?”于是翻閱元典《桃花源記》,原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導演賴聲川犀利的目光將我們把注意力重新投到了劉子驥身上,也許這也是重新解讀桃花源的另一個線索。
劉光能教授在《當代雜志》寫了一篇關于《暗戀桃花源》的劇評,他這樣說道,“既有實驗劇的用心和創意,又有通俗劇的娛樂效果……古今人人求桃花源,只是有人身在其中,偏到他處尋。這么詮釋的話,不只'桃花源',根本整出'暗戀桃花源'就是寓言劇。”(當代創刊號,1986)②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也愿意將其詮釋為寓言。清鄭文焯“考六朝時,士君子頗有喜異聞之風,桃花源亦是當時喧傳之異聞,而陶公聆此,乃為記錄之,取其合自家隱逸之理想,故謂為寓意亦可……謂為事實亦可,桃園地址所載,而劉子驥亦有其人……茍以神仙說之,誤甚。”③《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自由平等、民風淳樸的沒有壓迫的大同社會,那里的人們“相命肆農耕”、“秋熟靡王稅”。全篇寄寓了陶淵明美好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境界。其主題偏向于政治。《暗戀桃花源》則突出了“尋找”這個主題,《暗戀》劇中江濱柳在臺北尋找上海的云之凡,《桃花源》劇中漁人老陶在桃花源里尋找家中的春花,劇外陌生女子在尋找劉子驥。“劉子驥!你不認我沒關系,可是你不能不認你自己……”陌生女子一語中的,原來劉子驥就是自己,尋找劉子驥就是在尋找自己。劇中的每一個人都迷失了自己,苦苦追尋的其實就是真正的自己。
“我們可以度量時間,但這并不能保證我們知道時間是什么,”④關于“時間”的度量,不同的世界觀有著不同的丈量尺度: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柏格森的延綿和直覺、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勞動時間……然而“時間”最重要的一個特性,即它的不可逆性。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滿百,逝去的不會再回來。當下自然的欣愉才是真諦。《桃花源記》中的人們雖忘卻了時間,“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卻是“怡然有馀樂”。歷史意義上的時間在這里顯得格外空洞,取而代之的是來自自然的時間“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游離于桃花源外的我們,“時間不再是自然律動的象征,而是機器單調重復動作的象征,而人就被綁縛在這個單調的動作之上。”⑤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然成為了時間的奴隸,終日奔走至精疲力盡。無知和淺薄的是,旅途中的我們始終不肯承認甚至還沾沾自喜,“但實際卻可以說是我們對于“無限”想加以征服的企圖。把一串不斷的時間來劃成年,分成月,更細分成日與時與分,其用意也在乎此,”⑥賴聲川導演說:“對歷史無知,這就是桃花源。陶淵明做了多么高明的政治諷刺,這是當年的政治批評,響應了多少時代的多少老百姓的心聲。或許我們還可以另外解讀:活在當下,不追究過去,不期望未來,這也是桃花源。陶淵明又做了一篇耐人尋味的哲學論文。”⑦劇中漁人老陶來到桃花源之后,布景上多了一塊飛揚的布條穿過舞臺,上面寫著“時間愉快的過去了”,布條飛揚的同時,放佛“時間”也就這么“過去了”。劇中不管武陵有多令老陶傷心,時間都愉快的過去了;也不管桃花源有多令老陶驚喜,時間也都愉快的過去了。“在時間中,一切過去都好像被從將來驅逐了,一切將來又都追隨著過去,且過去和將來都出自現在。”⑧《王風·君子于役》中在家的思婦將遙遠的思念化為“君子于役,茍無饑渴”這樣的實在祝福,期間雖有嘆怨,但那暮色中的雞、牛和羊又是多么的美好。過去也好,未來也罷,時間都不曾駐步停留,唯有當下,才是最值得把握和珍惜的。而人們卻總是不自覺的將當下定義為“武陵”,不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現狀,滿腦子想著形形色色的“桃花源”。“桃源夢”固然美好,但畢竟是虛幻縹緲的,“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其實只要擁有這么一份當下的存在過程和存在方式,那么“心遠地自偏”,隨時隨地都可以是“桃花源”。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愿我們能從這一份“錯覺”中有所領悟。
參考文獻:
[1] 賴聲川著:《賴聲川劇場第一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2] 陶淵明著、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3] 朱光潛著:《朱光潛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4] [法]柏格森著:《笑》,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
[5] 克里斯騰·利平科特、翁貝托·艾柯、貢布里希等著:《時間的故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注解:
① 賴聲川著:《賴聲川劇場第一輯》,東方出版社2007版,第111頁
② 賴聲川著:《賴聲川劇場第一輯》,東方出版社2007版,第124-125頁
③ 《陶淵明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61—362頁
④ 克里斯騰·利平科特、翁貝托·艾柯、貢布里希等著:《時間的故事》,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版,第14頁
⑤ 吳國盛著:《現代化之憂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版,第134—135頁
⑤ 郁達夫著:《郁達夫游記》,上海書店1980版,第2頁
⑥ 賴聲川著:《賴聲川劇場第一輯》,東方出版社2007版,第118頁
⑦ 克里斯騰·利平科特、翁貝托·艾柯、貢布里希等著:《時間的故事》,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版,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