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晨嶼,女,浙江紹興人,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
摘 要:對現代漢語中的“句子”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無疑是一件難事,而“句子”又是在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無可避免的,所以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列舉邵敬敏先生、呂叔湘先生、王力先生、張志公先生、朱德熙先生等前輩關于“句子”的不同定義,比較和分析它們的長處和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時提出一些自己粗略的觀點和看法,希望能對該問題的解決產生一點微小的幫助。
關鍵詞:句子;定義;語調;完整性;句調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下定義往往是件難辦的事,對于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接觸、處處可見的“句子”尤為如此。也許有人會說:“句子是人們語言的實際使用單位”,這無疑是不錯的,然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定義其實并不明確,它正如說“蘋果是一種十分有營養的水果”、“電視機是一種實用的家用電器”一樣籠統而未切問題的實質,許多前輩在這一問題上提出了各自的見解,大多具有說服力,但也不免產生類似的小偏差。因此,我想有必要對現代漢語中關于“句子”的定義做一個粗略的綜述,希望對該問題的解決有一點微小的幫助。
在我們大學生學習的《現代漢語通論》中,邵敬敏先生對“句子”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前后有停頓,帶有一定的語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義,人們用來進行交際的基本語言單位就叫句子。他認為,詞與短語都是語言的備用單位,句子則是語言的使用單位。詞和短語,如果賦予它一定的語氣語調,進入一定的交際場合,就可以成為句子。[1]毫無疑問,邵先生對于“句子”的定義是全面而中肯的,我十分認同他的觀點,但仍在“前后有停頓”這一“句子”的構成條件上存在一些懷疑。按照邵先生自己的理論,有一定語氣語調且進入一定語言環境的詞或短語都可以稱為句子,而有些詞或短語由于字數的限制不可能產生停頓,如具體語境下的“好吧!”、“行!”等,而邵先生卻把“前后有停頓”這一成為句子的條件擺在十分重要甚至首要的位置,那么邵先生的觀點不是存在小小的偏差?由此看來,邵先生的定義十分全面但仍存在一些非常細小的問題。
而在《語法學習》一書中,呂叔湘先生認為“句子是語言的一般運用單位”。呂先生又解釋說:“句子是由詞組成的,詞是更小的單位;可是一個詞所能表達的意思太少了,不能人能讓聽的人滿足。實際上說話的時候,往往你一句,我一句,一句就成段落,就能讓聽的人滿足。所以句子是語言一般運用的單位。”[2]顯然,這里呂先生是從“能否使人們滿足”這一角度來給句子下定義的。然而,“能否使人滿足”又有什么確切的標準呢?同樣的一句話,也許能使張三感到滿足,卻只能讓李四感到意猶未盡,那么這樣的“一句話”到底算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句子呢?顯然這就不好說了。故呂先生給句子下的定義的時候并沒有完整地考慮到話語接受者可能產生不同滿足感的問題,故這個定義仍然不夠明確,但于我而言,我十分敬佩呂先生給我們的句子下了一個下了如此人性化的定義。
王力先生在《中國現代語法》中也給我們的“句子”下了定義:“凡完整而獨立的語言單位,叫做句子。”[3]同時又解釋說:“當咱們說話的時候,至少需說一句話,除非為了特別的原因把話打斷,否則咱們絕不會只說半句話。所以句子是語言的單位。”[4]由此可見,王力先生在強調句子的完整性的同時還十分關注句子的獨立性,這無疑是一個突破。而從王先生的其他著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他是十分看重從主語和謂語的角度來分析句子的,但由于他被一些現象迷惑所以始終未能從主謂的角度給句子下定義,因此他只能給出一個比較抽象和籠統的表達了。
而張志公先生在他的《漢語語法常識》一書中給句子所下的定義是:“能夠最簡單地說出一件事情,或提出一個問題、請求或命令,或是抒發一種情感,能叫聽的人明白的一組詞,就叫句子。”[5]這個定義是從句子的作用和效果出發的,并且對這種作用和效果的表述已經十分完備而具體了。雖然如此,但人們還是會感到疑惑,比如什么叫“最簡單”呢?而事實上,人們對“簡單”的感覺和心理要求也是大相徑庭、因人而異的,因此張先生的這一定義在“效果完整”之余又無可避免地顯得空泛而不夠確切了。
朱德熙先生曾經指出“句子是前后有停頓并且帶著一定的句調表示相對完整意義的語言形式。[6]關于停頓的問題,我在前文中已經有所涉及,我對該種定義是持懷疑態度的;至于句子的“完整性”,我認為也很難界定。而在朱先生的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清楚得感受到他突出了“句調”在句子定義中的作用。我們知道,狹義的句調是句子的重要表現形式,它表達的是句子的語氣。然而,句調和組成句子的詞語并不是簡單疊加的關系,它們之間是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的。故句調能使組成句子的各個詞語發生某種特定的現實聯系,從而使這一個句子成為區別于其他句子的獨立個體。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我認為把“句調”作為句子定義的一個元素還是十分科學合理的。
事實上,我們現代漢語中關于“句子”的定義還有很多很多,有學者就曾十分系統地把它們歸納為“完整說”、“滿足說”、“語境說”、“停頓說”、“標點說”、“句調說”等等,這些定義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和落腳點,都非常具有說服力,然而,我們卻也不難發現,這些定義大多是從邏輯的角度或是意義是否完整的角度等較為外部、抽象的層面給句子下定義的,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一個定義是從句子內部的結構出發考慮的。誠然,我們的現代漢語博大精深,句式多樣而富有生動的變化,這無疑給為“句子”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我們的前輩仍在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使我們對句子的“定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身為后輩的我們當然也不應該停止探索的腳步,而應該在不斷的對比研究和分析中爭取為我們現代漢語中的“句子”下一個更為使人信服的定義,從而使我們的現代漢語語法更為完善。
項目名稱:浙江師范大學課程實踐教學項目成果(編號:201129)。指導老師:首作帝
參考文獻:
[1]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呂叔湘.語法學習[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
[3]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上海:中華書局.1956.
[4] 王力.新著國文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4.
[5] 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
[6]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