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董天,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教授;張建敏(1986-),女,河北邯鄲人,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 要:與預設有關的歧義多是由預設觸發(fā)語引發(fā)的。這些觸發(fā)語多是一些具有范圍、界限、重復意義的詞或短語,此外疑問句/詞也是引發(fā)預設歧義的重要觸發(fā)因素。本文通過對觸發(fā)語進行分類,對觸發(fā)語引發(fā)的預設歧義進行舉例說明和解釋,進而探討和總結了由觸發(fā)語引發(fā)的預設歧義的生成方式。準確分析和正確理解這些特別的觸發(fā)語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預設,實現無障礙交際。
關鍵詞:預設;歧義;預設觸發(fā)語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引言
作為語言學、邏輯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預設研究源于哲學家對指稱的關注。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1892年首次提出了預設概念。他指出,無論斷言什么,一個理所當然的預設是,被使用的專名(簡單的或復合的)均具有指稱。這種指稱存在的意義不屬于句子的斷言或蘊含,而是被預設的。
預設有語用預設和語義預設,但語用推論首先要以語義預設為基礎。本文將著重從語義預設的角度出發(fā),分析由預設觸發(fā)語引起的語義歧義現象。
一.預設觸發(fā)語
在語義分析中常會遇到“預設”和“預設觸發(fā)語”兩個概念。預設可以定義為:“說一句話時預先公開承認的某種事實”。通過分析預設,可以推導出說話者的言外之意。可預設是如何產生的?它源于某些詞語、句式或某種語境。所有這些能夠觸發(fā)預設功能的語言項叫做預設觸發(fā)語。簡言之,“預設觸發(fā)語”可定義為潛在的能夠引發(fā)預設的詞、詞組或句式結構。何自然在其《語用學概論》中把觸發(fā)語分為三大類,即動詞類、重復詞和附加語、短語和從句。何兆熊在他的《新編語用學概要》中列舉了12種。這里我們把它們歸類為:
(一)某些限定性或修飾性詞語
1.表示反復的詞:如:again,repeat,another等。
2.確定性的描述:除了專有名詞外,其它的如帶定冠詞the,指示代詞this,that的名詞短語,第三人稱代詞,名詞所有格修飾的名詞等。
(二)動詞類
3.含蓄動詞,如:forget,happen 4
4.實情動詞,如:realize,regret 5
5.判斷性動詞,如:accuse,criticize 6
6.表示狀態(tài)改變的動詞,如:start,stop 7
(三)某些句式結構
7.斷裂句,如:It is…that (who)… 8
8.表示比較的結構和詞語,如more,better 9
9.時間狀語從句,如while…,since… 10
10.與事實相反的條件從句,如:If...,wish 11
11.疑問句
12.非限定性定語從句
二. 預設觸發(fā)語引發(fā)的歧義
上一章談到了預設觸發(fā)語的分類。那究竟預設觸發(fā)語在預設歧義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換言之,我們不妨探究一下預設歧義的生成方式,以及以上三種關于觸發(fā)語的分類中哪種更容易由觸發(fā)機制產生歧義。語義預設是指兩個句子之間的語義邏輯關系;即由于有多個預設而使句子意義不確定的現象。在含預設觸發(fā)語的句子中并不是各種類型的觸發(fā)語都能產生歧義,與之相關的觸發(fā)語主要有四種,下文將對此做一一介紹。
2.1.具有范圍、界限意義的觸發(fā)語
具有范圍、界限意義的詞、句一般會引發(fā)句子產生預設歧義。這些詞多是副詞、方位詞還有數量詞,如:僅、以下、許多、近年來等。
如:(2)在某相親交友節(jié)目現場,主持人在談到現今小三橫行這一現象時說道:“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65%的已婚男子希望有一次外遇”。話音剛落,就聽臺下一位熱心男觀眾喊道:“我們屬于剩下的那35%”。只見主持人面不改色,一臉嚴肅地說道:“剩下的35%希望有多次外遇。”
不難看出,由于這位熱心男觀眾對主持人所言的前半部分的預設與后面的內容不相符而造成了如此尷尬的一幕。這個報道的前半部分有多個潛在預設。其中,“65%”是觸發(fā)語,預設“35%的已婚男子”為“65%的已婚男子”范圍之外的人群對外遇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此報道的潛在預設有:A.35%的已婚男性不希望有外遇;B.35%的已婚男性希望有多次外遇。顯然熱心男把A當成了預設,不幸的是,這個預設偏不是主持人后半句想要表達的B預設。由此,產生尷尬就不足為奇了。
(3)截止傍晚18時15分,僅光明路就查出“酒駕”11起。
這里“僅”作為預設觸發(fā)語,同樣引發(fā)兩種潛在預設。預設A.其它路段還沒查;預設B.其他路段都已查出不少了。A中“僅”表示排除性范圍;B中“僅”表示舉例性范圍。
2.2.具有重復意義的觸發(fā)語
這類觸發(fā)語主要是一些含有[+重復]語義特征的副詞,這里可以歸類到我們關于觸發(fā)語分類中的第一大類,即表示反復的詞(iterative):如:again,repeat,等。漢語里主要有“又”、“也”等。
如:(4)他也是個財迷精。
(5)她又占了一個座位。
例(4)中的預設可以是A.他有其他性格上的缺點,比如吝嗇,同時也是個財迷精。或B.他之外的某個人很財迷,他也如此。例(5)也一樣,潛在預設有:A.她之前已經占了一個座位,接著又占了一個;B.其他人已經占好一個座,接著她又占了一個。
2.3.觸發(fā)語為模糊指稱語
模糊指稱語通常針對某個對象進行預設。說話人對它的使用往往結合一定的副語言,如語調、眼神、手勢等,受話人如果忽略了這些伴隨著的副語言,就可能得出與說話人意思相悖的預設。
(6)一家三口逛街,媽媽正在一家服裝店內試衣服,父女倆就在門口等著。碰巧媽媽的閨蜜小張迎面走來,爸爸忙對3歲的女兒說:“快,去叫媽媽。”女兒遲疑了一下走到小張面前怯生生地喊了聲:“媽媽!”
對于這個三歲的女兒來說,爸爸的錯誤就在于沒有明確給她指明是叫正在試衣服的那位還是面前這位。顯然是由于這位爸爸說話時缺少了指示動作,才使得她鬧出了笑話。
2.4.觸發(fā)語為疑問句/詞
上文中提到疑問句也是預設觸發(fā)語的一種,因為疑問句或疑問詞同樣能夠產生出一些意義不確切的句子,從而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一定干擾和樂趣。
(7)英國小說家勞倫斯·斯特恩在其小說《項狄傳》,中成功塑造了年輕寡婦Wadman的形象。Wadman很希望能與退伍軍人Toby結婚,但她卻又非常擔心Toby在戰(zhàn)爭中受過傷,所以很想知道他身體的哪個部位受過傷。為此,她問Toby:“Where were you wounded?”令人哭笑不得的是,Toby卻打開地圖,把自己當時受傷的地理位置指給她看。可見,這里作者把where這個疑問詞作為觸發(fā)語進行預設,即預設A:In what part of the body were you wounded?和B:In what locality were you wounded?也即通過對預設觸發(fā)詞where的使用產生歧義,作者才得以成功給讀者設置了懸念,制造了幽默。
三.結語
預設是語言學的一個基本課題,歧義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通過本文分析不難看出,預設歧義現象多是由預設觸發(fā)語引起的。準確理解這些特別的觸發(fā)語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預設,實現無障礙交際。
當然并不是所有具有范圍、界限、重復意義的觸發(fā)語都能引發(fā)預設歧義。它們可能還需要滿足其他一些條件,如語用、語境因素等,因此有待進一步發(fā)現研究。
參考文獻:
[1] Frege.G.On Sense and Reference [M].Oxford: Blackwell.1952.
[2] 何自然.語用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李昌年.與預設有關的歧義[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