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一節課只有流淌著生命活力的靈動,才是啟發人心的,而這一切的實現,均要依賴于課堂氛圍的營造。一節好的課堂應該為學生提供輕松的體驗氛圍,準備合適的體驗素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體驗熱情,觸及學生內心的真是感受,只有這樣才能說這節課是以生為本。
關鍵詞:重情;體驗;拓展;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我從2007年開始接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在五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對這門學科的認識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剛開始我認為這是一門務虛的學科,教學內容簡單,教師上課照本宣科,枯燥說教,學生聽課,被動應付,空話連篇,課堂無法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但是在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中,在學生由不喜歡到盼望上這門功課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只要教師有心《品德與社會課》也可以一課一得、多得,精彩萬分,其不二法寶便是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生為主、貼近生活、可供體驗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真我情感,逐漸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意識。
一、瞄準目標,明確自己教什么
明確自己教什么,這是一個軸,所有的教學內容圍繞著它,才能不走彎路。教師在教學前首先要吃透大綱和教材,明確教學目的之所在。只有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學生做到每一節課都能有所收獲。
其次,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我認為就是:愛國、集體、理想、愛人、愛學習、紀律、法制、心理等教育。如大綱對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以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為例,在低年級只要求學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小區、城市,如課文《我的家》。
二、優化課堂導入,抓住學生第一感官
一節好課,好的開始往往是其關鍵,課堂導入是帶領學生走入文本的橋梁,好的導入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在品德課教學中,導入時情境的創設必須達成以下三個目標:1、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2、激活探究的積極情感。
比如《屈辱的條約》這一課,離學生生活十分遙遠,單純語言導入顯得單薄。上課時我先引導看了一段1997年香港回歸的視頻,盡管對于出身于2000年以后的學生來說他們無緣感受但年的一刻,但是孩子們看完之后,聽到國歌響起的聲音依然心情激蕩。這時我讓學生歸納如下問題:1、你們知道香港當年是怎么失去的嗎?2、與香港有同樣命運的還有哪些地方?3、當年到底發生了什么?4、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帶著探究的欲望,進入本課的學習,目標明確、態度積極。
三、有效拓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重在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課本上一課往往只有幾幅圖,寥寥數語,如果就書本教書本,那么40分鐘下來連自己也覺得無趣,況且是自制力不強的孩子。而帶領學生一起走進生活搜集素材,課堂上親身互動,則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由感悟到體驗進而到知識的升華過程。就像有的學生說:“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看,我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其中,我會明白。”
(一)利用感性材料引導體驗
1、借助圖畫,視頻引導體驗
教師必須積極提供可供思維的感性材料,廣泛應用各方面知識充實內容,借以明確道理,提高教學的思想性。例如《屈辱的條約》一課,我就補充史料: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春帆樓談判的圖片及對話。更直觀的說明落后是沒有自尊的。學生聽后是一陣沉默,之后是一片慷慨陳詞。
2、借助表演,加強生活指導
根據教學內容,把游戲小品引入課堂,讓學生表演,親身體驗,一方面增加情趣,另一方面促進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四年級《火災來臨時》這一內容時,可以課前設計幾個簡單的有關學生可能遇見的幾種起火原因,課上進行模擬演示,讓同學體驗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會如何做,然后再討論這樣做會有什么后果,教師啟發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類似情況都產生了什么樣的后果。這樣,學生無論是在扮演角色,還是在座位上觀察,都會借助情感去體驗,感受、思考,這樣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指導意義。
3、借助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能調動人的情感因素,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恰到好處的運用音樂,以其特有的旋律、節奏創造出需要的意境,讓學生動心、動容,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勞動者的榮耀》這部分時,我播放《感恩的心》,并且讓同學們跟唱,再讓同學們談身邊的一個個平凡的勞動者。在學習《騰飛的中國》的內容時,播放《春天的故事》讓學生暢談搜集的改革的故事主題。效果都比較理想。
(二)充分尊重學生課堂生成性問題,引導思考
課堂生成性問題是最有價值的問題,也是最能吸引學生進入課堂的寶貴財富,教師一定要敏銳注意,其次教師教師要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適當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繞著邊境走一圈》這一刻,在討論與我國接壤的鄰國有幾個,有人說十五個,有人說十四個,焦點是錫金這個國家。此時我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后知道錫金現是印度的一個邦,我國近年已逐漸承認。
四、貼近現實生活,教給孩子怎么做
著名青少年教育家陸士楨講到:“道德是一種境界,更是適應現行社會規則的能力,是一個人發展的基礎。”反觀觀時下的思品教學,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了紛雜的現實生活,兒童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溝通起來,致使學生違背自己意愿,當人面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空話,私下依然我行我素。《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必須回歸兒童身邊的現實的世界,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實踐。
(一)圍繞主題開展實踐活動
比如:《我們的學校》這一課,我就在教給學生,繪制方位圖的方法后,讓學生拿著尺子、畫板走入校園,現場繪圖,現場展示,學生更加細膩的感受到校園是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后五分鐘進行義務勞動,勞逸結合。
又如:《愛惜糧食》這一課,口頭上誰都說能做到,但是每天都能夠在我們校園里加到沒有吃完就扔掉的面包,說教是不行的,我們學校新區分校開辟了紅領巾種植園,組織學生耕地、播種、拔草、施肥、收獲、烹飪、品嘗,第二天就有學生在作文中說:“勞動真苦,收獲真難。”在此基礎上告訴他們一口一食來之不易效果自然好。
在活動中,我非常注重活動時間的保障。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學習,形成認知。有時往往因為時間原因,許多活動如同作秀,流于形式。因此,活動不應局限在一節課的40分鐘,我們要靈活地運用活動計劃,對一些活動時間長的內容早作安排。盡量地滿足學生的參與需要。
(二)直面教學內容與社會現象之間的沖突
但是我們得學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有時教學內容會與一些社會現象發生沖突,使學生的一些認識在生活中遭受挫折。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認識與實際兩張皮,說的與做的不一樣,課堂又怎能吸引他,實效又能從哪里談起?
例如,思品課上學了遵守社會公德,乘坐公共汽車不擁擠、給老弱病殘讓座。可在現實社會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對老弱病殘者視而不見,有些學生甚至也有這種行為。在教學我們就必須正視這一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念,按自己的是非觀念去實踐一下,你有何感受,人們對你有何評價。學生就有可能從人們積極的評價中、自己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
總之品德課堂時效性的提高,全賴于教師課堂環境的營造,課堂氛圍自主、輕松、貼近現實,學生的生活經驗、真情實感才會被激活,也唯有在真我的展示與碰撞中,學生才能獲得心靈的成長,品德教學也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