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駱淑芬,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201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摘 要:目前我國的環境訴訟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污染環境犯罪的有罪事實存在舉證上的困難,而舉證困難又主要表現在因果關系之認定上的困難。根據我國環境犯罪案發率高卻因果關系之認定難度大的這一現實矛盾,有必要結合國外關于推定因果關系的各種理論和學說,對我國環境犯罪適用的因果關系確定推定方法,以彰顯我國刑法對環境資源、公民人身權及財產權的保護功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疫學證明法;間接反證說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近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情況也日益惡化,環境犯罪情況日趨嚴重,環境犯罪的刑事立法保護也備受關注。為了更好的發揮懲罰環境犯罪的作用,完善環境犯罪的刑事制裁是十分必要的。但要追究環境犯罪人的刑事責任的前提就是實現該環境犯罪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之認定。
一、污染環境犯罪的概念及其復雜性
環境犯罪作為一個新型的綜合性的犯罪類別,是一類犯罪的統稱,并不是單指個別犯罪。而關于環境犯罪的概念,理論界各家學者總說紛紜,尚未有統一的定論。但總的可以表述為:自然人或非自然人主體故意、過失、或無過失實施的污染大氣、水、土壤或破壞土地、森林、草原、珍稀瀕危動物等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具有現實危害性或實際危害結果的作為和不作為的行為。[1]主要分為兩種:破壞環境資源犯罪與污染環境資源犯罪。前者是指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活動中,非法獲取資源,從而嚴重破壞了自然資源與環境,如非法占用農用地罪、非法采礦罪與盜伐林木罪等,這類犯罪在犯罪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在證明上并不存在困難,犯罪構成要件也比較明顯。關于污染環境犯罪,我國于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刑法(修正八)》將其界定為“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放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蹦壳拔覈廴经h境的犯罪有三種: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和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顯然,污染環境犯罪的情況相對復雜些,如果是突發性的該類環境犯罪,由于損害結果發生與實施行為時間間隔較短,對其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之認定也相對簡單。而如果是累積性的,由于損害結果是在犯罪行為實施了相當長的時間后才顯現的,這就造成了因果關系證明上的極大困難,盡管該結果一旦顯現,就對環境資源、人身財產權利造成巨大的傷害。除此之外,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所具有的因果鏈條極其復雜、危害行為常表現為間接性及危害結果的不確定性都對我們傳統的因果關系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鑒于此,我們確有必要嘗試運用各種證明方法來解決我國現有的實務問題。
二、我國污染環境犯罪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我國刑法并未明確規定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的推定方法,一般采用相當關系論,即以行為時一般人可能認識的事實以及行為人所認識或者能認識的事實為標準認定污染環境犯罪中的因果關系。[3]但該學說在污染環境犯罪的因果關系認定上卻常常表現不足并遭到質疑,然而國內刑法學界并沒有停止對污染環境犯罪中因果關系的研究探索,并提出了:“用疫學或稱流行病學方法來求證因果關系,摒棄了傳統的根據物理學上的物體運動定律來求證的方法”,“為了推卸公訴人在求證因果關系的責任,在舉證上實行舉證責任倒置”[4]。也有學者提出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認定適用間接反證法。[5]
三、污染環境因果關系證明之推定方法確立
為了更好的解決國內難度較大的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認定問題,實現刑事訴訟的高效,發揮刑罰的威懾力,我們應不斷推陳出新,將疫學因果關系證明法、間接反證法等新型的因果關系認定方法更廣泛的運用到司法實踐中。
一是疫學因果關系證明法。是指從疫學上若干可能因素來考慮,利用統計的方法,調查各個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選擇相關性較大的因素,對其作綜合性的研究,以判斷其與結果之間有無聯系。根據該學說,我們能否說,如果能夠證明某污染行為與某種疾病之間存在疫學上的因果關系,就能認為該疾病的發生是由于此種污染行為造成的,進而可以追究具體污染者的刑事責任。
二是間接反證說。間接反證是指由不負有肯定事實存在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反證事實不存在的一種證明方法。應用該證明法,原告對排污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要達到蓋然性的較高的程度,而無需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但要求被告即排污者履行一定的舉證義務。若排污人不能證明自己已按照污染治理標準履行過治理義務,或者自己的排污行為不會引起危害結果,則可以認為被告的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6]間接反證在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事實證明領域發揮拾遺補缺的作用,可以填補直接證明法所不能證明的領域。但在污染型環境犯罪案件的因果關系證明中,間接反證尚無刑事立法依據。[7]
我們在司法實踐中在證明難度極大的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事實時,應當綜合運用不用證明方法。由于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和相關環境法規定了排污者承擔因果關系不存在的反證責任,說明在實務上已經開始推行因果關系推定方法,此種推定原則的適用也為環境犯罪因果關系推定方法提供了立法借鑒。然而,由疫學因果關系及間接反證推定方法得出的因果關系畢竟是一種推定的因果關系,只能得到適當的使用。也正是因為如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修改刑法或環境單行法將這些因果關系推定方法予以明文規定,或者通過制定環境犯罪單行法的方式加以規定。當然,在立法作出明確規定前,為解決司法實踐的迫切需要也可以有進行一定的針對性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竇文烈、趙紅艷.環境污染犯罪中因果關系問題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2010,(01).
[3] 侯艷芳.我國污染環境犯罪中因果關系推定規則之適用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1,(5).
[4] 郭建安.論刑法因果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演變[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3).
[5] [6]蔣蘭香.間接反證法在污染型環境犯罪因果關系證明中的運用[J].社會科學家,2010,(6).
[7] 唐雙娥.我國污染型環境犯罪因果關系證明方法之綜合運用[J].法學論壇,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