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肖瓊琳(1988.8-),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方向。
摘 要:《一江流過水悠悠》不僅是美國作家諾曼·麥克林恩的處女作也是其成名作,文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令其成為二十世紀生態經典作品之一。本文試圖通過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來探究其生態主題及對未來發展的深思。
關鍵詞:諾曼·麥克林恩;一江流過水悠悠;生態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或許在數量上,美國作家諾曼·麥克林恩不算是二十世紀最杰出的,但其作品中所蘊含的生態意義卻使他在美國文壇占重要的一隅之地。諾曼·麥克林恩在芝加哥大學教授莎士比亞和浪漫派詩歌,退休后,年過七旬的麥克林恩教授于1976年出版了他的自傳性小說《一江流過水悠悠》,并在1977年被提名普利策小說獎,現如今已被認為是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一江流過水悠悠》是一部飽含著麥克林恩對家人的深情、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和諧社會的期盼之作。小說講述了居住在蒙大拿麥克林恩一家的故事。身為牧師的父親正直善良,虔誠地信仰著上帝,認為“所有的好事—鮭魚也好,永久得救也罷—都來自天賜優雅。而優雅來自藝術。藝術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習得的”(麥克林恩:7)。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身為長子的諾曼嚴格遵守父親教誨的一切,德才兼備,過上了令人艷羨的生活;但弟弟保羅卻桀驁不馴,染上了賭博、打架種種惡習。兄弟倆的人生截然不同,盡管家人都知道保羅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越行越遠卻無能為力,最終保羅死在了歹徒手中,他的英年早逝成為家人所不能觸碰的痛。當年邁的諾曼身處夕陽籠罩中的大泥腿河垂釣時他終于悟出“生活故事更像一江流水,而不是一本書”(麥克林恩:83),“會有急劇地轉彎、深沉回流、沉積和靜水”(麥克林恩:83),但最終會“天地萬物化醇歸一,只見一江流過水悠悠”(麥克林恩:135)。
故事發生地蒙大拿山林蔥郁,有著空靈秀麗的山谷,還有奔騰涌進并鮭魚數量繁多的大河。麥克林恩一家將大河“視作家族之河,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麥克林恩:18),更認為這是一個與外界不同的完美世界。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涌至這片樂土,兄弟倆現今“只有老大不情愿地把大河讓位于城里人跑來興辦的偽農場、不分青紅皂白闖進大瀑布城的居民和來自加州的摩爾人后代入侵者”(麥克林恩:18)。
事實上自1806年路易斯和克拉克沿大泥腿河勘探后,各種礦業開采公司和伐木公司就在此迅速建立。為了生存人類不可避免地要向自然索取,然而當人類的索取超過了自然承載力時,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更緊張對立。工業文明的蓬勃發展使人類不安于過原始的平靜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毫不留情地掠奪自然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和財富。在“入侵者”們到來之前,大泥腿河居民們過著與自然親密融合的生活,而隨著各種企業建立,人與自然的親密伙伴關系已經被人為地割斷。礦業公司砍倒大批樹木以提供熔爐充足的燃料,重金屬廢物排入大泥腿河及其支流導致鮭魚數量銳減,曾經的河道如今已變成干渠,小路塵土飛揚一遇下雨便泥濘不堪。小城中的居民深深反感這些入侵者們鹿牛不分的肆意獵殺以及破壞自然的行為,諸如吉姆·麥格萊高的私人牧場主認為即使“非得為多如母牛的麋鹿提供牧草不可”(麥克林恩:47),也比開放牧場讓入侵者們隨意蹂躪要劃算。環境危機在這片曾經祥和寧靜的地方越來越嚴重,而人們卻置若罔聞,依舊踐踏著自然的尊嚴。
人類正迷失在工業化的美夢之中,因此他們盡可能地掠奪自然謀求發展以望獲得更多的財富及更美好的未來。而當人類努力使每一天都過得充滿幸福并沉醉于戰勝自然的喜悅中時,大自然正在痛苦中呻吟。工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促使人類對自然的強取豪奪變本加厲,而不幸的是在人類對自然肆意掠取的過程中“并未創造出一個伊甸園”(Bookchin:366)。
麥克林恩一家熱愛并樂意親近自然,于他們而言釣魚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在此過程中人類可以與自然交融。當老諾曼回到蒙大拿,獨自垂釣于河中之時,他最終在大河的喁喁細語中找到了窮其一生都在尋求的答案:人的一生恰似河流,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湍急激涌之際,但無論如何顛沛,所有的不幸與歡樂都要化醇歸一,融入大海。作者對已逝親人的懷念和對生命的釋懷最終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撫慰,他借此表明人要回歸自然,只有對大自然充滿友愛之情、與之進行良性互動才能從中汲取智慧,達到靈魂的升華。
放眼人類如今所遭受的一切災難,如全球變暖和物種滅絕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是自然的警告和懲罰且最后要由人類來買單。由于人類不加節制地破壞自然,整個生態系統已嚴重失衡,若人類再不加以自律及采取措施,“寂靜的春天”將真的會到來。洛夫曾說:“末日是如此的真實”(Love:226),人類如一味地忽略自然對其進行強取豪奪,一個充斥著洪水、颶風和各種自然災害的未來將會取代人類今天的幸福生活。
因此麥克林恩借《一江流過水悠悠》啟示世人:人類只有親近自然、尊重自然才是按照上帝賜予的生存法則去詩意地棲居。人類要具有生態意識地正確認識自身和所處社會環境,與自然進行良性互動,以去建立一個平等互助的生態社會。回歸自然、尋求綠色和平對人類及整個社會都是相當重要的,無論科技、經濟和社會如何發展,人類也不應凌駕于自然之上,背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觀念。只有走社會生態路線,進行道德重建才能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及精神與物質世界的和諧統一。唯有如此,人與自然才能真正共生共榮,人類才能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和更繁榮的家園,人類的生命之河才能生生不息地奔騰,才能如荷爾德林所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爾:73)。
參考文獻:
[1] 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M].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0.
[2] 諾曼·麥克林恩.一江流過水悠悠[M].陸谷孫,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 Love,Glen A..“Revaluing Nature: Toward an Ecological Criticism”.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M].Eds.Cheryll Glotefelty Harold Flomm.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4] Bookchin,Murray.“What is Social Ecology?”.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Ed.Michael E.Zimmerman.New Jersey: Prentice Hall,Inc,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