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蓓(1990.11-),女,民族:漢族,籍貫:安徽,工作單位:江西財經大學,學院:人文學院,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職務:學生,學位:碩士,研究方向:宋代文學。
摘 要:歐陽修致仕潁州后所作的十三首《采桑子》,是把敦煌曲子詞中“定格聯章”的民歌形式的講唱文學士大夫化的產物,創造性的使用了鼓子詞的新形式,對后來諸宮調、雜劇、南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從文本本身來看,十三首《采桑子》以少總多,歐陽修用其斑斕的畫筆為讀者勾勒出西湖的全貌,為后世的我們構造出一座潁州西湖的格式塔。
關鍵詞:采桑子;格式塔質;鼓子詞;詞史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潁州西湖因其風景秀美,在隋唐時已為文人士大夫所鐘愛,從宋仁宗時起,諸多文人名士如晏殊、歐陽修、蘇軾等先后知潁州,更是在此留下了大量華彩篇章。歐陽修致仕居穎后,他寄情山水,聊以忘憂,將西湖風物之美和對西湖的喜愛之情以及自身慨嘆一起打并入組詞《采桑子》中,這組《采桑子》共13首,采用了聯章體的形式,在藝術上頗具特色,在詞史上也有重要意義。
一
歐陽修徜徉于西湖湖畔,以優美的筆觸、獨特的鏡頭,從各個角度和時節把潁州西湖的千嬌百媚傾瀉于筆端。《采桑子》前十首從不同側面來描寫西湖之美,像一組清新流麗的小詩,一卷絢麗多彩的山水畫;后三首抒發身世之慨,是一組凄壯激越的慷慨悲歌。夏敬觀評《六一詞》曰:“此潁州西湖詞,公昔知潁,此晚年居潁州所作也,十詞無一重復之意”。歐陽修用其斑斕的畫筆為讀者勾勒出西湖的全貌,為后世的我們構造出一座潁州西湖的格式塔。試看二、四首:
春深雨過西湖好,百卉爭妍,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間,水闊風高飏管弦。(其二)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其四)
這兩首詞均以意貫之,層次井然,情景相洽,文字疏雋,顯示出歐公超群的藝術功力,其于審美感受上的別具一格之處在于面對殘春,歐陽修仍能夠以濃厚的興趣欣賞之,并體味出它別致獨特的美趣,他的這種審美體驗是緣于宦海沉浮后錘煉出的曠達與恬淡。潁州西湖在詞人的眼中,就像個姿態萬千的女子,回眸轉盼間,百媚頓生,風情萬種,讓人心襟搖蕩,向往不已。整組詞“無一重復之意”,歐陽修將西湖之美拆分為不同的部分來寫,并用聯章組詞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加以讀者閱讀的想象填補,構建了西湖的格式塔,展現出西湖的全貌。恰如歌德在談及他的創作體驗時說:“我把一些印象接受到內心里,而這些印象是感性的、生動的、可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正如我的活躍的想象力所提供給我的那樣。作為詩人,我所要做的事不過是用藝術方式把這些觀照和印象融合貫通起來,加以潤色,然后用生動的描繪把它們提供給聽眾或觀眾……”[1]面對美麗的西湖,受限于令詞的篇幅,詞人內心的喜愛之情難以全部傾瀉于紙上,但詞人深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即現在常言的文學的格式塔質,通過學習借鑒民間聯章詞的形式,使用“組詞”的方式“記錄”下詞人心中的西湖。
二
這組詞采用聯章體形式以同一曲調“采桑子”連作十三首詞,前十首詞第一句的最末三字均以“西湖好”領起。夏承燾、吳熊和先生在《讀詞常識》中曾給聯章體下了個定義:“把二首以上同調或不同調的詞按照一定方式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套曲,歌詠同一或同類題材,便稱為聯章。”并指出“唐宋詞中的聯章體主要有普通聯章、鼓子詞和轉踏三種”。[2]
鼓子詞原為宋代民間興起的一種說唱伎藝。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認為鼓子詞“其所以異于普通之詞者,不過重疊此曲,以詠一事而已。”[3]但筆者認為將鼓子詞與普通詞的區別歸于“重疊此曲,以詠一事而已”不是十分確切。從情感抒發方面而言,連貫性是聯章詞的題中之意。從表演形式方面而言,鼓子詞與普通詞以“紅牙拍板”、“鐵板”作拍不同,它的突出特點是以鼓伴奏,這也是鼓子詞得名的緣由。歐陽修的這組《采桑子》就屬于聯章詞中鼓子詞類。《采桑子》雖未明確標明為鼓子詞,但從它開頭有一段名為“西湖念語”的駢文致語來看,確為鼓子詞無疑。這段“西湖念語”用四六駢文,與歌舞致語相同,為歌伎演唱前的開場念白。其敘述了遍覽西湖勝景的諸多感觸,最后云“因翻舊闋之詞,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反映了鼓子詞用以娛賓佐歡的特色。它是歐陽修把敦煌曲子詞中“定格聯章”的民歌形式的講唱文學加以“升格”以后的產物,因而這組詞既有文人詞的特點,也不乏民歌的特色,是二者的有機結合。這樣鼓子詞在歐陽修的“升格”下,就由原來的俚詞俗語漸漸轉變為士大夫筵宴聚會侑歡的新調。
三
這組《采桑子》詞是歐陽修經歷宦海沉浮,遍嘗人世酸甜,掛冠退隱,沉淀情緒后的作品。相較于晚唐五代以來秾麗香艷的詞風,這組詞的清新自然讓人耳目一新。這組詞從風格特征、題材取向、創作體制上都實現了突破,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在詞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首先,《采桑子》是歐陽修吸收繼承了民間詞的特色,清麗自然,蕩滌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的脂粉氣,給詞壇注入了一股活水。歐陽修詞真正實現了士大夫風貌與民間文學風味的完美結合,詞作風姿瀟灑,自有輕靈俊美之姿,而于飄逸灑脫之中又不失沉重深厚。現代學者評論說“這些詞(指《采桑子》)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輕快、明媚、熱鬧、熙樂的請調,我們真是久違的了——從晚唐五代以來,詞中那股濃重的憂傷情緒之陰霾,至此總是暫且一散而開,露出了晴日的光亮和溫煦。”[5]
其次,從題材取向上看,晚唐五代以來詞題材以柔情主,傾向于抒寫濃重的傷情,而這組詞以清麗明朗之景入詞,表現出一種恬淡自適的生活情調。歐陽修的詞,一類是寫艷情冶游,一類是寫地方風情,前者為后來的婉約派所繼承,而后一類的流連光景之作則大大拓展了詞的題材,突破了傳統詞作的男歡女愛主題,以自然之景入詞,抒發感慨與哲思,“以詩為詞”就此濫觴,為后來蘇軾、辛棄疾的寫作開啟了先路。這組《采桑子》文辭雋雅朗麗又不失嫵媚可人,反映出歐陽修穩重儒雅又倜儻風流的性格特征,向我們展示出一個有血有肉的詞人形象。
再次,《采桑子》是歐陽修主動向民間文學學習的產物,較早的使用了鼓子詞的新形式,為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并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鼓子詞與后來的諸宮調,都是由講說的散文和歌唱的樂曲穿插而成。而諸宮調則是對鼓子詞的發展,鼓子詞用一個宮調的曲調演唱簡短的故事,諸宮調是由多種不同宮調的多個曲調構成,用以描寫較為復雜的故事。諸宮調如此,后來的雜劇、南戲等在發展過程中也是吸收、借鑒了鼓子詞的一些優長。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發展,鼓子詞因其自身特點,逐漸不能滿足人們表達的需要,同時又因為它所依存的宋代士大夫地位的沒落、筵宴聚會的消失而斂跡,卻為后代說唱文學的發展,諸宮調及雜劇、南戲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奠定了元曲作為“一代文學”的代表性地位。
參考文獻:
[1] 歌德.歐美古典作家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P309-310.
[2] 夏承燾、吳熊和.讀詞常識.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中華書局,2000,P36-37.
[3]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三年,P45.
[4] 吳丈蜀.詞學概說.叢書: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中華書局,2000,P29-30.
[5] 楊海明.唐宋詞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P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